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提问艺术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15-08-15李莉
李 莉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训练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一、问题要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兴趣是学习的“生命之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动力。面对生性活泼好动,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点问题。艺术的提问,源于问题本身的趣味性,并且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新鲜感与质疑性。《师恩难忘》紧紧围绕“师恩难忘”的“难忘”展开,通过课本剧编写,让学生参与进来,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第一课时,让学生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及文章内容等基本知识点。然后,以学生四人一组的学习模式,针对文中三个内容“我去乡村小学上学”、“田老师的故事”以及“我的感激之情”进行课本剧编写及表演,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极高,而且课堂气氛极活跃。并且在正式编写之前,我针对上列三方面内容提出如下问题。
“我”对上学的态度以及学校的概况怎样?如何在课本剧中表现出“我”的态度?田老师的故事与古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根据古诗编故事?“我”的感激之情如何通过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让学生在了解原文的基础上,编辑演绎课文内容,能够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采用问题设疑引导,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加了趣味性,给予学生一个极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的舞台,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问题应适度,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智力、基础、情绪、性格等等。这种“差异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接受。以往的教学,教师图省事,忽视学生个体性,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设定统一的教学目标,从而造成优生学着无味,差生学着吃力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无法回避这一点。在行进提问艺术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度。在教学目标下,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中“四问”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四问”重点句子;设想一下,你在生活中,是否做到了每日四问,是否存在问题?当陶行知面对记者采访时,他会说什么话?请写出来。
这三个问题,是针对三种不同类型学生而言的。问题一主要是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问题二主要针对学习基础一般的学习,而问题三则是开拓性的问题,针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不同的问题设计,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来完成,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同时,也可以根据一个问题,分解成不同渐进的小问题,层层推进,步步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三、问题有重点,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文章的重难点,即是文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因此,能否成功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对课文进行重难点的设计,是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而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尤为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重难点设计时,一方面要从学情出发,另一方面要深入课本,弄清课文的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教学问题,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把握《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的人物形象,这是教学重难点。因此,我采取四人学习小组的模式,开展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小组汇报的教学方式。学习之前,针对孙悟空人物形象,我设计这些问题。
课文中“三打”白骨精的段落,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读描写三次斗争的段落,画出描写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词句;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性格特点。
这种直接的提问方式,将问题与课文的重点紧紧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清思路,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层层递进,让学生快速地进行学习、思考、讨论,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问环节,根据学情、教材,钻研提问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将学与思结合起来,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