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注”,构建语文课堂的“田野性格”
2015-08-15刘俊
刘 俊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县丰利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教师都在遵循新课改指引的前提下探索自己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不是给学生一袋粮食,而是还学生一片田野,让学生自己去实践,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获得满意的收获。
一、关注学情,带学生回归语文的田野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地,学生想看到的是自己喜欢的风景,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没有生机的风景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遵循自己的情感、喜好去解读一篇课文,不应单纯地以高分为目标传授语文知识,这样学生虽然一直在学,一直在记,但这都不是他们想要的。所以,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抓住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等因素,使我们的课堂回归质朴、回归自然、回归田野。
例如:在讲解《18岁和其他》的时候,首先导入:同学们现在都差不多18岁了,18岁意味着什么?18岁意味着我们在犯罪的时候就有资格进监狱了(生笑)!18岁的我们有很多想法和愿望,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却不愿意和家长、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是我很头疼的事。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作家杨子,看看他是怎么说的。这样一个简单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一下子就让学生以一个18岁少年的真实身份融入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入了新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他们很想知道一位有名的作家是怎么与孩子交流,是怎么看待18岁的。把握学情,抓住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不用太多华而不实的语言,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改大潮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广大语文教师纷纷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但无论如何改革,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不能改变的,关注根本,关注真实,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收获。
二、关注平等,让学生感受交流的乐趣
真正的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耳提面命的说教,不是正颜厉色的呵斥,而学生不是复读机,也不是一块没有性格的石头,被动地等待着雕刻师任意雕琢,真正的以生为本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平等、自由、坦诚的交流行为,是老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形成的自由宽松的交流氛围,让我们在这以生为本,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上体会那份真诚,那份质朴自然的田野性格。
例如: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在学生进行协作探究课文阶段,我针对文章的三个重点层次,为同学们设置了针对三个部分的三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第一个针对“完璧归赵”提出:蔺相如要撞碎和氏璧是“撞”还是“装”?第二个针对“渑池之会”提出:蔺相如与秦王拔剑相向是“杀”还是“吓”?第三个针对“负荆请罪”提出:廉颇身背荆条跪拜蔺相如是“怕”还是“服”?这三个问题不但有助于指引学生针对每个问题的两面性通过讨论探究对文章作出恰当的正确的理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中间,师生、生生之间展开自由平等又不乏兴趣的交流,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隔膜消除了,文言文教学也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自由坦诚的教学氛围自然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关系,把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改变以往死板的传统模式或一味追求华丽的形式、丰富的活动从而使课堂过程空洞无味,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关注心灵,让学生体会对话的艺术
语文课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的对话来实现。但这些对话并非随意出现,要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如果教师以一个高高在上的传教士身份存在,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教徒,只有教师自己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单纯的满足于讲完教案上的内容,不关注学生的反映,这样,如果出现了临时问题,教师是很难解决的,没有了科学恰当的对话,没有了对学生心灵声音的聆听,那么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与感悟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便无从谈起了。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对话设计成聊天,而不是演讲。
例如: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在上一阶段对三个问题的讨论基础上,我设计了下面的对话,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蔺相如要撞碎和氏璧是“撞”还是“装”?
生:我觉得是蔺相如“装”的,因为这个和氏璧太珍贵了,是秦王一直想得到的。而且和氏璧还代表着赵国的尊严,不能撞碎!如果撞碎了和氏璧反而会激怒秦王,不但和氏璧没了,答应给赵国的土地也没了,蔺相如的命也没了,秦国还会发兵攻打赵国,然后赵国也没了……
师:听了你的发言,也使我对这件事的认识更深刻了,我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的发言吗?
生:嗯。
师:总结起来一句话,蔺相如如果真的撞碎和氏璧收到的效果将是“一举四没”!(学生大笑)
这样一段对话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也为师生的真诚交流搭建了平台,而且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田野性格。
总之,有了田野,就有了学生自由奔跑的空间;有了田野,就有了供学生播种希望种子的温床,以生为本,呼唤语文课堂的田野性格,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堂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