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管仲列传》为例谈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

2015-08-15刘震宏

中学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编写者鲍叔管仲

刘震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材“阅读与鉴赏”模块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其实,从功利出发抑或从审美出发,“对话”都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

一、对话文本

文本是平等对话的主体和平台。教师在研读文本时,个体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道德判断、审美情趣等促成了个性化的解读。教师用自己的慧眼,找到文本中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对话文本,教参只是扶手和拐杖,教师要凭着自己的阅读个性和经验积累走进文本,有所新感悟新理解,并为满足师生对话的需要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思路。

教材中古代人物传记是学生喜欢的课文,他们在品读扣人心弦的主人翁人生传奇的同时,也深受其品格的熏陶感染,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品德,健全自己的人格。高中语文课本和读本所选此类文章甚多,如《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等。但是,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历史人物的某些言行,传记作者的一些观点,已和现今时代的价值评判道德标准产生了一段距离,甚至有些显得格格不入。

《管仲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鲍之交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段话对我们的学生起到什么教育作用呢?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对管仲言行思维的看法,究竟他是有失“小节”,还是失了“大节”。从司马迁开始,都认为是“小节”,在管仲隐忍苟活、不以失小节为耻的背后,隐藏着其建功立业的雄才大略。这似乎是历史定论。当然,这种定论,放在管仲身上似乎犹可说也,但是,放在普通人身上该怎么来评说呢?那肯定逃脱不了“奸商”、“逃兵”、“渎职者”、“变节者”的盖棺论定。那么,难道我们评判人的道德标准,应该因人而异吗?如果管仲被幽禁时即死去,历史该如何书写?做生意欺侮合作伙伴勉强可说是不拘小节,可是,因为有老母就应该当逃兵吗?据资料报道,现在的解放军战士,70%以上是独子。也就是说,按照管仲的思维,现在的士兵打仗时更应该逃跑。这有道理吗?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在辅佐齐桓公方面,管仲确实做得不错。但是,所谓匡救其恶,用现在的话来说,只是为战争找一个合适的理由罢了,说白了,就是现在美国到处寻衅闹事,还要找一个“师出有名”,譬如打伊拉克,就说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力的武器。孔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管仲之行,很明显是违背夫子之道的。

二、对话作者

对话作者是教师备课必须的一个环节。物换星移,有的作者距离我们的时代实在是太遥远了,他们评判是非的标准,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阶级的烙印。因此,我们要想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意蕴,就必须全面审视作者,了解他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司马迁对管仲究竟持什么态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是《史记》成为“信史”的重要原因,但是笔者认为司马迁面对管仲这样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还是采用了“春秋笔法”,有些描写是值得我们再三玩味的。

首先,司马迁对于管仲的奢侈是颇有微词的,这从太史公笔下对管仲和晏婴的对比描写可以看出来。例如,前写管仲“富拟公室”;后述晏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谁高谁低,不言自明。我们再来体会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按道理,管仲之于齐国,功勋更胜晏婴一筹,但是为什么司马迁不愿意为管子执鞭而以为晏子执鞭而“忻慕”呢?诚然,司马迁是在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是在谴责西汉当权者的心胸还不如一位仆御之妻。但是,这对于其心目中管仲形象又说明了什么呢?这正是本文的关键所在,值得读者思考。我们须记住的一点是,司马迁非常擅长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在对比中寄寓自己的褒贬。《管晏列传》后半段对晏子的叙写,是耐人寻味的。

问题是,司马迁对于管仲的“小节”有亏究竟是持什么态度呢?笔者认为,这里有些微妙。司马迁赞扬管仲,尤其对他的投靠齐桓公持肯定态度,这可能和作者自己忍受宫刑的奇耻大辱而发愤著史的惨痛经历有关。冒昧猜度,可能是司马迁自感活下来的底气不足,因而借用管仲的辩解来暗中为自己开脱吧?其实,司马迁“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和管仲“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选择。面对管仲的丰功伟绩,司马迁也被其光辉弄得目眩神迷。

三、对话编者

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对于所选文章自然有其思考。所选文章放在哪一年级,放在哪一册哪一专题模块,师生通过教学要达到何种教育目的,等等,编写者自然会有全面深入地考量。而我们理解了编写者的这一意图,也许就会为解读文本多了一把解锁的钥匙。

