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课堂“生成”的维度

2015-08-15倪同刚

中学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屈原维度文本

倪同刚

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已成为每个教师不断攀登的目标。我们要主动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让生成成为一种习惯,敞开教师包容的心胸,展示教师足够的智慧,把自己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课堂的“精彩”。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理念来完成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充满活力。如何建构生成性课堂,笔者认为必须注意四个维度。

一、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是指课堂上用于组织生成教学活动的时间长度。根据其所用时间的长短,语文课的生成可分为片断性生成和全景式生成。片断性生成,也叫局部性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的某个节点上,教师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生生或师生碰出思维的火花。如特级教师黄厚江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这(是否沙皇专制制度消灭了,别里科夫现象就没有了呢?)倒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请哪位谈谈自己的意见?

生:在我们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套中人”。

师:请具体讲一讲。

生:像我奶奶,觉得什么东西都是旧的好,凡事都要按老规矩,我看她就是一个套中人。(有同学发笑)

师:请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奶奶是不是一个套中人?

(学生讨论)

生:老师你说呢?

师:我想先听听你们的意见。好,大家不想发言。你们先表个态,我再说说我的意见。(学生表决: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有人没有举手)

师:我认为不是。虽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沙皇专制制度的消灭并不意味着就不再有套中人,但我们又必须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区别开来。因为套中人,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守旧,而是一种特定的文学典型,也是生活中一类特定人的代表。大家回想一下他的性格特征就清楚了。他保守,反动,扼杀新思想。好,大家应该清楚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套中人了,同时,也应该知道奶奶是不是套中人。

生:不是。

师:对,同学们应当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区别开来,还要善于抛弃自己思想上的套子。

这是黄老师在跟同学们对话文本的主题意义时生成的一个小插曲。前后过程约3分钟,放过去也无大碍,但如果不下功夫讲清这个问题,大多学生可能将“套子”与“守规矩”划等号,会对人生价值产生疑惑。黄老师抓住这个契机,有机生成,使同学们将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区别开来。问题解决后,又回到了文本的正常解读,类似于记叙文中的插叙。这样的生成即是局部生成。它是生成课堂的常态。

全景式生成,即整节课教师不作太多的预设,只是准备一个生成的情境,然后由学生自由交流预学的收获,碰到学生提出问题时采取不干预、不整合的做法,拿出工程兵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做法,见招拆招,引导同学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链,从而完成文本的学习与研讨。如本人在广西执教的一节公开课《金岳霖先生》:

师:老师昨晚刚到,住的地方离这也远,没来看你们,对你们的学情也不了解,因此我想请一个助手帮我一起完成这节课,好吗?

生(兴奋):好!

师:那就有请咱们的科代表,(一女生站了起来)请你上讲台来。好,请你帮老师做两件事:1.按平时你们老师教的学习流程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本文。2.将老师、同学的发言摘要进行板书。有没有信心?

科代表:有。

师:那咱们就开始吧。一般情况下,新学一篇写人散文,你们怎么做?

科代表:老师一般先让我们找出写了什么人?结合文本分析这个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师:好。那就按这样的思路先进行。请你模拟一下你们的老师,向下面的同学提问。

科代表(笑):这篇课文写的是谁标题上有,就不问了。***,请你说说金岳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2: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生答完后,欲坐未坐,望着老师,科代表也望着老师。)

师:这就完了?我们阅读文章要善于从文本中找依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是针对问题而答的,并且答得很干脆,也正确,但太过简单,缺乏依据,这个情况下科代表就要学会追问,一路地问下去,就会逐渐接近问题的实质。这里老师不妨替你追问一句,你将刚才学生的回答摘要写在黑板上。——你是从哪看出他有趣的?

生2:他的样子有点怪。

科代表(板书完“有趣”后转向该生):怎么个怪法?

(师颔首)

生2:文章第二节中写他“常年戴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镜片是黑的”,“微仰着脑袋”。

师:很好,科代表有了追问,同学回答也有了依据。我们交流问题就应该这么做。他刚才所说的在写人方法上叫什么描写?

