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木兰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中南浦、东山意象分析

2015-08-15潘思琦

语文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南浦西园谢安

○潘思琦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浙江311100)

木兰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

李清照

沉水香消人悄悄,楼上朝来寒料峭。

春生南浦水微波,雪满东山风来扫。

金樽莫诉连壶倒,卷起重帘留晚照。

为君欲去更凭栏,人意不如山色好。

按徐培均笺注的《李清照集笺注》所说,“此词録自明抄本《天机余锦》卷二,此书藏台北国家图书馆,彰化师范大学黄文吉教授以复印件寄赠。”①原系新材料。此后,这首词也收录在徐北文主编的《李清照全集评注》等书中。但是,在“春生南浦水微波,雪满东山风来扫”这一句中“南浦”和“东山”究竟有何出处,又有什么考证?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最为常见的说法是:“南浦”出自于屈原《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以及梁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①这两处;而“东山”典故出自谢安隐居处,《世说新语·排调》中“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高灵……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后人将“东山”喻为官员退居之处。②笔者发现这些说法并不十分详尽和准确,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对“南浦”和“东山”做进一步的考证和解释,试图能对这两个地名出处进行简单梳理。

一、“南浦”的出处和意象分析

浦,《说文》曰:“水滨也。”③显然,“南浦”字面意义就是南面水边。据查证,“南浦”一词最先出现在战国时期《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汉代王逸章句注释道:“屈原自谓美人也,愿河伯送己南至江之崖,归楚国也。”[1]“南浦”首次因送别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此后“南浦”常作为送别的代名词,衍生出丰富的意蕴。

而“春生南浦水微波”又来自梁江淹《别赋》:“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乃至秋露吐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在这一段把情侣分别的时间定在春天,在一派“春水绿波”的美丽场景中送别,更能反衬出离别的“黯然销魂”之感,藉助环境和气氛进一步将“悲”刻画的淋漓尽致。

自屈原起,“南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直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古人送行路上止于长亭,水畔止于南浦。文人们藉助“南浦”之水写离愁别绪,旷夫怨妇在“南浦”之畔感叹有情人不能团聚。[2]而分析李清照《木兰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首送别词,为易安夫妇屏居青州,赵明诚外出小别之作。①“南浦”作为送别场景出现,出处就是屈原的《九歌》,可说得通。

二、“东山”的出处和意象分析

和“南浦”较为单一的体现送别意象不同,“东山”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东山”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序》称:“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世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君子之于人,序其情而闵其劳所以说也,说以使民,民忘其死为东山乎。”[3]《东山》主要以周公东征为背景,写出普通战士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感受,对离家久战的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流露。

此外较早出现“东山”一词且为人熟知的有,《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赵岐注曰:“此览大者,意大,观小者,志小也。”④这一段话主要讲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随着视野的不断转换,人对生命的新的领悟。

《山海经》内出现《东山经》。《东山经》虽然描述了很多怪物,但也有对山的名称、道里,期间河流、矿产、生物的介绍。“学界多将《山海经》的《山经》当成地理著作。”而经考证此“东山”地域和战国时期齐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吻合。[4]

而在《世说新语》中出现东晋谢安隐居之处,后人多将“东山”比作官员一时的隐退之地,这也是此后“东山”谓人们所知的意象。陶渊明曾写道:“佩玉心若槁木,立朝而意在东山。”这里将“东山”比作心灵自由的场所,无所羁绊。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此满岂多秩,谢病不待年。偶与张邴合,久欲还东山。”这里或多或少都运用到谢安返东山之意,表达自我一种高尚节操。到唐代引用“东山”作为表达文人墨客自我品格的例子仍不在少数。例如白居易《寄李苏州兼示杨琼》:“就中犹有杨琼在,堪上东山伴谢公。”而李白更是十分推崇谢安,为了以谢安为榜样,李白曾自诩为“李东山”。另外,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东山”还有在《高僧传》中出现的“东山寺”,“谢文靖东山图”则是指“会稽东,小江之上的东山。”等等。“东山”一词的被引用较为繁多,但主要出处都是谢安东山,表现高尚节操之意。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出现“东山”表示“谢安之东山”所代表的高尚情操和志向时,为了避免误会,往往会在前后文出现“谢安”等字眼。这在李清照的另一首词《新荷叶·薄露初零》也有体现,词中写道:“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需起,要苏天下苍生。”全词是为祝贺某位退居林下的达官贵人所做,思想情感所指十分明确。

但是分析李清照《木兰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其中并没有表达个人隐退和表现自己高尚情操的意味,也没有在前后文出现“谢安”等相关字眼,相反表达的是自己与丈夫离别时的那种淡淡的忧愁与不舍。所以,笔者认为将“东山”出处指为谢安隐退一说,并不合适,相反,这与分析最初的《诗经·豳风·东山》中士兵将归未归的那种复杂的心情更为接近。《诗经》后,在文人墨客笔中,用“东山”代表离愁别绪意象的作品也存在,例如南朝谢灵运《酬从弟惠连》:“悟对无厌歇,聚散成分离。分离别西川,回景归东山。”唐代刘禹锡的《秋萤引》:“行子东山起征思,中郎骑省悲秋气。铜雀人归自入帘,长门帐开来照泪。谁言向晦常自明,儿童走步娇女争。”

