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HSK 语料库”中日本留学生习得“了”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2015-08-15李银玲

语文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偏误母语语料库

○李银玲

(菏泽学院 外语系,山东 菏泽274015)

随着汉语热的兴起,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产生的偏误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在第二外语教学中,“了”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于日本留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了”的偏误。本文以HSK动态语料库的作文为基础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对汉日两种语言“时”与“体”的对比和考察,探究产生偏误的原因。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是由北京语言大学收录整理1992~2005年汉语水平高等考试的作文答卷①,有标注语料和原始语料两种版本,为非汉语的外国人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语料库共收录11569篇作文,其中日本有3211篇,占总量的27.75%,数量颇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力依据。作文和其他谈话语录或语法调查相比较,用语规范、思维严谨、逻辑性强,真实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

按照字符串检索、证书C级的条件检索到日本留学生关于“了”字记录5640条,选用“抽样检查”的方法对其中1000条记录进行查询、排除,收集到存在偏误的共计120条。分析发现,偏误的主要类型包括遗漏、误加、错词、语序错误等。

在本体研究中“了”常被分为“了1”、“了2”,但因划分不统一,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混乱。本文按动态助词“了”、句末语气助词“了”进行说明。

一、“了”的遗漏

A.动态助词“了”的遗漏,{}表示该加而未加“了”。

(1)她现在已经结婚了,而且生{}一个很可爱的男孩子。

(2)我们只在一起住{}半年。

分析: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解释,“了”接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如果将“了”放在时间轴上表现的话,呈现有结点的或无结点的线性表现。在日语里,“た”是个明显的时态标志,接在句尾表示动作的结束、完成,往往受影响而产生误加。但也有因强调“了”作用而产生回避心态的原因,深层次反映学生动态助词“了”知识掌握不扎实,所以产生“了”缺失。例(1)、(2)表示动作的完成而非进行,需要加“了”。

B.句尾“了”的遗漏,{}表示该加而未加“了”。

(3)这个夏天我该回国{}。

(4)吸烟的人少了,那么健康的人就多{}。

分析:本体分析中,“谓语+宾语+了”表示与之前的情形相比,说话时出现了新情况。例(3)表示新情况的产生,需要加“了”。例(4)属于“形容词谓语句+了”,表示一种变化后的新情况、新状态。日语属于黏着语,通过词尾的变型可以表示状态的变化,通过动词“なる”的变化来体现。汉语没有这方面功能,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助词来完成。

C.其他情况

没有分清汉语多音字“liao”和“le”的区别、动词重叠中“了”的缺失等情况也导致发生“了”的偏误。

(5)一天他跟我说:“我已经受不了{},不能活下去,要死。”

(6)我在汽车里想{}想我该用怎样的汉语打招呼。

分析:对日本留学生来说,多音字是汉语学习的一大难点。两个相同的字连用发不同的音,母语本身就很少有这种情况,学生接触时容易产生“文化空白”,理解有障碍,掌握有困难,因此常常回避难点。如例(5)“受不了”,学生忽略了“le”的存在。例(6)属于留学生对动词重叠“VV”型与“V了V”型产生混淆。“VV”型主要有“减弱该动词的目的性和明确性”的作用(吕滇雯,2000)②,而“V了V”型最鲜明的特点是表示完成态。

二、“了”的误加

A.动态助词“了”的误加。〔〕表示不应有“了”,需去掉。

(7)比方说,我进〔了〕公司的那个时候许多烟民把烟抽在自己的椅子上。

分析:表示过去某时的场景,不强调完成或结束,动词后不用加“了”。上例强调“那个时候”,此处应省略“了”。

B.句尾“了”的误加。〔〕表示不应有“了”,需去掉。

(8)第一、二天我心里都很开心,说话也说得很多〔了〕。

(9)我很着急〔了〕。

(10)如果我做不好事的话,就打我〔了〕。

分析:收集的作文资料中,“误加”特别是句尾“了”的“误加”占很大比例。究其原因,“了”接末尾有表“完成”的意思,而在日语中,过去式“た”表“完了”。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日本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句尾加“了”。例(8)是形容词做谓语时,加“了”需谨慎;例(9)表动作状态,不用加“了”;例(10)“如果……的话”表示说明事实、做判断,加“了”前后意思不一致。

除了遗漏和误加外,还存在少数的语序错误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会发现日本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受母语影响,将母语的语法范畴不自觉地归类到汉语学生中,造成不必要的错误,产生所谓的母语负迁移影响。日本学生往往受母语时体观念的影响,很容易地把“了”与“た”联系起来,或用“た”的规则套用“了”,导致形成偏误。

其次,语法学家们已经揭示,影响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度泛化。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获得的目的与新知识不适当地扩大而造成偏误。

第三,对日本学生而言,汉日语序不同,也给他们的汉语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教学中产生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引导人们去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产生的偏误问题,认识到如何培养、提高他们正确使用汉语的能力,是贯彻教学的中心任务。针对日本留学生“了”的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

第一,对比分析法。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日本留学生产生偏误是简单地将“了”与日语中的“た”对等起来造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减少公式化、语法条例的罗列,鼓励采用模拟、练习的方法。第二,受黏着语的影响,语序问题也是日本留学生的常见问题,可以采用排序的方法加强练习,即将一句话划分成几个成分,打乱语序,让学生重新排列组合。第三,归纳演绎法。语言有一定的规律性,灵活利用这些规律可以有效提高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实践教学有助于发现更多的问题,需要不断努力,积极探讨。

【注 释】

①详见“HSK动态作为语料库”课题组发表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正式开通》,《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1期。

②吕滇雯.日本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之(一):动词重叠[J].汉语学习,2000(05)。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2001.

[3]郭伏良,张素芹.日本学生学习动态助词“了”的常见偏误与分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7(3).

[4]“HSK动态作为语料库”课题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正式开通[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1).

[5]吕滇雯.日本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之(一):动词重叠[J].汉语学习,2000(05).

猜你喜欢

偏误母语语料库
母语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母语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