科代表:外貌描写。

师:对,你在板书时要总结一下。(科代表完善板书)

科代表:还从哪些地方写他的怪?

师(打断即将发言的同学):慢。我们学习文章要善于品出文本字里行间的信息,不能简单放过。比如刚才这位同学分析的,你们再思考一下:“怪”是什么词性?一般感情色彩怎样?

生 3:形容词,“古怪,怪异”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是贬义词。

师:对。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的师叔,汪氏不可能对他含有贬义的吧?那么这个“怪”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3(不确定):独特?

师:不要怕,你要相信自己的感觉,这个“怪”就是“独特、不从众,不随俗”的意思,是贬词褒用,富有感情,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与众不同。他常年戴帽子与众不同,但他解释的理由更可以看出与众不同来。请位同学品读品读。

……

这节课由于是借班上课,不熟悉学生,老师一开始就确定用“借力打力、相机生成”的方法学习文本,在稍作引导后,学生提问,学生解决,学生总结,教师随机点拨,一节课顺利地上完了。这是全景式的生成课堂,课后受到了好评。

二、学科维度

学科维度是指课堂生成的基础,这个基础基于学生与老师的学科知识积累,它可以是单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的。基于前者的,我们称之为单向生成。如著名特级老师程少堂执教的《荷塘月色》片断: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有人问。

“大家看前后文,是指什么呀”我问学生。

马上就有学生回答:“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我继续追问。

同学们回答:“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对。”我决定这里稍微扩展一下,“知道吗?这是一首情歌啊!”

看着学生不解的表情,我继续说:“‘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哦,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我继续发挥:“你们看,咱们的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学生情不自禁地接了上来:“道是无晴却有情。”

“对了。这里的‘晴’实际上谐哪个 qíng 呀?”

“感情的‘情’。”

“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这个片断的生成涉及到修辞知识,涉及到古诗特点,涉及到流行歌曲特点,虽然内容丰富,但都在语文学科的范围内,可以说是限于语文学科内的生成,这种生成是单向的,它可以引领同学更好的品味文本,上出语文课的特色。

而多学科的生成,则由语文文本为引子,涉及到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如特级教师李仁甫老师执教的《拿来主义》:

师:上一节课大家交流的内容很有价值,交流得非常精彩。还有没有其他问题了?

生18:关于“大宅子”的来源,既然说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如果“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而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样做不是显得太流氓了吗?难道鲁迅先生认可、鼓励这种不择手段的行径?

(这个问题我始料未及,也被难住了。)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水平了!这是一个应该赢得掌声的问题!

(一片掌声中,我心理也平衡了一下,决定先让同学们议议再说。)

……

生21:“骗来”“抢来”跟骗抢之后被官府发现,不是一回事;甚至骗抢之后被发现,跟发现之后被判刑,也不是一回事。既然骗抢之后没有什么严重后果,这不正证明“祖上有阴功”吗?

师:你很善于逻辑推理。这使我想起了目前法律中“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命题,你所说的,其实就是“程序正义”,虽然这种骗抢的行为违背了“实质正义”,也就是说,在“实质”没有发现之前,不能超越程序定罪判罪。骗了抢了却不被发现,不被定罪,这或许就是“祖上阴功”在起作用吧?这完全符合中国人“因果报应”的思想。当然也不能说鲁迅就有这样的思想,他只不过是“姑且这么说说”而已。这也是杂文风格的需要。……

这个片断中,李老师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引入“实质正义”“程序正义”的法学知识进行补充,使同学的感性发言具有了一定的学理上依据。这样的生成就不是纯粹的语文学科能代替的,它涉及到法学、伦理学、甚至文化学方面的知识,需要师生有广泛的阅读积累。

三、媒介维度

课堂生成,主要是靠对话完成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跟贴的形式来进行生成。这方面有不少老师已经进行了尝试,如一位老师上《渔父》,分析完屈原人物形象后,突然有个学生提出质疑: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他的理想?或者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形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问题提出后,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

师:这倒是个好问题,各位都有平板电脑,欢迎各位网友一起进行互动,对以上话题展开评论。

(学生在网上写作,教师在网络上和学生进行互动)

