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分析

2015-08-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范式大众媒介

汪 鹏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引言

传播学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无法比拟的。从大致上来看,媒介技术经历了从文字到语言、手抄到印刷以及电子到网络的发展历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并且,媒介技术已经逐渐成了一种鲜明的标志,可以被用于对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进行区分。因此,不断探讨分析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现代媒介技术大量涌现出来,并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当中,三种主要的大众媒介,即电视、广播以及报纸正式问世,使得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传播活动开始由原来的社会边缘逐渐走向中心。[1]从19世纪末开始,大众媒介技术给社会上的各个层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促使众多的学者纷纷对各种媒介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具体而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一系列的裂变过程,导致不同的媒介群先后诞生。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现有的媒介群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印刷媒介群、电波媒介群和新媒介群。[2]同时,以这三种媒介群为研究对象传播理论从大致上来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大众社会理论、有限效果范式和传播文化理论以及媒介融合理论。每一个新的阶段,每一次媒介技术的演化,都标志着传播理论又一次范式转移,而且,每一次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都与媒介技术的演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息息相关的。

三、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

(一)印刷媒介技术与传播理论的开端

大众媒介技术以蒸汽印刷为主要代表,在它刚刚问世的时候,绝大多数学者对大众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作用持有悲观态度,只有极少数理论家对此表示赞叹不已。在大多数学者看来,大众媒介是19世纪城市生活中一切邪恶的代表,其中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规范的破坏、煽动政治暴乱以及与低层民众的低级趣味相迎合等等。[3]这种观点构成了大众社会理论,该理论成了当时主导性传播理论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大众社会理论对媒介的作用和社会变迁的性质提出了以下几点假设:假设一:媒介在社会当中属于一种有害的力量,必须予以彻底消除。假设二:媒介对普通受众的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假设三:如果人们的心灵被媒介技术所腐化,那么便会产生一切负面的后果,除了会对个人生活造成破坏以外,还会引起强烈的社会性问题。假设四:由于媒介使普通民众脱离了传统社会系统的保护,因而极易受到媒介的负面影响。假设五:由于媒介技术所造成的社会混乱局面,最终只有通过构建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秩序才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假设六:大众媒介技术必然会使整个社会文明出现倒退。

由于任何一个阶级都希望通过控制媒介技术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而大众社会理论正好能够为此提供最好的借口。因此,对于当时的社会统治阶层而言,大众社会理论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大众社会理论的观点似乎得到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印证。鉴于大众媒介技术的强大威力,相关政府部门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约束各项传播活动。由于大众社会理论是许多理论家以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和亲身经历为依据来推论媒介技术在社会中的影响所得到一些结论。因此,大众社会理论是一种非科学的理论范式。

(二)电子媒介技术与传播理论的发展

当大众社会理论到达巅峰时,有限效果理论这一新的传播理论范式正式问世。在有效效果理论观念之下,还诞生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和电视暴力理论等许多具体的传播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在充分的实证数据基础上形成的。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该理论与原来的大众社会理论之间产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最终,有限效果理论在60年代中期才得以确立。由于有限效果理论所采用的研究非常科学而严格。因此,该理论属于一种非常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虽然,针对有限效果理论,绝大多数美国研究人员都非常认同其实证研究发现,但是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关学者对此并不信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他们只在乎事实,却完全忽视了意义,只重视规律,而忽视了价值。因此,虽然有限效果理论能够非常准确地测量媒介技术的媒介效果,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针对意义和价值这两个重要问题,许多传播学者开始寻求建立传播理论的替代性范式。

针对传播现象的意义解释,传播学者通过不断努力实践已经构成了传播的微观文化理论,而媒介技术在个体日常生活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则是这一理论的焦点。仪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当中确认与他人共享的信仰,而不是在空间上对信息进行延伸,而相关学者认为,传播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交流和共享符号来构建出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而不是在自然空间内对信息进行传送。[4]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在思考日常生活中传播现象的意义时受到启发。由于微观文化理论注重传播现象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真正意义。因此,从大致上来看,微观文化理论属于诠释研究范式。同时,许多学者还深入思考了电子媒介技术的价值问题。由于传播的宏观文化理论主要是判断社会价值。因此,从大致上来看,属于传播理论的批判研究范式。

(三)数字媒介技术与传播理论的趋势

数字媒介技术对于传播理论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媒介融合方面,而这种媒介一般是指数字网络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媒介融合是包含多种因素在内的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而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现象。各种边界的模糊性是媒介融合的最鲜明的特点,其中渠道的模糊性尤为突出,其次是产业界限的模糊性,最后是传受界限的模糊性。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媒介融合均属于最前沿的媒体研究方向,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5]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媒体融合理论并没有成形。正确意识到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传播理论的再次范式转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众研究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第二,必须重新思考媒介内容。第三,从经济层面上来看,继续主导媒介融合的关键性问题是媒介产权。第四,对于知识产权,应该如何进行重新界定。第五,应该对数字经济进行重新塑造。第六,应该重新定义媒介内容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第七,媒介融合要求我们对媒介美学进行不断反思。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媒介融合同样还使得全球化版图得以重新绘制,使得媒介内容不断在东西方之间相互流通。在东西方商业媒介的有效推动之下,逐渐形成了世界主义这种新的文化。除了以上问题之外,还有如何重新塑造公民参与这一问题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背景之下,民众参与和产品消费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清晰,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模糊性,绝大多数参与行动都体现在产品消费的行为当中。[6]目前,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所争论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在这种难以区分政治参与和商业消费的时代,应该选择哪一种民主模式将成为人类传播理论实现又一次范式转移所要面临的问题。

四、结语

媒介技术演化与现代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明确。现代媒介技术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类传播活动在规模上和能力上均得到了明显提升,为大众传播业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因而成了广大社会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学者通过不断研究各种媒介技术,最终形成了传播学这一门具有独立性质的社会科学。虽然,传播理论的不断发展必须依靠媒介技术来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媒介技术只是传播理论问世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坚持不懈地探索媒介技术的社会控制才是不断推动传播理论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1] 杜骏飞,袁光锋.媒介融合与传播模式的变革:基于媒介技术发展的理论建构[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0,66(05):1034-1035.

[2] 邓备.新媒体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NKI 的关键词途径[J].编辑之友,2010,12(03):2311-2313.

[3] 陈力丹,曹文星.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新媒体十年发展评述[J].编辑之友,2012,55(01):156-157.

[4] 孙璞,郭晶.电视新闻生产的跨媒体融合——以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栏目为例[J].才智,2011,66(15):1083-1085.

[5] 张芳圆.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02):6220-6222.

[6] 缪建东.嬗变与创新:基于媒介技术变迁的家庭教育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5(04):2181-2183.

猜你喜欢

范式大众媒介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