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的分析与鉴赏
2015-08-15康凯莉
康凯莉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一、绪论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第二季于2014年4月18日播出后,收视率依然居高不下。《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本次论文我们就从有声语言表达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以《舌尖2—脚步》论述情景再现在有声语言中的作用
情景再现还原事物原貌。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朗读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情景再现需要做到:
第一,理清头绪:脑海里连续活动的画面。
第二,设身处地:处于事件的情理之中,主要是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的感觉。
第三,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朗读中特别强调积极的反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引起具体的情,又要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
第四,现身说法:既然稿件中的情景始终再现,那么,把这情景再现的过程转述出来,朗诵者在脑中再现了文章中的情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听众产生某中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例如,《舌尖—2脚步》说到在三门湾,浙江台州渔民捕鱼的场景,“一顿简单的晚餐后,将是6小时的繁重工作,这是休渔后的第一网,至关重要。起锚、收网,渔网已经在水下蛰伏20小时,拉出水面景象让人失望,终于发现一条鲳鱼,却挣脱了渔网,6小时过后,鱼颗粒无收,幸亏有其他海获,大海又一次展现了它的慷慨。50公斤海获,是他们一昼夜奔波的海获。”就运用到设身处地,情景再现的表达技巧。作者与渔民同呼吸,共命运,展现出一种由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希望的一种复杂心情,体现渔民们捕鱼的艰辛。
三、以《舌尖2—脚步》论述内在语在有声语言中的作用
内在语揭示语言本质。内在语是指那些在朗读中文章的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即话里有话、弦外之音)内在语的两大功能:揭示语句本质和语言链条。例如,《舌尖2—脚步》开篇说到西藏灵芝:“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的无影无踪。”他想表达的意思是现在采摘灵芝的紧迫性。所以内在语就是“主人公现在正要抓紧事件采摘灵芝。”而“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灵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则表明了灵芝采摘环境的特殊性。
四、以《舌尖2—脚步》论述对象感在有声语言中的作用
对象感拉近与听众距离。对象感就是,朗读者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面对屏幕是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朗读者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对象感正是被朗读者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的东西。在朗读中感受到受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当李立宏配音到抓跳跳鱼时,他说道:“不要妄想抓住它们,除非舍得用5年的时间练就一门绝技。使用5米长的钓竿,6米长的渔线,捕捉10米开外仅5厘米长的猎物其难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不亚于20米外的投篮。从发力到捕捉仅需1/8秒,高速摄像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整个过程。”这段话的对象感极强,就好像观众们正在面对面地和他进行交流。
五、以《舌尖2—脚步》论述外部技巧在有声语言中的作用
外部技巧加强声音塑造。重音、停连、语气、节奏,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播音员的再创造劳动,最终是体现在把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上。它把文字这种视觉形态转化为声音这种听觉形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需要有对文字形态的稿件的认识,还需要有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这种听觉形式的构思和传达。直击心灵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也曾说过:“声音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比画面更重要。”《舌尖上的中国》把声音的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其解说由著名配音演员李立宏担任,他的嗓音浑厚深沉,具有智者的韵味。独特的解说,让中国的“食物”瞬间变得更有灵性。而这“灵性”来源就是运用了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即:重音、停连、语气、节奏四大外部技巧。
第一,在播音中,我们所说的语句重音,是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词语。使用“重音”这种技巧可以使语句的目的更突出,使逻辑关系更严密,使感情色彩更鲜明。
第二,停连,就是指停顿和连接,也是播音员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之一。停连的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有的组织区分,使语意明晰;有的造成转折呼应,使逻辑严密;有的可以强调重点,使目的鲜明;有的并列分合,使内容完整。
第三,播音语气,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的思想感情支配下具体语句的声音形式。
第四,节奏,是有声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就节奏的类型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六种,即:高亢型、紧张型、轻快型、低沉型、舒缓型、凝重型。而《舌尖上的中国》多以舒缓和轻快为主,声音对比、收纵自如。
同时,解说词的语言风格集叙事、散文于一体,在叙事的过程中表达着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情感。在进入《舌尖2—脚步》最后一节的时候,一段富有寓意的散文化语言走进了我们的心灵,“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动人的解说传达着中国人对于故乡的深深情结。
六、结论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掀起了纪录片大众化的狂潮。这不仅仅归因于“美食”这一选题的贴近性,更重要的是纪录片中有声语言带给大众的心灵冲击以及文化旅行。美食是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创造性产物。《舌尖上的中国》已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而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佳作。勤劳、善良、团结、进取的民族精神将会生生不息,鼓舞人们继往开来,再度谱写新的荣光,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