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对话教学质量 构筑语文高效课堂

2015-08-15姜锦泉

语文天地 2015年20期
关键词:师生交流文本

姜锦泉

“对话”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见,对话理论已为新课程所接纳。

对话理念的引入,的确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一度沉寂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对话成了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但是冷静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及教师患得患失的心理,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具有对话意义与实质的“假对话”,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充斥课堂的是“是不是”、“对不对”、“知不知”、“好不好”等一些毫无启发性的“废话”。这就一方面将整体性教学内容进行肢解分割,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狭隘地理解成“问答”,这种课堂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就是教师用单一的提问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设的“套子”里才甘罢休。学生在这样严密控制的对话中,失去主体的个性、情感和思想,陷于精神上的单一与苍白。这样的课堂对话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过程,而是被老师强行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是装腔作势的“假对话”。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对话”呢?巴西著名对话教育思想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对话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德国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也说过,“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由此可见,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是教学双方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那么,如何提高“对话”质量呢?

一、转换教学角色,营造对话氛围

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离开了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教学对话,教师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自己亲切的话语,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讨的舞台。有时,只要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话是心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而只有建立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对话才是愉悦的,才会不断深入。在对话中,大家不仅互换了意见,还让自己在交流中分享了别人的思想,丰富了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产生新的思想。缺少了和谐民主气氛,对话教学就无法开展。

同时,实施对话教学,教师必须要正视学生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经常发现,在很多语文课堂上,少数思维敏捷能说会道的尖子生垄断了课堂的话语权,他们频频发言,妙语连珠,俨然是对话的“贵族”。而其他学生则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至于少数学困生更是与对话无缘。在小组讨论时,他们眼巴巴地看着“精英”滔滔不绝地分析演讲;在大组交流时,他们傻乎乎地听着“代表”们口若悬河地在汇报,对话主体严重失偏,对话机会严重失衡。由于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理解方式的不同,学生在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不能漠视差异,而应把它开发成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每个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还学生的话语权,对话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二、细致研读文本,打好对话基础

对话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文本是学生的第一认识对象和对话伙伴,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直接凭借和依据。很多教师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学生对话过程中不作为,变“首席”为“缺席”,变“引领”为“隐退”,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置文本于不顾,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种脱离文本视野,缺失文本价值观照的对话,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空对话”。这样在对话的过程中没有意义的生成,使对话只能成为空洞无物、毫无意义的语言形式。这样的对话越多,距离教学目标就越远,学生思想的天空就越模糊。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哗众取宠,迷失了精神的家园。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对话教学,需要建立在对文本的认真研究、思考与理解的基础上,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它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习者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如何辨别这些文本的意义得以表现出来的方式,对于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理性分析式的、终结宣判式的。

因此,课前教师一定要充分研读文本。由于课文都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些思想内容的表达又有一定的模糊性,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思维发展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再加上时代不同了,对文本的解读有一定的困难或者说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时,教师对文本是如何理解把握的就显得特别重要,平时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地花时间钻研教材。当然,教师之间也有水平差异,要准确、科学地理解教材,也需加强集体备课,大家一起探讨。

三、保证充裕时间,提高对话质量

曾几何时,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一套“固定程序”:教师导入之后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读书不到几分钟就急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感悟,有的根本没让学生充分研读文本,就一味让学生“大胆地说”。可学生就是不“赏脸”,始终“启而不发”,“三缄其口”,“对话”成了“独白”,课堂异常沉闷。学生为何“不识抬举”?对话教学难以开展的症结何在?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与编者对话等,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课堂中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课前仅有“师本对话”,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学生课前没有充分研读文本,课上仅给三五分钟时间,特别是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学生又能读出什么、读懂多少?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空手赶集”,不能拿出自己的心得与别人“交换”,当然“对”不起“话”来。

首先,笔者在认真研读文本、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进行“生本对话”,课前搭建好对话的平台。课中也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前要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中要让学生品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后要让学生感悟课文。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课堂上对话的有效性。

其次,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课堂对话不仅仅是让学生说,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说,更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因此,在对话时要让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可是,有些教师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刚抛出一个问题,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回答,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这样的对话还有多大的价值呢?

第三,提供充裕的对话时间。在一些课堂上,有些学生交流时有些紧张、手足无措,发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教师往往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甚至呵责挖苦,大大挫伤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对学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其实,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值、价值提升。因此,对话信息交流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

总而言之,“对话”是一种新型的课堂交往方式,是学生感悟文本、思维碰撞、个性培养的必要手段,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对话教学并不是从形式上撕掉灌输式教学的面纱就能发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对话教学的实质内涵,掌握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对话教学才能从无效走向有效,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茫然走向本真,从僵化走向灵性。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鲜活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猜你喜欢

师生交流文本
如此交流,太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