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挖掘

2015-08-15王祥兵

中学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安吉乡土课文

王祥兵

[作者通联:浙江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

一位老师曾说:“只在课堂内实施的围绕着字词句篇兜圈子的语文教学是封闭的;只研究教师的传授艺术、讲授技艺的改进是改良的;冲破教室的四壁,走进生活,使课内与课外紧密联接,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可见,语文教学要走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之路。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对于浸泡在学校里的学生来说,很多是较为生疏的。但对于自己生活的土地——故乡,学生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从学生生活的土地——故乡——中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呢?这是完全可能的,乡土材料中有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可挖掘。一个地方的历史传说、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名人墨客、特色物产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笔者的家乡湖州,辖吴兴、南浔、安吉、长兴、德清五县区,是太湖南岸的一颗明珠,历来有“文物之邦,东南望郡”之称。她既有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又有让人陶醉的湖光山色;既有一望无际的竹海,又有广阔的平原。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聚居,从事农耕种稻、养育蚕桑、缫丝织绸等生产活动。作为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湖州的语文教学资源丰富异常。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乡土资源的挖掘。

一、利用乡土资源,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反映着人对客观事物积极的认识倾向,因此兴趣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许多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着。笔者觉得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适当穿插一些乡土材料,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更多的兴奋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讲《祝福》时,笔者就做了一个尝试。《祝福》这一篇课文编排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的第一单元。学生接触这篇课文是在春节刚过不久。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谈谈除夕祭祀的情景(本地除夕祭祀的风气是很盛的)。学生对这一祭祀活动有亲身体验,因而很感兴趣,发言踊跃,详细介绍了这一活动的参加人员、过程和规矩等。这样,在上课伊始就通过学生充满兴趣的发言,了解了现在除夕祭祀的一般情况。然后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课文中“祝福”——这一类似于现在除夕祭祀的活动——与现在的除夕祭祀的不同。学生找出好多不同点。如现在不论男女都可以拜,而“祝福”拜的只限于男人;福礼的制作也不一样,现在谁都可以参与,而课文中嫁过两个男人的祥林嫂是绝对不允许参与的。这些充满趣味的活动,对学生掌握课文要表达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二、利用乡土资源,拉近心理距离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不论是作者还是课文内容似乎都离学生很远,学生与教材心理差距大。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当一个人对某事物高度注意时,便产生了对其他事物“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食不甘味”的效果,这就是心理距离的作用。合理利用“心理距离”进行教学,定能事半功倍。如果能通过某些材料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与教材能靠的更近些,不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吗?怎样找到这一中介物,便成了关键。我们也可以从乡土资源中进行挖掘。比如学习《大禹治水》这篇神话,由于这是一个远古神话,学生大多只把兴趣放在了解故事内容上,而对大禹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缺乏感悟。怎样才能促使学生有兴趣理解大禹这一远古英雄的斗争精神呢?我想到了德清有关大禹与防风氏之间的故事。于是我在课堂上来了一个小插曲,简单的讲了在德清流传很广的这个故事。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哎,想不到大禹也到我们这一带来过。”在这个基础上再让他们去理解大禹的精神品质,发言人人踊跃,惟恐落后。

其实我们从乡土资源中能找出许多教材与学生间的联系、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如《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安吉的吴均、《龙宫索宝》的作者吴承恩曾任长兴县令等。利用乡土材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增加亲切感,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开放性学习

传统语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脱离实际。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生活的课堂教学,脱离亲身体验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易被他们真正接受和掌握。脱离社会和实践,便很难获得语文这种社会需要的生活能力。叶圣陶曾经讲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学语文教学系统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向外部环境开放。开放性学习使语文教学不止于学校,更不局限于小小的课堂内,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使课内语文教育获得操作实践,借以巩固提高课内语文教学的成效。

进行开放性学习,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挖掘乡土资源中的语文教学材料,进行开放性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比较注重这一方面的尝试。比如高中语文第五册有《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一文,这篇文艺学论文采用各种方法,论述了中国艺术特别是绘画和戏曲的特点,深刻、精到地讲清了中国艺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特色。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有许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对中国绘画、戏剧等艺术缺少直接、实际、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文的知识,在备这一课时,我想到了安吉的独特资源,那就是安吉是中国著名的书画之乡,出过吴昌硕这样蜚声中外的大师。于是在讲完课文常规知识后,笔者给学生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读了此文后,利用所学知识,鉴赏吴昌硕大师的一幅画。吴昌硕是本地著名人物,因而学生研究的热情都很高,最后学生都交上了令人满意的作业。从他们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本文知识不仅牢固掌握,而且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巩固和运用了课本知识,而且投身到实际生活中、认识了社会生活,真正获得了语文这种社会需要的生活能力。

四、利用乡土资源,自然实现德育目标

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语文,既无法也不应回避“情”“意”“道”的内容,同时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律全在交际,因而他们必须具有明确的认识,健康的感情和端正的道德。加强思想情感,道德意志和精神陶冶等方面的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题中之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更是国家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对这些德育内容,教师往往采用说教灌输的方法。这往往引起学生反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想不妨也来挖掘乡土资源。中学有《华厦之门——北京铁路新客站》一文,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北京铁路新客站这一宏伟的建筑,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当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但学生的思想往往停留在对北京铁路新客站这一建筑物的感叹上,而难以升华为热爱祖国之情。必须找到一个触发点,使学生感情自然而然的得到升华。于是我就来了一个小插曲,让学生讲一讲安吉的发展,学生一口气报出了安吉的许多新建筑。于是我又趁热打铁抛出一句:那么作为安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应怎么办呢?学生们认为要努力学习,掌握建设家乡的本领;要热爱家乡,有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个小插曲,成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学生自然的由爱家乡想到了爱祖国,从而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本文的主题。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乡土资源作为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从而自然的实现教学中德育的目标。

总而言之,乡土材料中有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我们只要努力挖掘一定会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安吉乡土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背课文的小偷
乡土中国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背课文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