此外,“雪满东山风来扫”描写出春寒料峭,东山顶端积雪还未融化的幽幽哀伤之情,和曹操在《苦寒行》中提到“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悲商之感相似,可见古今诗人心境相通。且《诗经·豳风·东山》抒情和叙事形象,感情细腻,耐人寻味,也更符合李清照词的表现手法。

三、“南浦”、“东山”对举分析

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南浦”代表的离别意象毋庸置疑。值得注意的是,在宋人诗词中“南浦”多和“北梁”、“西山”、“西园”等词对举,如谢灵运《送远曲》中“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5]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宋张元干的《念奴娇》:“梦绕西园,魂飞南浦,自古情难足。旧游何处,落霞空映孤鹜。”多表现离别惆怅之情。

“北梁”出自屈原《楚辞·九怀》:“济江海兮蝉蜕,绝北梁兮永辞。”此后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也多单一表现辞别意象。“西山”在陶渊明诗中频频出现,如《岁暮和张常侍》有:“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杂诗十二首》:“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颠。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西山”一词多表现一种无助、悲凉、凄怆之感。而“西园”在王灿《杂诗》中出现:“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六臣注文选》吕向曰:“西园,邺都之西园。”沈约《应王中丞思远咏月》写道:“高楼切思妇,西园游上才。”李善注曰:“西园,谓魏氏邺都之西园也。文帝每以月夜集文人才子共游于西园。”[6]由此看来,“西园”出处是魏文帝结交文人才子之所,后多用乐景写哀情。

《木兰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春生南浦水微波,雪满东山风来扫。”同样表现离别之情,李清照为何选择“南浦”与“东山”两词对举?通读全词,不难发现:与“北梁”不同,“东山”不光只有送别一个意象,他的意境更为广阔和雄壮;它也没有“西山”那种北风凄厉的无助之感;此外,全词也没有出现用“西园”乐景反衬的写作手法。可以看到,李清照在送别丈夫后,内心虽然有许多不舍和思念,但并没有感觉生活无助和绝望,从而也可以看出词人内心的坚毅。

此外,出现“南浦”、“东山”对举的文学作品也不乏少数,如唐代温庭筠的《体裴晋公林亭》:“谢傅林亭暑气微,山丘零落閟音徽。东山终为苍生起,南浦虚言白首归。池凤已传春水浴,渚禽犹带夕阳飞。悠然到此忘情处,一日何妨有万几。”宋代毛滂《代张菊》:“去年出郭麦风秋,忆共儿童迓细侯。烟雨一溪行色动,管弦千里颂声留。断魂南浦横离恨,注目东山想旧游。西槛露团春不管,抱丛寒蝶伴清愁。”据此我们可以印证“东山”多代表着更为波澜壮阔的悲壮之感,而“南浦”则代表更缠绵悱恻的送别之痛。

而且在宋词中,为了更好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人在运用意象词时,往往将他们回归到一个真实的地理位置之中。例如在“西山”“南浦”对举中有明确地理位置的有三处:一则为距今南昌市西南四十里的古地名,出自王勃《滕王阁》‘画栋朝飞南浦云,珠暮卷西山雨’;二则为今湖北鄂城县西的樊山与武汉市南面的新开港,出自南宋葛长庚《酹江月.武昌怀古》‘野草闲花无限数,渺在西山南浦’;三则今绍兴行宫山与镜湖两景观。陆游《晚秋》‘西山破晓两眉青,南浦无风一镜平’。⑤

那么在李清照《木兰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中“南浦”、“东山”是否只是单纯表示意象的词汇呢?徐培均参照《李清照年谱》推论这是政和六年丙申三月四日,明诚于半月前从青州出发,李清照为送别丈夫所作。①李清照将“南浦”与“东山”对举在今天或许已经无法考证是确切的地理位置。但是通读全词,我们可以想象在初春的二三月份,词人送别丈夫时,眼前出现的泛着水波的“南浦”,已满是春意,而远处高高的“东山”之上,还残留着未融化的积雪,平常不过的景色,却能极大的触动词人的感情,激起作者满怀的不舍和相思。所以,“南浦”、“东山”可能就是诗人藉助两个常用的意象表达离愁别绪。

【注 释】

①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②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出版社,2006.

③(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

④张元济,等.四部丛刊·楚辞[M].商务印书馆,1929.

⑤德林,董春林.西山南浦:意象之外董意象——兼论宋代文人情感构造的视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1]张元济,等.四部丛刊·楚辞[M].商务印书馆,1929.

[2]程郁缀.古代送别诗中主要意象小议[J].名作欣赏,2003(4).

[3](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诗[M].中华书局,1980.

[4]周运中.山海经·东山经地理新释[J].古代文明,2011(3).

[5]高智.论“南浦”意象的流变[J].现代语文,2009(3).

[6]唐·李善.六臣注文选[M].中华书局,1987.

猜你喜欢

南浦西园谢安
南浦河守边记
“东山”是指哪座山
林友农作品
董其昌《西园雅集图》作伪考(上)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春日相思
踏莎行
身教
王汇泉
西园雅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