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别名辨析

2015-08-15郭国庆胡小康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三山周礼松江

○郭国庆 胡小康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历史上曾被用作指称太湖的别名有震泽、五湖、具区、笠泽、姑蔑、洞庭、三山湖、雷泽、湖亭等,如《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江南东道六·湖州乌程》:“具区薮,太湖也。……一名震泽,亦名笠泽,亦名雷泽。……又名五湖。”《三吴水考》卷二《水利大纲·太湖》:“太湖……《禹贡》谓之震泽,《周礼》《尔雅》谓之具区,……亦名笠泽。……又名五湖。”

但这些别名是否确指太湖,古往今来存在着不少争议。其中对于震泽、五湖、具区、笠泽、姑蔑争议较大,今一一考其来源并加以辨析。

震泽,《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伪孔《传》:“震泽,吴南大湖名。”

五湖,《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浸五湖。”《国语·越语》多次提及五湖,韦昭《国语注》:“五湖,今太湖也。”

具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尔雅·释地》:“吴越之间有具区。”《山海经·南山经》:“浮玉之山,北望具区。”

以震泽、五湖、具区均为太湖的代表性说法有: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一·苏州吴》:“太湖在吴县西南五十里,《禹贡》谓之震泽,《周礼》谓之具区。”

《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水》:“太湖在吴县西南,《禹贡》谓之震泽,《周官》、《尔雅》谓之具区,《史记》、《国语》谓之五湖。”

《吴郡志》卷十八《川》:“太湖,在吴县西,即古具区、震泽、五湖之处。”

从宋朝开始,就出现了不同意见。叶梦得据《周礼·职方氏》之文,力辨薮、浸之不同,以太湖、五湖为一,震泽、具区为一。《避暑录话》卷下指出:

孔氏以太湖为震泽,……非是。《周官》九州有泽薮,有川,有浸。扬州泽薮为具区,其浸为五湖。既以具区为泽薮,则震泽即具区也,太湖乃五湖之总名耳。凡言薮者,皆人资以为利,故曰薮以富得名,而浸则但水之所钟也。今平望、八尺、震泽之间,水弥漫而极浅,与太湖相接,而非太湖,自是入于太湖,自太湖入于海。虽浅而弥漫,故积潦暴至,无以泄之,则溢而害田,所以谓之震,犹言三川皆震者。然蒲鱼莲茨之利,人所资者甚广,亦或可堤而为田,与太湖异,所以谓之泽薮。

后人承其说者,有清·朱鹤龄、胡渭、孙诒让等。朱鹤龄《愚庵小集》卷十二《震泽太湖辨》指出:“吾意今吴越之间,凡滨湖而沃衍者,皆古震泽地。”胡渭《禹贡锥指》卷六“莫釐、武山以东,平望、八赤之间,松江左右笠泽之地,皆古具区”。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六十三:“具区者,太湖旁水希之地,故谓之薮,亦谓之震泽,五湖始为太湖。”

按上述诸说,虽否认震泽、具区为太湖,但又根据后世的地理形势,在与太湖相接的水域中考其所在,无异于在太湖之中求非太湖之地,难以令人信服。太湖在古代水域就已十分广大,《越绝书·吴地传》:“太湖周三万六千顷”,而且湖水深浅不一,《太平寰宇记·湖州乌程》:“深曰湖,浅曰泽,草莽曰薮。”汪琬《具区志序》:“古扬州之境,踰淮距海,襟带吴楚,封域最广。而《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表为州之薮浸者,曰具区、曰五湖,则皆指太湖一水而言,与他州迥异,何也?东南虽号泽国,而水之大者莫逾于此湖,故以太称焉。”《尔雅音训》:“湖薮弥漫,介画亦难分晰,《职方》以其为水有所钟,则曰其浸五湖,以其水有希处,则曰其泽薮曰具区,要之通称互目,未为不可。”此说甚是。古人著书,讲究文例一致。《周礼·夏官·职方氏》其他诸州均有泽薮、有浸,扬州也不例外,但都在太湖的水域范围之内,不得不用两个名称指代,其实是太湖一水,故不能囿于《职方》之文,以具区、五湖为二。

对于五湖,也有歧解。有以太湖附近的五个小湖为五湖者,如《史记·夏本纪·正义》:“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此说难以立足。因为直到魏晋时代,太湖新扩展的湖区才有游湖、莫湖、贡湖、胥湖、菱湖之称,但五湖之名出现在魏晋之前。

有以太湖及其附近四湖为五湖者,如《水经注》卷二十九《沔水注》:“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有以五个大湖解五湖者,如《史记·河渠书·索隐》:“五湖者,郭璞《江赋》云: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

今研读《国语·越语》之文:“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战争地点不会泛指五个湖;又根据贾公彦《周礼注疏》“一州之内其山川泽薮至多,选取最大者而言”的原则,《职方》之五湖亦应为一大湖。用五个湖来解释“五湖”有望文生义之嫌,不可据信。

