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为语文课堂教学插上腾飞之翼

2015-08-15仝爱华

语文天地 2015年33期
关键词:海伦课文内容课外阅读

仝爱华

曾经听过“现代与经典”全国语文教学观摩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在这堂课上,执教老师以课文为依托,大量引进《呼兰何传》这本书中的片段、故事,一堂课上得丰富多彩,丰盈无比,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成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引起了学生阅读期待。后来,听这位教师介绍:在上课之前,她曾认真研读过《呼兰何传》及萧红的其他几部著作。

这时我才领悟,《语文课程标准》早就提出:“语文课要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能力,要把孩子引向课外阅读的广阔空间。”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须先行阅读。我决定以后也要这样做。于是我把所教学段的课文中凡是节选类的课文做了一个归类,制订了读书计划,每天要阅读课文所节选的原作。接着我就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做起试验来。

一、深度阅读,做学生理解课文的助推者

第一次试验,我上的是《在大海中永生》,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这篇课文内容并不难懂,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非常深厚,而要想给学生讲清,人们为什么对邓小平怀有那么深厚的感情,理解四个“送到”的句子,必须要了解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于是我从图书馆借来《邓小平传》这本书,利用几天时间,终于读完。我深刻地理解了“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内涵及伟大意义,了解到这两项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读完之后,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课堂之上,我的崇敬之情犹如春雨一般,悄悄地感染着学生,他们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由于理解的透彻,我还用深入浅出的话帮助学生了解了“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两个词语。成功地解决了理解四个“送到”句子的难点。

阅读,让我尝到了甜头,也让我体会到:课前多用点时间在大量阅读上,课堂上就会一改干巴、枯涩的课堂语言,把课上得游刃有余。

二、拓展阅读,巧妙链接课本内外的世界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中的海伦是一个盲聋哑人,但她靠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会了阅读、书写、算术,甚至学开口说话,她还成功地考上了世界顶尖的大学——哈佛大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以后,献身于世界残疾人事业,著书14 部,为世人瞩目。她是怎样学习,怎样工作,怎样生活的,他的人生对我们常人来说,充满了谜。

在以前上这一课时,我只会照课文讲课文,只能将目标定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上,往往在有感情朗读这一点上,还需要下大力气也还不达标,学生学得也不高兴,总感觉还有许多谜团没有打开,更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因为她们想知道的我也不知道、不了解,无法解答,抑或只能用一句“请同学们课后到她写的书里去寻找答案吧”把学生的疑问敷衍过去。在我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后,我充分了解了海伦的一生,不再害怕学生的提问。当学生想出“作者为什么仅仅详细叙述海伦学习‘水’这个单词?海伦是怎样和朋友游玩的?她看不到又听不到,她去林子里春游怎么能感受到美及快乐呢?”等等这些问题时,我都能一一回答,随着我对海伦生活介绍的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学生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层出不穷。再加上我有选择性地从书中摘录补充了大量课文中没有介绍的片段、故事,学生们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至于第二天学生已经或买或借多达十几本这样的书,之后,还围绕这本书开展了读书汇报会。

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上《三顾茅庐》一课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三国鼎立局面,同时辅以各人物性格及相关故事,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上《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则介绍《希腊神话》,鼓励学生走进外国神话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前置性、比较性、拓展性阅读,在联系中、对比下获取知识。

也因此,我又重新做回了“书呆子”,只要有时间,我都尽可能地多读读与课文紧密相关联的这些书。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我就先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执教《天火之谜》,我就先读《富兰克林》。阅读为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更为孩子们的成长插上了翅膀,它让我的课堂教学不再干瘪、枯涩、乏味,而是丰盈、充实、灵动起来,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猜你喜欢

海伦课文内容课外阅读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海伦·凯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