《指南》理念下幼儿园数学区的实践与探索
2015-08-15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郑静媛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郑静媛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数学认知”这一子领域,强调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的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如何以《指南》为依据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数学区,让幼儿快乐玩、有效学,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萌发愿意学数学,喜欢学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呢?
一、生活性,架起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指南》中专门提到:“幼儿的生活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珍视生活的独特价值。”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我们取之不尽的数学信息源泉,比如夹子、饮料罐,扑克牌、纸杯、花片、吸管、积木等,在保证卫生、安全的前提下,都可用来进行数数、分类、对应、比较大小、高矮、排序、运算、几何形体等数学活动,便于幼儿多角度学习。因此,在选择数学材料时,我们让活动材料回归,首先以生活中的物品作为幼儿感知数学的操作材料,并改变过去材料收集过程中的教师的一元主导为幼儿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把准备材料的过程变成幼儿学习的过程。如,瓶、罐和盖子本身就蕴含着多种维度的特征,幼儿在收集观察、对比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它们大小、高矮、颜色不同,材质、软硬、形状不同,瓶、罐上的图案不同,瓶口的特征也不同,幼儿对于材料的熟悉度高了,更容易引发自主探究,推动幼儿有效地玩数学游戏。又如,创设生活情境,给幼儿把数学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操作的机会,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大班《包装糖果》:每个小盒装1 0粒糖果,每个大盒装1 0 0粒糖果,幼儿在操作中发现按群数比一个一个数快,五个五个数比两个两个数更快,每个大盒可以装十个小盒,数量多的可以十个十个的数,这样数又对又快,感悟到按群数数可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可以从实际情况寻找最适宜的计数方法,真切地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它就在身边。
二、情趣性,建立经验积累的通道
《指南》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放在首位,要让幼儿快乐地走进数学,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将材料内容情趣化,为原本无生命的材料增添情感色彩,使原本枯燥的操作活动成为有趣的、可玩性高的游戏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在玩中获取相关的数学经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大班的层级分类,我们立足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富有情趣的“布置超市”活动,将层级分类的任务融入“超市”游戏中,幼儿需要清点物品,并将收集来的物品摆放在各个货架上,他们首先必须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商议确定本次分类标准,然后运用层级分类的方法,布置商品的货架,并根据商品的特征做分类标记,共同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最后开展购物游戏,两个幼儿当售货员,其他的当顾客购物,比比哪个售货员能最快地帮助顾客找到想要买的商品,这时幼儿已经不是在完成操作任务而是在进行真正的游戏,他们在富有趣味性、生活化的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类与子类的关系,体会层级分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又如《种菜》游戏,既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人或四个人玩。通过猜拳或其他方法排定游戏顺序,第一名幼儿先从6~1 0的数学卡中选一张放在“田字格”操作板的中心圈里表示菜的数量,然后大家轮掷骰子,谁先种满了菜的数量,就可以将菜收进自己的篮子里,最后比比谁收到的菜多。同样是1 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和加减,但其中蕴含了变化着的过程、不断出现的变量和不可控的结果,幼儿要不断思考如何“种菜”才能让自己收到更多的菜,让原来非常简单的游戏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我们还赋予民间传统游戏“抓沙包”新的玩法:在沙包上分别写上1~1 0的数字,将学习单双数、1 0以内的数组成和加减运算的任务融入“抓沙包,夺红旗”的游戏情境中,让游戏有了竞争性,避免了幼儿为操作而操作,幼儿对这样的游戏乐此不疲。
三、自主性,搭建有效学习的鹰架
《指南》强调了活动区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的自发学习,重视对幼儿自我探索、自我建构等探究品质的培养,明确地提示我们必须立足幼儿,并从幼儿出发,去思考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问题,重视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孩子搭建有效学习的鹰架,点燃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引发幼儿的思考,使活动始终充满趣味性,富有挑战性,引导幼儿不断向前。如《好玩的扑克牌》:投放几副图案不同的纸牌,分别去掉牌中的J K Q,大王和小王,剩下1(A)~1 0,教师并没有讲解或规定材料的玩法,而赋予纸牌游戏无限丰富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动脑筋,自由探索。幼儿既可以单人玩,二人玩,还可以多人玩,可以玩一副牌,二副牌甚至三副、四副牌,可以进行根据纸牌的颜色、花色、数字、图形数量玩分类、配对、比大小的游戏,也可以玩接龙数数、找朋友,练习排序、理解某数与相邻两数的关系,还可以根据纸牌的灵活性玩“找朋友”、“钓鱼”,学习1 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幼儿纷纷开动脑筋自创各种玩法,协商游戏规则,游戏变得更加有趣,更吸引人,大家都爱上数学的扑克游戏,在与纸牌的交流活动中获得更多数概念的知识以及合作游戏的方法等纸牌之外的发展价值。又如:结合小班主题活动“小司机”开展“嘟嘟停车场”游戏,师生共同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玩具车,熟悉的玩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他们在摆一摆、玩一玩中比大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制作各停车区的分类标志;点数,比一比各种车的多与少,按照车的种类、大小、颜色、车轮的数量等进行排序;制作车牌号,根据点数对应停放车辆等,幼儿在自我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体验、运用了有关数数、分类、排序、对应等相关的数学方法,既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形象地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低结构化材料的投放使数学区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的自主性、探究性、独特性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
四、融合性,构筑数学教育的立交桥
《指南》在“数学认知”这一子领域,把目标定位在“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和理解形状与空间关系”,促使我们关注幼儿园数学的多元、渗透和整合,从新的视野思考区域环境的优化策略,打破封闭的空间观,模糊区域间的界限,使数学区与其他区域之间得到有机的联系或融合,形成互动,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幼儿对数概念的建构,大大提高区域活动的效益。如:小班段将操作区和数学区整合在一起,创设娃娃家的区域环境,摆放餐具、给娃娃穿衣、穿鞋子,折叠袜子放到收纳格里,整理娃娃家,为妈妈穿项链,制作饼干等,在发展小肌肉动作的同时,学习一一对应、配对、分类,排序、区分物体的大小、感知形状和数量、练习手口一致地点数等,在做做玩玩中感知理解数学。又如,把数学区“小小加工厂”中运用有规律的序列装饰表演的服装、制作的饰品和道具,投放到表演区,小伙伴一起运用模式排序装饰表演舞台,体会数学的实用性;角色区“超市”,商场的物品在美工区加工,把数学区制作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纸盒等加以装饰,橡皮泥制作的球体作汤圆,自制的时钟等当作商品等投放到超市里,幼儿自己布置超市,一起商讨如何分类摆放商品才能使顾客很快找到所需的物品。统计物品的数量,张贴价格标签,投放模拟钱币,学习看价目表,根据价目表计算自己购买的商品的总价格,并按价格收款和付款,提高幼儿对人民币的认识和1 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能力。针对游戏中出现的收银台前顾客排长队等结账的现象,孩子们还自发讨论了解决方案:“收银员应该怎样又快又清楚地算好账?”不仅推动了角色游戏的开展,而且在解决问题中既应用已有经验,又感知、学习新的数学经验,真正做到学用同步。
总之,我们要以《指南》为抓手推进幼儿的发展,尊重幼儿学习需求,凸显区域活动核心价值,让幼儿在体验中感知,在操作中探究,在快乐中建构,在自主中发展,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品味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享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