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区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2015-08-15马吉清
马吉清
西藏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农牧经济是西藏的经济基础。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问题,是西藏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西藏农牧区的经济取得稳定发展,但农牧区金融服务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农牧区经济实现进一步跨越的瓶颈。农牧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困难重重,导致农牧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脱节,这与当地居民的传统储蓄方式、落后基础设施等紧密相关。促进农牧区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减少金融服务成本,使金融在为农牧区的经济发展中真正发挥起储蓄汇集、资金融通、便利结算、信用扩大等金融核心功能,必须认识到当前农牧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存在的现实条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灵活设计,不断创新,搭建起能够服务于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普惠型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西藏农牧区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二)西藏农牧民的现金持有偏好
居民个人的理财观念对金融的结构性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居民的“高储蓄”偏好才造就了充裕的储蓄资金供给而使推动了投资在GDP中的比重,而居民消费则显得疲惫乏力。而理财中对各种不同类型理财工具的选择,如对现金、存款、证券资产的持有比例,也将深刻影响金融的行业结构。在金融发展早期,居民的现金持有比例较高,随着银行的广泛建立和结算方式的便利化,现金持有比例将下降。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货币电子化趋势迅猛发展,手机支付等电子化支付手段的普及,使社会的现金流通需求进一步下降。
西藏农牧区的金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居民货币、金融的认知还没有达到中东部地区居民的认知水平,仍偏好于以持有现金的方式保有财富。农牧民世代游牧,大多数农牧民待在牧区,很少到外地谋生,社会接触面有限,民风纯朴、相对憨厚。他们相信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才是真的,才令他们放心,缺少现代理财观念,对现代金融知识和货币运行规律知之甚少。由于农牧民文化程度低,在银行存钱不方便,他们对钱存放在银行不习惯,不懂银行卡的使用方法。大多数农牧民不习惯把钱存在银行,他们习惯把钱放在家里。
(二)西藏农牧民低收入导致低储蓄
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发挥的是中介的作用,为资金需求者融通资金,为资金剩余者投资理财,保值增值。需求与供给任何一端出现短板,金融机构就难以生存。然而,只有非现金的储蓄方式,才能实现金融机构对居民货币资金的暂时托管,从而为资金的融出创造了可能。西藏农牧民的收入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因此本身可储蓄的资金不多,这也就决定了农牧民在金融机构的储蓄必然十分有限。在并不是十分宽裕的收入中,由于无纸化支付结算方式并没有普及,农牧民必须保留相当一部分的现金以便于日常开支。收入程度越高,其持有的现金占收入的比重自然也就越低。因此,在低收入和支付结算不便的背景下,农牧民习惯将自己的钱存放在家里,年复一年,较富裕的家庭家里存放的现金逐渐增多,他们相信这是他们越来越富裕的象征。较富裕的家庭存放现金25万元人民币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存放现金10万元人民币以上。这些资金长期放在家里没有流动,就像一滩死水一样,并没有发挥聚少成多的功能,不利于农牧民财产的保值和增长,也不利于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资金借贷融通。
(三)农牧民对货币与价值的认识不足
货币本身并不是财富,只是财富的符号化,货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可以用于交换的物品所具备的使用价值,而货币本身并不具有价值。随着货币供给量与物资充裕水平的相对变化,货币可交换的物品的数量也是波动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货币不断贬值,但是农牧民对此并没有基本的意识。在农牧民的眼里,100元永远是100元,1000元永远是1000元,10000元永远是10000元。他们不关心银行利率的变化,不在乎商品价格的升与降,不善于从商品价格的升与降中了解货币价值。农牧民习惯用静态的视角理解货币,他们认为只要钱在家价值就在手。因此,他们并不知道持有的现金是不断贬值的,现金持有是有成本的。况且,农牧民缺少市场知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淡薄,对现金以外的可替代的理财方式也知之甚少,因此也不可能购买其它理财工具。
(四)农牧民“自我储蓄”,脱离银行
“自我储蓄”的现象不仅仅在西藏农牧区广泛存在,甚至在中西部地区的偏远乡村也仍然可以找到踪迹。“自我储蓄”就是把自己的收入完全以现金的方式自我保存,而不与银行打交道,将钱存入银行转化为银行存款。导致“自我储蓄“现象的原因很多,包括对银行的不了解、对银行的不信任、存取款的不便利以及本身对现金财富的持有偏好等。这些都是西藏农牧民”自我储蓄“的原因。西藏农牧区地广人稀,高寒缺氧,信息闭塞,农牧民群众的经济发展处于小农经济状态,农牧民习惯传统存钱方式,愿意放在自家的柜子里,不愿将钱存放在银行。由于交通不便,存取款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甚至可能大于在银行存款所产生的利息,因此对他们来说更愿意持有现金。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农牧民普遍教育程度较低,加之银行存取款手续较为繁琐,不识字的农牧民不愿意与银行开展合作。
二、西藏农牧区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西藏农牧区金融机构设置少
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尤为欠缺的西藏农牧区,金融服务仍然需要严重依赖于点对点、点对面的金融服务机构的辐射覆盖能力。然而,农牧区居民居住分散,经济密度低,这导致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成本居高,覆盖能力受限,使得许多金融机构难以在农牧区持续经营,因此农牧区金融机构的设置严重不足。农牧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牧民,对银行、邮政、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接触的少。在西藏农牧区交通条件相对差,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代理店等金融机构在乡镇没有普及。缺少金融机构的乡镇,农牧民接触不到较近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设置不足,使得农牧民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受阻,这更进一步阻碍了金融在农牧区经济的中的生根立足。
