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概述
2015-08-15刘欣蕾
○解 芳 刘欣蕾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一、引言
人类自然语言特有的模糊属性,使得语言的内涵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灵活多样。模糊理论的诞生始于Zadeh(1965)提出的“模糊集”概念。受其影响,Lackoff(1972)首次提出了模糊限制语的概念,意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
综观文献,我们发现模糊限制语的概念界定、分类、研究内容及理论视角日趋拓宽,本文对此加以梳理。
二、模糊限制语的界定
Lakoff(1972)认为模糊限制语就是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尽管这一语义学角度的定义未能清晰地给出确定模糊限制语的标准,但为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由此可见,学者们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各有侧重,但主要围绕三方面:(1)模糊限制语的模糊性;(2)与话语的真值程度和命题内容的关系;(3)通常的表现形式是词、短语、分词结构,是一种表达方式。
Brown&Levinson(1987:145)认为模糊限制语为“在某种条件下可以部分地改变话题真值程度的词、分词以及词组”。
Verschueren(1999:193)认为,模糊限制语直接限定命题内容,无须对命题的态度、认知或证据进行评价,仍可以同等显示元语用意识的词语表达方式。
Channel(2000:214)认为模糊限制语是:“表达说话人或作者对所述话题或事件真值的承诺程度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Jaszczolt(2004:313)认为模糊限制语是指那些“通过改变真值条件或言语可接受性条件修饰诸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或句子等其他范畴的单词短语或一些小品词”。
本文认为:模糊限制语应理解为一种修饰性的表达方式,具有模糊性功能的词、短语、句子等结构;该表达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对话题的内容和真值产生影响,从而使话语表达符合交际需要。
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仍没有达成共识。
Zadeh(1965)从语义的角度将模糊限制语分为四类:含有不确定意义的形容词、副词(如some,sort of,a little bit,),以-ish,-ly-like等后缀结尾的词,体现发话人对话语内容的不确定性的短语(如so……that,so……as to),以及使发话人的命题表达更礼貌更间接的句子结构(如I wonder,As far as I can)。
Kasper(1975)将模糊限制语视为一种降级语,降级语包括:面子标记(如please,can),程度标记(如a bit,a little),客观标记(如Ithink,I’m afraid),语气标记(如perhaps,maybe),诱骗标记(如you see,you know),注意力吸引标记(如right,OK),踌躇标记(如well,um),以及从限制标记(如this month)。
在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中,较早并最具影响力的是E.F.Prince(1982)及其同事根据交流中的模糊性语言是否改变陈述命题的真值条件或愿意分为的两类:approximator(近似话语)和shields(遮掩语),前者影响命题的真值条件,后者不影响命题命题的真值条件但可以反映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
何自然(1988)的分类类似Prince,将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进一步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分为程度变动语(adaptors)和范围变动语(rounders);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分为直接缓和语(plausibility shields)和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
陈林华、李福印(1994)从语义特征方面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五大类:程度模糊限制语(如fairly,almost,as good as)、范围模糊限制语(如in the region of,on the average roughly)、数量模糊限制语(如a little,about)、质量模糊限制语(如so far as I know,Ithink perhaps)、方式模糊限制语(如Can Isuggest,Iam sorry to tell)。
伍铁平(1999)按模糊限制语的语法所属类别将其分成四类。第一类是词,如英语中的very,regular和汉语中的“非常”和“大概”等,第二类在英语中表现为含有“有点”、“稍微”的模糊意义的词缀-ish,如greenish boyish汉语中常用“有点儿”表示类似的模糊,如有“点儿累”、“有点儿早”等。第三类是英语中的结构,大多是表示程度的从句结构,如so……that。第四类是表明见解的短语成分,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态度或命题信息来源等,如Ithink,In my opinion,和汉语的“据我所知”、“某人说”等。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包含了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方面,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选择性。
四、模糊限制语的理论研究视角
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语用视角、认知语用视角及人际功能视角。
(一)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语用视角
语用视角的模糊语研究主要体现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上。Grice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代阳(2010)认为模糊限制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表面上数量准则的违反实质上遵循了数量准则;违反数量准则是为了遵循质量准则;表面违反质量准则,实则遵循了质量准则,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产生会话含义。关系准则要求说话者提供的信息必须与谈话主题有关,方式准则要求信息必须具体清晰,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违背这两个准则,却遵循了质量原则。所以,在会话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看似违背合作原则,实际上却是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使语言更加精确、得体和严谨,促进了沟通,使交际顺利进行。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遵循了Brown和Leech的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共有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模糊限制语体现慷慨准则、得体准则:可以缓和语气,保护听话人面子,体现为他人考虑的态度。模糊限制语体现谦逊准则:主动降低说话者地位,提升他人地位。在交际中遵循礼貌原则、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使话语含蓄委婉、礼貌客气,可以有效地调节和维系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平等合作地位,改善人际关系,使交际顺利进行。
(二)认知语用视角
