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整理本《毛诗注疏》勘误

2015-08-15张超人

语文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整理者毛诗底本

○张超人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550002)

一、标点勘误

1.欲以国地为序,则郑小于齐、魏,狭于晋,而齐后于郑、魏,先于唐,是不由国之大小也。(第二页)

按,《毛诗》十五国风,郑风位列第七,齐风位列第八,魏风位列第九,唐风位列第十。则此处点作“齐后于郑、魏”显然有误。此外,《诗》产生时代的魏国,乃一姬姓小国,后被晋献公所灭,封给其大夫毕万,其史迹在《左传》、《史记》等典籍中总是一笔带过,其地位与长期活跃在春秋舞台上的郑国不可同日而语,故此处点作“郑小于齐、魏”亦殊为不妥。所以,此句正确标点应为:

按,周续之、雷次宗、慧远法师皆人名,故其下皆加专名符号,“而”字后面的“续之”也是人名,且三字应属下读。故正确标点应为:

3.故诸为训者,皆云氏不言名由此。而言毛氏为传,亦应自载毛字,但不必冠诗上耳。(同上)

按,此处断句显然有误,以致句意晦涩难明。正确标点应为:

故诸为训者,皆云氏,不言名。由此而言,毛氏为传,亦应自载毛字,但不必冠诗上耳。

4.七字者,如“彼筑室于道谋”、“尚之以琼华乎而”之类也。(页三四)

按,此处列举《毛诗》之七字句,“如彼筑室于道谋”乃《小雅·小旻》篇之诗句,故“如”字亦应在引号内。正确标点应为:

七字者,“如彼筑室于道谋”、“尚之以琼华乎而”之类也。

5.虺,呼回反,徐呼怀反。《说文》作“ 隤”,徒回反,徐徒环反,《尔雅》同。孙炎云:“马退不能升之病也。”《说文》作“颓”(页四八)

按,此段乃陆德明《经典释文》之文,应析为两句,分别对虺、隤二字进行释义。故正确标点应为:

虺,呼回反,徐呼怀反,《说文》作“ ”。隤,徒回反,徐徒环反,《尔雅》同。孙炎云:“马退不能升之病也。”《说文》作“颓”

6.故以《司马法》五兵弓、矢、殳、矛、戈、戟当之。(页三三〇)

按,弓矢合为一种兵器,中间不应有顿号,若有,则为六兵矣。故正确表点应为:

故以《司马法》五兵弓矢、殳、矛、戈、戟当之。

按,戴公、文公皆指卫国之君,焉能立春秋五霸之齐桓?故正确标点应为:

按,河内乃魏晋时郡名,故“内”字下亦当加地名符号。正确标点应为:

二、校勘方面的失误

本书整理者选择日本利足学校所藏南宋刘叔刚刊刻的十行本的影印本作为底本,自然是独具慧眼,然而,笔者发现整理本在文字上与底本竟颇有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又不出校记,可见多是由于整理者的误识、误录、失于覆校所引起的形近之误,属于新产生的讹误。兹列78条于下:

1.《鸮羽》、《鸿雁》说鸟飞,文连其羽,故《传》曰:“肃肃,羽声也。”(页六四)

按,《毛诗》无“鸮羽”之篇,但有《鸨羽》,可知“鸮”乃“鸨”之误,底本正作《鸨羽》。

2.兴者,取其一象,不可就荫,水可方、泳,犹女有可求。(页七一)

按,“不”应作“木”,形近而误。底本正作“木”,但木字的上半部分漫漶不清,故整理者误认作“不”。其实底本凡木字中间一竖下端均带有钩,不字中间一竖下端均不带钩,并不难辨认,整理者失察耳。

3.《庾人》云:“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页七三)

按,《周礼》但有《廋人》,并无《庾人》,底本正作《廋人》。廋字不算生僻,不知整理者何以错认错改。

4.祭事毕,夫人绎祭服而去髲髢,(页八七)

按,“绎”乃“释”之误,由疏文可证。底本正作“释”。本卷校勘记第一九条中绎字亦释字之误。

5.从迹,定容反,字亦作“踪”。(页一一二)

按,“定”乃“足”之误,形近致讹。底本正作“足”。

6.此似述毛,非毛音也。(页一七九)

按,底本“音”作“ ”,乃旨字之异体,整理者失察,遂误作音。

7.旭,许玉反,徐又许袠反。(页一九五)

按,底本“袠”作“ ”,“ ”乃袁字之异体,整理者失检,遂误作袠。

8.夫死,妻稚子幼,子无大幼之亲,妻得与之适人。(页二四八)

按,“幼”当作“功”,底本“功”字漫漶不清,然“大功之亲”乃常见词语,不应误作幼。

9.绉絺是当署绌去袢延烝热之服也。(页二五九)

按,“绌”当作“绁”,由于底本绁字右旁之世写作丗,而丗乃世之异体,整理者不察,误认作“出”字,故误绁为绌。

10.酇、族以下里,则皆非士矣。(页二八六)

按,底本里作卑。

11.即昭二十三年“胡子髠、沈子遑灭”之类是也。(页二八九)

按,底本遑作逞。

12、笺云:“手指相此次。”(页三二五)

按,底本此作比。

13.谓我何来,怪我久留不去。(页三四五)

按,底本来作求。

14.罿,享钟反。(页三六一)

按,底本享作昌。

15.今呼之为乌騐。(页三九四)

按,底本騐作 。

16.女曰鸡鸣二章,章六句。(页四一〇)

