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央视《新闻1+1》幕后实务与节目的创新探索

2015-08-15刘含墨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编辑室白岩松时评

刘含墨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互联网时代造就了信息和观点的爆炸式传播,且不论传统电视行业遭受到新媒体多巨大的冲击,就连电视新闻节目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因而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新闻时评节目新闻《1+1》(以下简称《1+1》)作为央视新闻频道的金牌新闻评论节目,始终稳收口碑与收视,绝不仅仅由于其“中央电视台”这样高起点的平台,或者“白岩松”这样代表性的符号,而是有很多细节和优秀的实际操作经验与理念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一、紧抓时效,但重点是评论深度和锐度

中央电视台《新闻1+1》官网给出的清晰的节目定位——该节目是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首先,《1+1》是每周一至周五的日播节目,所以,节目的运转周期制作周期极短,进而得以保证其“最新”、“最快”。节目在每晚9:30准时直播,主持人白岩松对战斗在幕后编辑室的编导们提出要求,定题会必须在下午一点进行,为的就是能够使当天的重点新闻已经发酵半天,进而得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筛选最有新闻价值的选题。其次,《1+1》落脚点是“直播节目”,所以,“新闻时评”要求节目必须把握当下热点,把握有新闻价值的“真实”、“新鲜”[1]的新闻的特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它的本质属性是“时事评论”,这就需要节目在进行时,更看重的是评论的内容。

笔者曾就时效性的问题询问节目主编,特别是选题内容难免时常和播出时间紧邻的前一档节目《东方时空》“撞车”。主编解释道,《时空》是一档新闻板块节目并不深度评论,而《1+1》作为一档深度新闻时评,用三十分钟的时间去讨论当天一个集话题度、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为一体的热点话题,均为精挑细选,加之一个制片人,一到两个主编,四个编导,两个责编,若干新闻实习生的意见,近十人的思路和观点,对一个新闻进行深度挖掘,以获得最直观、有效地传播。所以,节目的核心属性并非时效性,而是节目评论内容可以触及的深度锐度,以及主持人和编导的独家观点。

二、细节决定成败

(一)完善的流程和管理机制

作为一档成熟的新闻评论栏目,不论是在责任把关上、还是技术制作上,或是选题过程都是极其缜密的,每一个环节都由环节的专门负责人层层把关,这也是《1+1》作为新闻节目的职责所在。

(二)坚守新闻职责,恪守新闻道德

从上午11点的报题会开始,每一个编导都一定会积极参与到每日新闻的浏览和筛选上。编辑室的工作人员,从早到晚10:00直播结束的十二个小时内,每一个人都是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分秒不懈怠。因为央视新闻评论部所在的南院和央视主楼演播室未在同一区域,所以编导们需要在9:30直播前把节目完成版的录像带送至演播室。主持人白岩松和董倩本可直接在央视大楼等候,但是他们每天都会提前到达编辑部,仔细同主编、制片人审阅并标注稿子,即便白岩松每次直播都和稿子上的原话几乎不同,但也会从白天起就时刻和编辑室就有关选题细致商讨。相反,其他地方有些新闻工作者与之相比就相形见绌。在创作2014年11月13日《小官巨腐 怎么治?!》过程中,需要河北秦皇岛当地媒体配合拍摄一个空镜。17:00,当《1+1》的编导通过电话连线当地市级电视台记者希望协助拍摄时并传回画面时,当地记者却以“即将下班”为理由拒绝了《1+1》编导的请求。“现实中存在的新闻工作者和实际保持联系的两种联系法,一种是‘关起门来想点子,不深入群众的渴望,这是新闻、评论中平庸之作的致命伤’;另一种是常年联系生活,丰富第一手资料、了解现实的变动。”[1]通过对比明显感受到,一些电视节目之所以成功,更多的是幕后有一些这样的人在争分夺秒做有价值的新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的职业操守才是接下来找选题、写稿件等做好节目每一步的前提。因此,只有新闻人做到恪尽职守,才能保证这档节目能长久保鲜。

三、创新突破与时俱进

(一)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1+1》在形式上除了更换主持人的设置外,很少有比较大的变动,一直都是以内容为王致胜。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节目开始大胆进行一些新的改良。比如说11月APEC 会议期间,设置专题特别节目《APEC1+1》,请来央视的一位女主播和白岩松搭档,对大型会议进行全方位解读;在版面设置上,也会设计同往日不同的节目片头。同样,2015年的两会期间,就以同样的方式设置了《两会1+1》专题特别节目。照此,这是未来举行大型会议时《新闻1+1》的一个趋势。

(二)与新媒体的融合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技术给传媒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造成格局的不稳定,不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是在摸索中前行。《1+1》节目组也相对迅速地做出反应,在2014年11月,对新媒体加大投入,投入一部分人力专注于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平台的运营管理。多屏时代和社交网络,其互动性使得人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传统媒体的龙头如何保证自己的口碑收视,是《1+1》新闻人一直探索的。以往,苦于内容过于敏感而易遭受攻击,因而只能在直播前5分钟进行预告;如今通过微信平台,观众可在下午3:00左右就看到当天节目的文字预告。再者,在微信版面的设置上,还设置:编辑室故事、老白声音、投票、报选题等,增进和观众的互动,时效性也大大加强。

四、结语

六年《新闻1+1》,坚持“内容为王、观点致胜”,再加以大胆创新,才能保证这样一档王牌新闻时评节目处于长期优秀的地位,而其成功的原因,更多的是新闻工作者以人为本的理念与职业道德、社会责任,这是全国新闻从业者都应该学习借鉴的。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编辑室白岩松时评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莫言对话白岩松——文学的有用与无用
2017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公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成立60周年纪念会在京召开
白岩松错了吗?
白岩松的第一排
党建时评
白岩松:我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的教子方法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