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合作、冲突、反抗: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机遇和挑战

2015-08-15刘宝臣

西藏发展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集体行动时代政府

刘宝臣

一、引言

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管理理念的一大创新。虽然这一概念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才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但在学术界,对社会治理观念的讨论却由来已久。社会治理的理论追溯,大体上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公民社会理论。“公民社会”指的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①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公民社会理论强调社会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提倡社会公民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之中,在许多学者看来,在现代国家中,公民社会应该而且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一系列改革的推进,公民社会事实上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在社会管理领域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另一个理论来源则是公共治理理论。为了应对传统公共行政中“管理”范式的缺陷,这一理论提出了“治理”的观念,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合作、管理对象的参与,以此来改造传统的公共管理,试图探索一种通过治理而达到“善治”的模式。

在实践中,由于我国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懈努力,一种新的区别于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也开始形成,对于这种新的理念,使用“社会治理”的表达更加准确。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管理的观念,社会治理有四个突出的特征:一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治理主体,更加强调社会(主要是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和良性互动②林闽刚.创新社会治理的四个关键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2.;二是社会治理的主要通过各主体间的合作而非对抗来实现,这种合作应该是在政府的主导之下;三是社会治理的目标在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化解矛盾和冲突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③李立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J].求是,2013(24).;四是要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需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必须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明确责任边界和权力边界④张林江.社会治理的政府之维:现状、挑战与转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4).,并明确其在社会治理中应该承担的角色。

大数据是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产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给社会生活带来显著的改变。首先,它使得短时间内收集和整理海量数据成为可能。按照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的观点,大数据时代能够实现数据收集的“全样本”⑤(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25-26.,相较于小数据时代的小样本,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会变得更加方便和富有效率,信息的传播模式也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其次,它使得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反映真实社会的“镜像世界”。在大数据时代,随着大数据不断向“虚拟世界”渗透和影响,具有对称性、真实性、即时性特征的“镜像世界”会逐渐取代具有匿名性、非对称性、非真实性的“虚拟世界”①鲍宗豪,宋贵伦.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变革[N].北京日报,2014-4-14.。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的搜集和传播模式,这种模式的改变又会引起人们的行为模式的改变,也会造成权利在不同人群和部门间的重新分配。所有的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到人们对于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和方式,在大数据时代,社会成员参与、合作、反抗、冲突等诸行为都会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时代的新特征,给社会治理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二、参与和合作

现代社会治理成败的关键在与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合作,尤其是实现政府同社会之间的良性合作②王道勇.社会合作:现代社会治理的最大难题[N].学习时报,2014-3-3.。共同参与是合作的行动基础,共识则是实现合作的思想基础。在大数据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自发性和多元性导致了一个电子公共领域的出现,在这个公共领域内,人们不仅能通过“收看”和“收听”来接受信息,还能够发表评论和采取行动,网络社会越来越具备现实社会的特征。这有利于塑造一个更加活跃的公民社会,进而创造一个更加适合公民参与的环境,为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合作提供了可能。对政府来说,广泛的参与和合作,为实现社会治理提供了可能性,但这要建立在政府同社会拥有共同的目标、理念和意识的基础之上。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合作同时也意味着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合作”,也有可能是反对政府的,甚至是违法的、犯罪的、反社会的。

(一)公民参与和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依赖于公民的有效参与。互联网的兴起,为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会让国家和社会之间相互赋权③郑永年著,邱道隆译.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18.。在大数据时代,公民对政策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讨论和评价政策,影响政策制定。这得益于当前众多的网络问政、听政、网上投票活动的开展,政务微博和微信的开通,更是方便了公民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计,截至2014年3月,我国政务微信总量已经达到5043个,在政民沟通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④我国政务微信已超五千,网友点赞指尖上的政民对话[N].中国青年报,2014-7-17.。二是公民对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产生和传播速度加快,一旦一项政策发布,政府的政务信息公开、专家的解读、相关的评论便会通过各种途径发布,人们会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解读和评论,而这可能仅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反过来,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加深,也会激发人们参与政策的兴趣和热情。当然,公民对于政策制定的参与增多,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而言,并不必然就是好事,也会带来困难和挑战,可能会因为政策酝酿和讨论周期的变长而使政策难产,也可能会因为相关利益者的反对而使政策流产。

