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语言文字有效运用新思考
2015-08-15何婷婷
何婷婷
字词知冷暖,言语有温度,词语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个呆板的符号。那么,应如何有效落实与践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呢?
一、追根溯源,还词语以鲜活
汉字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在教学中,我们如果从文字的来源去解读,不仅能让学生深刻把握文字本义,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一次教研活动中,刘老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对“烟熏火燎”的挖掘令人叹服: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烟熏火燎”这四个字,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生:“烟”“火”“燎”这三个字都跟火有关,只有“熏”跟火没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熏”字是怎么写的吗?(课件出示“熏”字的演变过程)
生(恍然大悟):“熏”就是东西放在火上烤,也跟火有关系。
师:对,四点底很多时候就是“火”字的演变,同学们,看着“烟熏火燎”这四个字,你读懂了什么?(这时,课件中“烟熏火燎”四个字外圈包上了火的边框,显得格外形象,让人看了顿时感觉浑身都热了起来,此时,学生才思泉涌)
生:我感受到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不顾惜自己美丽的外表。
生:我感受到居里夫人为了科学勇于献身。
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学生生活中相似的记忆被唤起,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产生全身心的体验时,词语的理解便在学生的解读中被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二、激发想象,还词语以丰满
教学中,我努力创设真实鲜活的课堂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化枯燥的抽象符号为具体可感的鲜活形象,进而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场景,从而让学生真切而透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词语以丰满。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景:
小朋友,你喜欢过节吗?可是你听说过这样一个节日吗?(板书:泼水节)泼水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出示图像画面)同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一年一度”,学生认读并理解词语。
这样使用图像画面展现情境,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亲近大自然,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知都说出来了。
三、链接背景,还词语以深刻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依托文本,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引领学生深入推敲、品味词语,从词语表层走向词语深层,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还词语以深刻。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我适时引入了《呼兰河传》,让学生了解到萧红的人生经历:萧红从小就得不到重男轻女的父亲的关爱,继母也很不喜欢她,只有祖父疼爱她,祖父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在萧红眼里,这不是普通的园子,这个园子只属于“我”和最亲爱的祖父。如文中的“自由”一词,不仅是表面上园子里的景物是自由的,愿意怎样就怎样,更有它的深层次的含义:表达了出身于封建家庭的萧红内心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是一种心灵的自由。通过联系文本的写作背景,学生更准备、更丰富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
能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典的名家名作,名作的语言表达不仅具有严谨的思维逻辑规律,而且富有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着极深广的思想内涵,产生了极为动人的艺术感染力。“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丰富多彩的句式中,我们要敏锐捕捉富有鲜明特点的句子,让学生运用文本句式轻松写话,尽情表达,一课一得。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中“园子给我带来自由快乐”这部分内容时,我仿照文本的言语表达特点,让学生用“衬托、借物抒情、先写中心句”等文本语言表达方式,借助景物用“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让学生写话,在一系列的仿写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走进作者心灵,从独特的写作风格中品析名家的味道,体验自由与快乐。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教学,立足“语言文字运用”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对课堂教学的合理取舍是实现高效学习的有力保证。要培养学生学会有效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用”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的基础上去悟,在悟的基础上学会用,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成功架设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