Sperber&Wilson(1986)的关联理论,揭示了交际的理解过程。关联理论包括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的关联相吻合,和关联的交际原则,即每一个话语和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该话语和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就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的语境效果。在获得最佳关联的推理的过程中涉及了说话人的态度、情态、信息的精准性等各种因素,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表面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际的信息量,导致听话人付出的努力增大,关联性降低,但事实是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不但不会使话语关联性降低,反而有利于增加话语的关联性。一些广告中的语言最能反映模糊限制语与关联理论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营造出良好的语境、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购买欲,产生关联期待,使读者经历从迷惑到恍然大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读者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三)人际功能视角
Halliday(2001)把语言功能分成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指的是说话人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即说话者用语言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用语言和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并用语言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同时表达说话人的交际目的。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情态和语调实现的。情态系统是人际功能的主要实现手段。模糊限制语和情态具有重叠性和兼容性,被认为是情态的语言构建手段。把模糊限制语和情态放在具体的语境、各类语篇中去判断人际功能,得出女性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功能包括:自我保护、自我展示及人际协调功能。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功能:低调表达、自我保护功能、委婉迂回尊重听者功能,建立互动、拉近距离功能,增强说服力、获得听者认同等功能。
五、以往研究成果与未来研究展望
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涉及诸多领域。Zadeh(197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学的分析,指出模糊限制语实际是对某个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而改变其模糊程度,或对某个明晰中心词或命题进行修饰限制而使其变得模糊的词语,即模糊限制语使明晰语义模糊化。他从语义类型上将模糊限制语分为表示能愿、性质、状态、确定和否定、强调及推测。Lackoff(1972)指出语义模糊的特点是由于模糊限制语本身概念意义模糊,表示事物在程度或范围上的差异,用“理想的认知模型”(ICSM)解释模糊限制语的模糊度。国内学者何济生(1994)、高晓芳(2002)及黎千驹(2007)也分别从语义学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探讨。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分析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Brown&Levinson(1987)认为模糊限制语是说话者或听话者保住面子的消极策略。Fraser(1990)对模糊限制语的施为性,缓和功能,礼貌功能,话语标记功能和模糊限制语的情态动词进行了分析。Franken(1997)探讨了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模糊限制语。高晓芳(2002)、刘娜(2011)及汤仁云(2013)分别用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分析了模糊限制语的强调语用功能。Salager-Meyer(1994)&Schroder(2002)模糊限制语的语篇分析代表,模糊限制语在科技文体中体现语篇内容的可靠性及读者的情感反应,使读者与作者达成沟通,是“语篇现象”,在语篇各个方面发挥作用。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李韧(2007)分析了女性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李佐文(2001)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分析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刘湘君(2014)从科普英语语篇中分析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通过不同研究视角的回顾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应用方面,未来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应该体现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对比修辞、语言教学及计算机开发等应用方面发展。
六、结语
模糊限制语的发展已从最初的哲学、逻辑视角的研究发展到语义学、语用学、语篇分析、二语习得等领域,并逐渐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运用语料库进行历时性的对比研究,并将文化因素纳入模糊限制语研究范围。未来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将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及丰富的语言现象紧密结合。
[1]Franken,N.Vagueness and approximation in relevance theor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7.
[2]Grice,H.Logic and Conversation[A].NewYork Academic Press.
[3]Kasper,B.Hedged Performance[A].in Cole,P.Syntaxand SemanticsSpeech Acts[C].NewYork:Harcont Brace,1975.
[4]Lakoff,G.Hedges:AStudy inmeaning criteria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A].In:Paranteauet al.(eds)1972.
[5]Leech,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gman,1983.
[6]Prince,E.F.,J.Frader,&C.bosk‘On hedginhg in Physician-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Papers from Linguistics and Profession by Rebort,J.1982.
[7]Zadeh,l L.A.‘Fuzzy Sets’.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338-353.1965.
[8]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1994(5).
[9]高晓芳,张琴.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含义及其使用特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
[10]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1]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李佐文.认知语用学导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国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