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悬念,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5-08-15肖郁郁

中学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渔人桃花源悬念

肖郁郁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市东方红中学]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一、走进课文,感受情节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穿,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是虚构的,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作者设置悬念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故事是生命倾诉的需要,是生存交流的需要,也是阅读的需要。故事是人类的故事,人人有故事,处处有故事,生命生存时时有故事。故事引人入胜,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是孩子们的最爱。故事是生命的细微过程。

什么是悬念?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设置,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引人入胜的魅力。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悬念在故事发展中只亮开谜面,而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民间艺人说书时的“卖关子”,其实就是利用人们总有“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听众。设置悬念的常见方法有如下几种。

二、技法指导

1.颠倒因果。如学生习作《我打开了心中的那把锁》:

一天,我们一家人围着炉子在吃饭。大家一面吃喝,一面说笑,调皮的弟弟还时不时捣一下乱。忽然,邻居阿姨把妈妈拉到一边,低声讲了几句话。妈妈听了脸色煞白,筷子都掉到了地上,急忙跑出去了。

这里,作者把故事的结局放到了开头,“妈妈听了脸色煞白,筷子都掉到了地上,急忙跑出去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读者一开始就陷入疑问之中。然后小作者慢慢沿着思路,讲故事发生的前因与经过。那么,读者带着疑问读下去,逐渐解开谜团。颠倒因果,这是设置悬念的常用方法。

2.突出特例。我们来看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一段——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这里作者突出了特例,平常“总是一阵喧闹”,今天却“安安静静”,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会吸引着读者去思考。在写作中,把人或事物寻常的状态,与特定的时间点的另外一种状态一先一后地并列书写,让读者在对比中,感觉到“这一刻”不同寻常,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这样就巧妙地设置出了悬念。

3.结尾戛然而止,巧留余韵。我们在写作时,总喜欢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事情的开端和结尾清晰地告诉读者。其实,应该在结尾设置一点悬念,不要把结尾清楚地交代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与推敲,这样,文章更能耐读,韵味更加悠长,同时,也能增加文章的美感,拓展文章的欣赏层次。如学生作文片段:

一时间,我竟然停在那里,耳中的蝉鸣声似乎也悦耳了许多。河边母子的言行让我脸上一阵发热,本想借机做出一番“壮举”,结果却学到了课堂上反复学习而不能掌握的知识,此情此景,一次错误的转角,竟然遇见更美的风景。

这个夏日的早晨,于别人也许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早晨,于我却是一个重生的早晨。我低头看看表,时间还来得及,于是,我扭转车把,果断掉头冲向学校的方向……

文章写的是作者打消逃学的念头,走向学校的事情,用“冲向学校的方向”结尾。“我”到了学校以后怎么样?至此戛然而止,不再多言,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三、作文示例

大地,我终于读懂了你

那一年,我随父母从城里回乡下去过年。(回乡下去过年,一定有故事——有悬念,一折)

当时,亲人全都聚在一起,打麻将,有说有笑,只有我这个“臭小子”在旁边发呆。实在忍受不了了,便一个人跑到后边的田里去玩。(单独外出,一定有故事——有悬念,二折)田可真大啊,一眼望不到边。地上长着各种植物,田埂上的枯黄的野草在风中摇摆。远处一位村姑正在辛勤劳作。风中吹来阵阵泥土的芬芳。我被这种景象迷住了。(迷住了会怎样?一定有故事——有悬念,三折)

呆了一会儿,我渐渐回过神来。沐浴在泥土的清香中,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我开始思考;大地究竟算什么呢?(思则有变,一定有故事——有悬念,四折)

沿着田间小路,我边赏美景边思考。走到一片野草前,我停住了。这野草不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吗?我突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荒漠感,那我便可以唤它为“植物的依托者”了。(第一次定位,不见得到位——有悬念,五折)

我摇摇头,继续走了很远,便转身往回走。一股强风袭来,吹得我眼泪都出来了。强风过后,我顺着风的方向望去,田野上的植物正在舞蹈,而我感觉大地也在随风震动。于是,我又想起了一个有创意的名字:“风之伴奏者”。但毕竟只是我一个人的想法,恐怕不具有代表性。于是,这个观点也被舍去了。(果然又有新思考,却被舍去了,还会怎么样?——有悬念,六折)

回去的路上,我发现了刚才那个村姑,正在一座坟前烧化纸钱,并没有注意我。(村姑为何烧化纸钱?一定有故事——有悬念,七折)但当我却看到她嘴角的笑容,(村姑为何会有笑容?一定有故事——有悬念,八折)我醒悟了。也许她今年丰收了,也许是她儿子今年有大出息……我再望望脚下的大地,大地仅仅只是我们的立足点么?(思考由物及人——九折)。大地处处是文字。读着读着,“灵魂的归宿”几个大字在我眼前浮现,在我脑海中翻腾(高度概括,结果出人意外——十折)。

一寸土地,一个灵魂。人类生于大地,长于大地,死于大地,灵魂也归于大地(循环往复——有哲理,升华),大地既是我们灵魂的出处,也是我们灵魂的归宿。终于,我“读”懂了大地。

(本文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子课题“跟课文学写作”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渔人桃花源悬念
再造“桃花源”
A Greedy Story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渔人的故事
《桃花源记》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