师:请各位网友不要忘记署上自己的网名,写好后可以把贴子传过来。

……

师:下面我们按序看看几条网友的观点。

1楼(梦醒时分):生亦死也,死亦生也。生死何物,为黎民无所惧。富贵安逸,为百姓皆可弃。

2楼(囧丫头坏坏):假如时光倒流,屈原选择依旧。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屈原因自己的选择而伟大。历史无法假如,屈原无法复制。

3楼(欲盖反而弥彰):时势造就了英雄,时势造就了屈原;英雄亦能造就时势,屈原成就了那个时代。他身上流着楚国贵族的血液,他不能像司马迁一样“隐忍苟活”;他身上背负复兴楚国的重任,他不能像渔父一样“与世推移”;他心里装着忧国忧民的理想,他不能像张仪一样挂六国相印。他注定就属于那个时代,他没有选择,他唯一的选择是对国家和百姓的爱。

4楼(思绪浑浑噩噩):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思想,不愿随波逐流,妥协世俗。他把人格和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宁赴湘流,葬于鱼腹之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司马迁为了成就大业,实现人生价值,在痛苦中选择了隐忍苟活,发愤著书,昭示了生命意义。屈原和司马迁一个选择生,一个选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楼(师最后跟贴作结):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注定要为楚国操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他有一颗坚定和勇敢的心,为了坚持理想宁死也不苟活。隐忍苟活、与时推移不是他的人生。他洁身自好,梦想楚国通过改革再次强盛,他忧国忧民一心只为楚国,怎奈现实于他过于残酷,命运于他过于不公。他愿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给楚国,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他生命的唯一。他生是楚国身,死是楚国魂。这就是屈原的价值所在。屈原,魂兮归来吧!

屈原的精神价值探究,原先的预设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而在课堂上,执教教师所采用的网上发贴的新形式契合了学生心理,因而激起了学生主动跟贴的兴趣与积极的参与热情,他们纷纷发帖回复同学的问题,营造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方交流的课堂生成氛围,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屈原的精神价值探究”。这是基于新型媒介的生成,它可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手段。

四、情境维度

课堂生成的主体,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学生的问题从学生中来,超出老师的预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出智慧的火花。老师的随机生成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创设学习情境,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如一位老师执教《老王》,在讨论到老王的家境时,有这么一个片断:

他的家庭状况如何。看看王老师大屏幕上的表达可以么?比较!

[投影展示]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原文: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生:原文是“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而大屏幕上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师:哪点不一样?

生:就是说,前一个显得平淡一些,而后面则更加强调“死了,没出息,就没有”。

师:好,强调!听出差距来了吗?词语换了顺序就起到了强调作用。来,我们配合一下。你现在是老王,我是杨绛,你慢一点儿啊,我们来对话。

师:老王啊,你老伴还好吗?

生:还好……

(众反对)

师:结合前后文想想。

生:哎,我没有老伴……

师:老王啊,你孩子都长大了吧?

生:哪有孩子啊……

师:哎哟,老王啊,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呐?

生:唉,有个哥哥

师:哎呦,有哥哥真好啊。

生:可是死啦。

师:怎么就死了呢?那还有什么亲人吗?

生:还有两个侄儿。

师:那两个侄儿也能够经常走动走动帮衬帮衬你吧?

生:但是,没出息。

师:那还有其他可以照顾你的亲人吗?

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生鼓掌)

师:孩子们,这就叫做“活命”啊!没有家庭。没有亲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老王艰难的处境,老师在教学中随机生成模拟人物与学生聊天的情境,通过表演揣摩人物的处境与心境,比单纯文本分析效果要好,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此法较适用于记叙、抒情类的文本教学。

以上只是就常见的课堂生成的维度进行了例举。当然,课堂生成的维度远不止这些,否则,就不合生成教学的道了。按理说,生成课堂强调的可生成的维度本身也是不断“生成”的,教者根据这些维度有机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语文教学生成精彩的天空。

猜你喜欢

屈原维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