笠泽,《扬州记》《吴地记》《太平寰宇记》等书以之为太湖别名。《初学记》卷七《地部下·湖》引《扬州记》:“太湖,一名笠泽。”另一说以笠泽为古松江别名。《吴郡志》卷四十八《考证》引顾夷《吴地记》:“松江,一名松陵,又名笠泽。”《史记·夏本纪·正义》:“一江西南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泽江。”《元和郡县志·苏州吴》:“松江,在县西南五十里,经昆山入海。《左传》云:越伐吴,军于笠泽,即此江。”《吴郡图经续记·水》:“松江,一名笠泽。”

考《左传·哀公十七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越子为左右句卒。”《国语·越语》叙述此役为“于是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两相对照,笠泽当为此文之江。韦昭《国语注》:“江,松江,去吴五十里。”则笠泽为松江。又《水经·沔水注》:“此山去太湖三十余里,东则松江出焉,上承太湖,东迳笠泽,在吴南松江左右也。《国语》曰:越伐吴,吴御之笠泽,越军江南,吴军江北者也。”据此,则笠泽非指太湖。盖因松江流经笠泽,所以兼得“笠泽”别名。

姑蔑,《国语·越语》:“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韦昭《国语注》:“姑蔑,今太湖是也。”太湖在吴越之间,考之地理,则为越之北略偏西部,不是越之西至,以太湖释姑蔑有疑,又为孤家之说,难以为据。姑蔑为越地,又见于《左传·哀公十三年》:“六月丙子,越子伐吴……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晋·杜预《注》:“姑蔑,越地,今东阳大末县。”《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作“姑末”。后人因袭杜预的说法,叙述其沿革甚详。《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二·衢州龙丘》:“龙丘县,本春秋姑蔑之地,越西部也。杜注云:今东阳太末县。……吴大帝赤乌三年,改太末为龙丘,因县东龙丘山为名,隋末废,贞观八年又置。”《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江南道九·衢州龙游》:“龙游县……春秋姑蔑之地,越伐吴,王孙弥庸见姑蔑之旗。杜注云:今东阳太末县。秦汉为太末县地。晋立龙邱县。按《舆地志》云:今龙邱乃春秋东阳太末县也。一云菇末县,东有龙邱,因以为名。……钱鏐改为龙游。”可见,韦昭以太湖解姑蔑不够准确,姑蔑不是太湖的别名。

对于洞庭、三山湖、雷泽、湖亭,古人提及不多,也没有大的争议。

洞庭作为太湖的别名,较早见于左思《吴都赋》、《扬州记》、《水经注》等书。《吴都赋》:“指包山而为期,集洞庭而淹留。”唐·李善《文选注》:“班固曰:洞庭,泽名。王逸曰:太湖在秣陵东湖中,有包山,山中有石室,俗谓洞庭。”《水经注释》卷二十八:“吴中之山曰洞庭,而湖亦即其称。”

三山湖,《水经·沔水注》:“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亦谓之三山湖。”按太湖中亦有山名“三山”,《太平寰宇记·湖州乌程》:“三山在东北七十二里。”今太湖中有三山岛,太湖或因“三山”而得“三山湖”别名。

雷泽,《太平寰宇记·湖州乌程》:“小雷山在县北震泽中。周处《风土记》云:大海中大雷、小雷,山之中曰雷泽,即舜渔于雷泽是也。”

湖亭,南宋鲍彪《战国策注》引《扬州记》:“太湖,一名湖亭、一名震泽、一名洞庭。”但其他典籍引《扬州记》均未及湖亭,无处详考。

总之,太湖有许多别名,但有不少误解和误传,不可不辨。经过考证,笠泽、姑蔑并非太湖别名,太湖的别名可确定为震泽、五湖、具区、洞庭、三山湖、雷泽。湖亭无法详考,当存疑。

[1]乐史.太平寰宇记[M].中华书局,2007.

[2]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1986.

[3]王弼,韩康伯,孔颖达,等.十三经注疏[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4]徐元诰.国语集解[M].中华书局,2002.

[5]袁珂.山海经校注[M].巴蜀书社,1993.

[6]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中华书局,2005.

[7]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8]范成大.吴郡志[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9]叶梦得.避暑录话[M].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1986.

[10]朱鹤龄.愚庵小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胡渭.禹贡锥指[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孙诒让.周礼正义[M].中华书局,1987.

[13]翁澍.具区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5.

[14]黄侃,黄焯.尔雅音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5]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16]郦道元.水经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7]徐坚,等.初学记[M].中华书局,2004.

[18]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9]萧统.文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0]赵一清.水经注释[M].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1986.

[21]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三山周礼松江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三山虎山血战辉映青史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逃离至三山岛
一湖一河,润养三山万户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骑马到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