按,底本二作三。

17.何必二姓之女皆处长也。(页四一二)

按,底本二作三。

18.缺,立悦反。(页四二七)

按,底本立作丘。

19.东门之墠三章,章四句。(页四三三)

按,底本三作二。

20.仲春、仲秋,俱是画夜等,温凉中。(页四四五)

按,底本画作昼。

21.言溱水与洧水春水既泮,(页四四七)

按,底本春水作春冰。

22.俱伪田父之所获。(页四八八)

按,底本伪作为。

23.趋,本又作“趋”,七须反。(页四九七)

按,后一“趋”字底本作趍。

24.《天官·屦人》说屦舄之饰有绚繶纯,(页五〇八)

按,底本绚作絇。

25.不得引为黼称绣黼。(页五四五)

按,底本引作别。

26.裒,徐究反,本又作“褎”,同。(页五五九)

按,底本裒作褏。

27.輶,由丸反,又音由。(页五八八)

按,底本丸作九。

28.谓君与之诀别,在其去,然后去也。(页六五九)

按,底本在作任。

29.周王居东二年,罪人斯得。(页七三二)

按,底本王作公。

30.故老,成王又留之,以为大师,(页七六三)

按,底本故作欲。

31.筐,立房反。(页七九〇)

按,底本立作丘。

32.《左传》“臣获五害”是也。(页八〇五)

按,底本害作善。

33.王萧、孙毓亦以为在位朝廷之求贤,(页八七二)

按,底本萧作肃。

34.恐,趣勇反。(页一〇四七)

按,底本趣作起。

35.故云“提堤,群貌”。(页一〇七五)

按,底本堤作提。

36.而敢主为此乱之阶悌也?(页一〇八九)

按,底本悌作梯。

37.小师注郑司农云:“篪十孔。”(页一〇九六)

按,底本十作七。

38.亏视我,反覆我。(页一一一八)

按,底本亏作顾。

39.饛,蒲簋貌。(页一一二一)

按,底本蒲作满。

40.屦,九真反。(页一一二三)

按,底本真作具。

41.此言周衰,群人得志。(页一一二六)

按,底本人作小

42.为降获以攻猛兽,(页一一二七)

按,底本降作阱。

43.喻王阍置官司,而无督察之实。(页一一二八)

按,底本阍作闓。

44.星昏在天,(页一一二九)

按,底本昏作皆。

45.而无可北下,(页一一三四)

按,底本北作比。

46.寘,莫庭反,(页一一四五)

按,底本寘作冥。

47.举磬则钟罇可知矣。(页一一六二)

按,底本罇作鑮。

48、包土琴、瑟谓之乐。(页一一六三)

按,底本土作上。

49.波论天下之粟,(页一一六八)

按,底本波作彼。

50.君亲耕,以供菜盛。(同上)

按,底本菜作粢。

51.延尸于尸西南面。(同上)

按,后一“尸”字底本作户。

52.供其脯滫,(页一一七〇)

按,底本滫作脩。

53.彼大夫宾口尚有二羞,(页一一七四)

按,底本口作尸。

54.祭有黍稷,年肉鱼,(页一一七六)

按,底本年作劳。

55.宾客则徹王之昨俎。(页一一八〇)

按,底本昨作胙。

56.又有事于尊可以及毕,(页一二〇八)

按,底本毕作卑。

57.而辨其种种之种。(页一二一六)

按,种种,底本作穜稑。

58.士协琫而珕珌。(页一二二八)

按,底本协作珕。

59.其家室无危土之祸矣。(同上)

按,底本土作亡。

60.艾酒既美矣,(页一二四一)

按,底本艾作女。

61.孤特自特,(页一二四二)

按,后一“特”字底本作恃。

62.字亦作“霓”。(页一二四四)

63.其文义则司。(页一二五九)

按,底本司作同

64.则天子侯中一文八尺,(页一二六二)

按,底本文作丈。

65.自柏牵引而为耦也。(页一二六九)

按,底本柏作相。

66.王兴族人燕,以异姓为宾。(页一二七一)

按,底本兴作与。

67.奉坐皆犹狂也。(页一二七五)

68.滑,堇荳之属。(页一二八三)

按,底本荳作荁。

69.各曰偪者,所以自偪束也。(页一二八七)

按,底本各作名。

70.士服支弁、玄端皆服韠,(页一二八八)

按,底本支作皮。

71.言祭以息民服象其时物之邑。(页一三〇九)

按,底本邑作色。

72.缁布冠颇项,……亦由固颇为之耳。……颇象之所生也。(页一三一〇)

按,三“颇”字底本均作頍。

73.通其永泉之利。(页一三二二)

按,底本永作水。

74、咎音枢。(页一三二七)

按,底本枢作柩。

75.小鸟知止于丘之曲阿静安之庆而托息焉,(页一三三八)

按,底本庆作处。

76.赚其谓主人自饮为酬,故辨之。(页一三四五)

按,底本赚作嫌。

77.郑以幽王时怕多祸乱,(页一三五七)

按,底本怕作恒。

78.维先岁之瓜必小,(页一四〇五)

按,底本维作继。

猜你喜欢

整理者毛诗底本
安大简《诗经》虚词异文考略
长沙吴简临湘侯国都乡民所在丘名考*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传记书坊
论《西游记》中重复修辞的运用
从宋人语境看底本与话本的关系
敦煌写本《文选》李善注引《毛诗》考异
《毛诗》与三家《诗》异同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