(二)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为。⑤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6.在国内,集体行动常常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抗争”、“社会冲突”等说法的代名词。互联网的兴起为社会群体组织集体行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工具⑥郑永年著,邱道隆译.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22.,各类网络社区、论坛、圈子、群,为不同的有着共同观念、兴趣、态度或者利益诉求的人群组织集体行动提供了便利。在互联网时代,集体行动有两种基本的形式:完全发生在虚拟世界的“线上集体行动”和在虚拟世界动员、在现实世界发生的“离线集体行动”,而在线的集体行动具有了快速性、方便性、低成本、低风险、匿名性和跨地域性等传统的集体行动所不具有的特点。⑦蔡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研究:基于网络的视角[J].求实,2009(2).根据勒庞对大众心理及群体行动的研究,“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所以集体行动经常陷入非理性的境地,⑧(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这种非理性,使得集体行动动员变得更加容易。借助于互联网强大的动员能力,同样热衷于慈善的人们可以为罹患重病的儿童组织一场募捐,富于娱乐精神的年青人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一次“快闪”活动,喜欢宠物的爱狗人士可以聚集在高速公路上“抢劫”运输肉狗的车辆,甚至国内发生的一些暴力恐怖事件以及僧人自焚事件中,网络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行动产生的社会影响来看,集体行动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①郑永年著,邱道隆译.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142.,“建设性”的集体行动会对政府的社会治理产生正面影响,“破坏性”的集体行动在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政府对社会治理方式作出改变。

(三)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或者说舆论领袖,是少数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中具有影响力和活动力的人。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等的发表自己观点的公共空间,这促使意见领袖的产生更加广泛和草根化。②陶文昭.重视互联网的意见领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0).大数据时代,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日渐扩大,甚至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讨论中,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媒体和政府在微博中的传播力。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与真实社会身份挂钩的网络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的关系网成为数据传播的主要途径,意见领袖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网络聚集,并达到临界值,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扩展。③齐冰.大数据时代的意见领袖与思想旗手[J].前线,2013(11).据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的调查,在2013年,全国范围内能够影响到互联网的议程设置的“网络大V”大约有300名。④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1230/c210118-23974929.html,2014-7-22.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的中国,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存在也有其合理性,作为以知识分子为主要群体的网络意见领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他们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的评论和意见,可以引起人们对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的关注,从而对政府施加舆论压力,督促政府完善政策。但是,这些意见领袖的存在也在事实上对政府的治理发起提出了挑战,一是偏激的观点可能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从而畸形放大某些过激的诉求,二是某些意见领袖本身就是网络谣言的源头。

(四)谣言和恐慌

谣言以及由谣言引发的恐慌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社会治理的重点。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有其规律。中国有句成语叫“三人成虎”,有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家就会信以为真并产生恐慌。而在大数据时代,只需要点击鼠标,几乎在瞬间就能完成信息的接受和转发,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接受和传播谣言的人数成千倍万倍的增加,谣言造成的影响也会增大。2011年,日本地震造成了核泄漏,而在国内因为一则“吃碘盐可以防止核辐射”的谣言,造成社会恐慌并在各地引起了抢购碘盐的风波⑤日本核危机引发连锁反应:谣“盐”引发各地抢盐疯.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node_7114100.htm,2014-7-21.;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的MH370航班失去联系,引发了层出不穷的流言、谣言和传言,“奇迹生还”,“客机坠落”,“恐怖袭击”等各类“谣言”满天飞,造谣辟谣,再造谣再辟谣的过程不断重复,世界上相当部分人口都参与到了谣言的传播之中⑥马航事件走出谣言“漩涡”[N].人民日报,2014-3-20.。实际上,通过社交网站、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微信等媒介的不断复制、粘贴、超链、转载、分享,谣言得以在大众中广泛传播,最终造成巨大影响。大数据时代谣言形成和传播中的这些新特点,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冲突和反抗

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冲突在当前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不可避免。如何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并合理地控制冲突,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重大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政府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技术和工具,有利于政府的社会治理。但同时,有些矛盾和冲突会加速、加剧爆发,还会产生新矛盾和冲突,甚至对政府而言,网络社会的治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数字鸿沟和不平等