(二)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健全
交通设施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牧民到金融服务设施的可达性。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存在,其在于减少了资金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交通不便导致的通行成本极高,农牧民必然选择持有现金以方便结算。西藏农牧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交通道路条件差或正在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缺乏或正在建设中,农牧民群众去牧场的交通道路窄或正在建设中。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使农牧民生活生产不方便,不利于农牧民群众经济社会较好较快发展,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农牧民群众接受现代化金融知识,不了解金融运行规律,以致于农牧民群众将钱存在自家而不懂得将钱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
(三)靠天靠山吃饭
西藏农牧民有较宽广的牧场,较好的虫草采集点等,农牧民群众世世代代靠天靠山吃饭,缺少现代经营经验和现代金融知识,有些脱离现代生活。西藏农牧区地广人稀,农牧民群众侧重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的不太习惯接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部分农牧民群众有“小富即可”的思想。
三、发展西藏农牧区金融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实际,普及乡镇金融机构
为保护保值西藏农牧民群众的财产,以防火灾、盗窃等意外损失,根据农牧区人口规模、交通条件等,结合农牧区实际,在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乡镇建立金融机构,以方便农牧民群众存款、取款,并帮助农牧区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为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活力,为农牧区有信用的致富带头人提供贷款,使民间资金运转起来,使农牧民的能量释放出来,使农牧区的生产力得到更大的解放和发展。
(二)储蓄动员
西藏农牧民习惯于将钱存放在家里,这样不利于防止火灾、入室盗窃、保值、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良好发展等。为帮助农牧民群众保存好自己的钱并使民间资金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解决融资难问题,乡(镇)人民政府派遣驻村工作人员或乡政府工作人民帮助村“两委”班子向农牧民群众宣传金融知识,鼓励农牧民群众将自家的钱存入金融机构。以鼓励、劝导的方式引导农牧民群众将钱存入银行,结合实际,邀请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本村懂金融知识的人员给农牧民群众宣讲将钱存入金融机构的道理,以奖励的方式引导农牧民群众存钱于银行。
(三)完善农牧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农牧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低,再加上交通设施极为不便,严重削弱了金融机构网点的辐射能力和生存能力。交易成本如果大于交易活动本身可以创造的收益,那么这项交易活动将不会发生。因此,西藏农牧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农牧区的交通成本成为在农牧区开展金融服务活动的一大阻碍。为挖掘农牧区金融潜力,推动农牧区经济科学发展,应完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区建设更宽广、更平坦的道路,优化路网,推进农牧区公共交通运营工作。为了克服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过低、聚集效应不足,从而使金融服务网点难以生存的问题,网点精简化、分散化策略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然而,更可行的办法是将金融服务搬至云端,视农牧区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程度,适时推进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让广大农牧民能够通过手机和电脑等通讯工具,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廉价高效的金融服务。
(四)大力提高农牧区教育水平
农牧区金融服务推广工作难以开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大农牧民受限于教育水平,对金融知识和市场经济缺乏基本的认识,处于知识背景不对称状态。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基本常识通过教育、书籍、网络、电视等渠道得以广泛传播,从而使得市场经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伴随着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的理财行为才逐渐普及。然而,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目前还处于金融普及阶段,离“金融深化”还有一段距离。与此同时,农牧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信息与文化传播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大力提高农牧区教育水平,尤其是普及关于市场经济和基本的金融知识,使极大的减少在农牧区开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沟通成本”,进而推动农牧区金融业的发展。
(五)建立村镇银行和农商行等基层金融服务机构
对于解决“草根金融、小微金融、农村金融”难题,以村镇银行和农商行为代表的土生土长的金融机构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经营以来,其在提高自身经营绩效的同时,对农村基层民众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做出了更好的及时的响应。在西部地区的农村,也做到了每个镇配置一家农商行分支机构。在服务基层方面,农商行有着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低成本优势。可以借鉴其它地区的经验,在西藏农牧区建立类似的基层金融服务机构,引导农牧民将钱存入农商行,用汇集的储蓄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农村想创业的企业家或青年人提供信贷扶持,疏通农牧区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互惠渠道,实现农牧区金融的造血功能,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