《管晏列传》在《史记》卷六十二,是管仲与晏婴两人的合传。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将有关管仲奢侈的描写及晏婴的内容删除,并命名为《管仲列传》。编者为什么这么删除?是为尊者讳?是不希望司马迁对晏婴不加掩饰地赞扬会影响学生对管仲高大形象理解的贬损?按照编者的提示语是希望学生“读其书,想见其为人”,那么,编者心目中的管仲究竟是怎样的人呢?管仲的“为人”值得模仿吗?编写者想达到何种教育目的呢?是否要求学生为了实现人生的最大成功就应该像管仲那样,“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呢?再者,管仲口中的“小节”究竟是小节还是大节,这样的节操还要不要守?这些问题,我不知道编写者是如何看待的。

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管仲当然也有其缺点错误,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是,问题的要害之处在于,司马迁是以赞叹的语气写下管仲的心里话,而这段话在历史上又广为流传,被人们所激赏;更在于我们教材的编者又引用韩兆琦 《史记通论》“至今仍让人为之激动不已”作为旁注。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原则问题,而原则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当今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私欲极度膨胀,社会诚信体系接近崩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正本清源,如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对于教材编写者而言,是不可不审慎的!

四、师生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不是“你教我学”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意义关系,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对话意味着教师把学生当成有主体意识、主体地位的“人”来看待,意味着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是可以真诚交往的,教师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交往对话,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民主平等为基础,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达到互动互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对话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笔者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师生对话氛围,力求在平等的关系下达成教和学的目的。在教授《管仲列传》一文时,我们师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教师:管仲曰:“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请问“三战三走”是什么意思?

学生:每逢打仗就做逃兵。

教师:这样做对吗?

学生:不对。

教师:那鲍叔对管仲在战场上做逃兵的行为持什么态度呢?

学生:理解、欣赏。

教师:作者司马迁呢?

学生:当然也是赞赏的。

教师:那编写者对此的态度呢?

学生(沉吟)……编写者没有态度,只是在旁注引用了韩兆琦《史记通论》:“至今仍让人为之激动不已”。

教师:那你对管仲的做法持何种态度?

学生:(沉吟)

教师:我知道你是独生子女,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是——那如果你是一名战士,现在我们的国家需要你去战斗,后方你有老母,你怎么办?

学生:(被老师追问急了,终于反问)老师,那你对管仲战场逃跑行为持什么态度呢?

教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学生:哦,老师,您是说应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教师:是的。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应该为国尽忠。这是毋庸置疑的。

教师:那么管仲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包括合伙做生意不讲诚信,包括一会要杀公子小白一会要辅佐他。

学生:管仲自己的答案是“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教师:哦,对了,管仲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而不择手段,哪怕忍受奇耻大辱——这和司马迁遭受宫刑后的表现有什么异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同: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牺牲自己的“小节”;异:两者“苟活”的性质不一样。

教师:那管仲的错误是“小节”吗?

学生(齐声):不是!

教师:似乎古人都有这个毛病:不拘小节。如樊哙如何说?

学生(齐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教师:对!可是,有些“细谨”,有些“小让”还是必须要“顾”要“辞”的。像管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些不择手段了——实现理想的途径有很多,用牺牲所谓“小节”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这不值得我们仿效——那么司马迁赞扬管仲的原因何在?

学生:他们都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牺牲了自己的“小节”。

教师:对,可能是。我们应该赞赏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否定司马迁对管仲“不羞小节”的赞赏态度——你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学生:(颔首表示赞同)

教师:其实,司马迁对管仲的态度也不是一味赞扬,课后同学们可以把《史记·管晏列传》全文认真读一下,比较体会一下作者对管仲和晏婴两人细微的但绝对是不一样的态度。

对话式阅读教学,对话是多重的,再譬如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师生和时代的对话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论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记录了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言志”的一段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教学中的对话记录,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尤其是孔子温文尔雅和蔼可亲,都给后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蓝本。万世师表孔子,是有志于“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的老师们的楷模。

猜你喜欢

编写者鲍叔管仲
潜心“三读” 精准发力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论情报编写中的情报观点表达
管仲买鹿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