“数字鸿沟”这一概念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对某些群体的社会排斥。中国存在数字鸿沟,这同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不同地区、社会阶层、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甚至年龄的人群,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和使用水平存在差异。数字鸿沟能够对一些社会群体赋权,而对另外一些社会群体则不会⑦,这就造成了不同群体在政治参与能力和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城乡居民对互联网使用的差距非常明显,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到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在所有网民中,城镇网民的比例高达71.8%,而农村网民的比例仅28.2%。①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2014-7-20.此外,年龄、学历、家庭收入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互联网的使用。不同群体对互联网络使用的差异以及建立在这种差异之上的网络社会参与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社会成员在使用社会资源和参与公共事务方面的不平等。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消除这种不平等,让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融入网络社会并平等的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之中,是一个需要政府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行为在网络社会的延续,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为特征的新型暴力行为。②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J].浙江学刊,2011(6).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在网络空间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而不必承担相应后果,言论自由的边界在这样的网络空间往往很容易被打破。③刘晨.网络暴力:“多数人的暴政”与言论自由的滥用[J].红旗文稿,2013(9).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暴力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一是不同群体间的网络谩骂。由于立场和观点的不同,对公共议题持不同意见人群就很可能从争论发展到争吵,再发展到针对人身的侮辱、诽谤和相互谩骂,互相攻击的人群会甚至给对方贴上“五毛”、“愤青”、“水军”等各式各样侮辱性的标签。二是“人肉搜索”等形式的网络群体攻击。借助于大数据,“人肉搜索”可以轻易的搜索出一个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通讯方式等个人信息,而建立在“人肉搜索”基础上的“道德审判”,更是会对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随着微博的广泛应用,更是出现了微博“约架”的暴力形式,暴力又从网络回归到现实社会。④微博“约架”:从网络语言暴力到现实的拳头[N].中国青年报,2012-7-23.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成为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当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可以加强政府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控,这为治理网络暴力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三)民主、自由和控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监督和控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随着各类搜索引擎、数据库、云计算的运用,政府可以更加有效的搜集和处理公民的各类信息。美国学者巴拉巴西在《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一书中指出,通过手机运营商可以掌握通信和行踪,通过银行可以掌握消费情况,通过电子邮件可以掌握社会关系和个人爱好,他甚至虚构出一个名为“LifeLinear”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监控个人的所有行为。⑤(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著,马慧译.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22-130.另一方面,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预测甚至控制个人的行为也变得极为可能。当然,不仅政府,微软、谷歌这一类的互联网巨头也有能力实现对公民行为的监控。控制的加强,不可避免的会削弱公民个人的自由。2013年美国棱镜计划曝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人们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担忧。⑥揭秘:美国棱镜项目.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sndxiemi/#006,2014-7-23.反过来,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信息也有泄露的风险。同时,维基解密之类网站的存在,使得政府在公众面前可以保守的秘密越来越少,也对政府的信息保护发起了挑战。

四、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个现实和虚拟高度融合的“数字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搜集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对政府、社会和公民等社会治理主体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使得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的特点。社会治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充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这些新变化。

(一)舆情搜集和分析

舆情是社会成员对于一些事件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是社会意识的“风向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政府进行舆情搜集和舆情研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上的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等等,都可以对舆情信息进行搜集⑦徐辉,元章.大数据时代:党员干部的12堂必修课[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131.,借助于互联网络,可以更加方便的获取纯粹的事实、一手的材料,利用这些不经过修饰、篡改的全部的事实性数据,有助于作出准确的舆情研判。①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2014-7-20.对于政府而言,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大数据技术,对舆情进行有效的搜集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社会形势,进而使得社会治理更有针对性。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由于网络中缺乏规则限制和有效的监督,网络舆情信息斑驳复杂、真假难辨,需要进行鉴别和分析。这一方面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机构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运行监控机制。

(二)舆论监督和引导

舆论导向会对社会行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传统时代,政府利用其权威,通过对媒体和媒体人的监管,能够实现对媒体的有效监督和引导,并通过对舆论的引导来实现社会动员。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的普及,网络、手机、微博等工具的使用,使得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所谓的“大众麦克风时代”、“自媒体时代”和“微时代”,对政府的话语主导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上缺乏有社会影响的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和对话渠道,部分政府应对和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不足,反而沦为了信息网络的“弱势群体”。②徐辉,元章.大数据时代:党员干部的12堂必修课[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138.所以,就政府而言应该认真研究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介入,正面引导大众舆论,有效地发挥网络社会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三)违法行为的监督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许多依托于网络的违法和犯罪行为,例如通过互联网实施的盗窃和诈骗、使用黑客技术危害网络安全、通过网络传播谣言以及盗取个人信息等行为,这些违法和犯罪的行为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都产生不利的影响。要实现对这些行为的有效治理,首先,需要完善相关立法,为网络社会和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制定规则。其次,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合法使用网络上的各类信息,文明上网。最后,需要发展各类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有效监督和控制,并提高对网络犯罪行为的侦破能力。目前正在推行的实名制是监督和规范上网行为的有效办法,但如何防止由于实名制的推行而侵犯到个人隐私,也是一个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四)公共政策制定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可以主动利用大数据的各种工具搜集各类信息,更加准确的把握社会形势,使得政策的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能够被动的接收到人民群众对于政策的意愿,各类社会组织和不同人群能够参与到政策的讨论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利益诉求,使得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和分析各类数据,以获取丰富真实的资料,充分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的意愿和需求。其次,应该充分使用政府网站、政务微信微博等平台,解释和宣传政策。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大数据的影响之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不断交融,互相渗透和影响,使得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参与、合作、冲突和反抗等行为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对社会治理而言,既是机遇,又带来了许多的挑战。要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大数据的影响,认真研究在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进而转变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都有一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行政传统,将政府信息视作“秘密”而将之隔绝于普通民众。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政府提出了信息公开的要求。但在大数据时代,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已经不应该也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而且在我国也已经进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有益尝试。政府信息公开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度和方式,仍然有讨论的余地。

最后,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不能够脱离现实世界。不管如何,社会治理的对象最后仍然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虽然在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会面临许多新特点,而且这些特点大多与网络社会相关,但这些也只不过是现实世界在网络社会中的投影。

猜你喜欢

集体行动时代政府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微博时代:参与集体行动对群体情绪和行动意愿的影响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书”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