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气喘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2015-08-15张丽冰
张丽冰
(黑龙江省佳木斯水源山公园,154000)
1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为猪肺炎支原体,支原体科支原体属,因支原体无细胞壁,呈球形、杆状、丝状及环状等多形态,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病原菌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但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一般分离病菌用含乳蛋白水解物、酵母浸出液和猪血清液体培养基。猪肺炎支原体对温度、阳光及常用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对卡那霉素、林肯霉素和泰乐菌素敏感,对青霉素、磺胺类药有抗药性。
2 流行特点
2.1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特别是哺乳仔猪及幼龄猪最易感染。成年猪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妊娠后期母猪急性发作,有较高死亡率。新疫区常呈爆发性流行,多数急性经过,症状重,死亡率高;老疫区多数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低。
2.2 本病主要传染来源是病猪。病猪在症状消失后很长时间后体内还可能带有病原体,并不断排出体外。本病病原体随病猪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形成飞沫,再经呼吸道感染健康猪。本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包括气候骤变、圈舍阴冷潮湿、猪群拥挤、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等。
2.3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该病流行时常出现继发感染,如继发巴氏杆菌病、胸膜炎、肺炎双球菌和沙门氏杆菌病等,可加大病死率。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0-15d,短则3-5d,长可达1个月以上。根据病程经过通常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个型,临床上以慢性和隐性型病例最多
3.1 急性型:多见于新发病猪群,以仔猪、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多发,猪只突然发作,呼吸加快,呈腹式呼吸。伴有喘鸣声,通常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急性病猪若没有死亡,将转为慢性病例。3.2慢性型:一常见于老疫区的架子猪、育肥猪和后备母猪。病猪消瘦,发育不良,被毛粗乱,长期干咳或湿咳。咳嗽由少而轻转为逐渐增重,严重时发生痉挛性咳嗽,甚至引起呕吐。
3.3 隐性型:多发生于老疫区,病猪生长发育一般正常,咳嗽和气喘症状不明显,仅清晨或运动后偶尔发现咳嗽。若饲养管理不良,可导致病情恶化而出现急性和慢性症状。
4 病理变化
主要呈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慢性支气管周围炎、血管周围炎和肺气肿的病理学特点,同时伴有肺所属的淋巴结肿大。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前缘出现“肉变”或“胰变”。
5 诊断
5.1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步做出诊断,具体确诊可进行实验室检验,包括间接血凝试验、微凝集试验、微量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
5.2 做好本病同下述几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
5.2.1 猪肺疫:病猪眼结膜发绀,皮肤有紫斑和小出血点,胸部听诊有啰音和摩擦音,叩诊疼痛并咳嗽。病死猪剖检全身淋巴结出血,全身浆膜、黏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点,纤维素性肺炎。病料涂片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杆菌(巴氏杆菌)。
5.2.2 猪蛔虫病:两种疾病均可引起咳嗽,但猪蛔虫病能够在其粪中可检出虫卵,剖检可发现虫体变化。
5.2.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猪全身症状较重,体温升高,病死猪剖检有胸膜炎病变。采取肺炎病变部,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红色(阴性)的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5.2.4 猪流行性感冒:病猪体温升高达41℃以上,食欲降低,眼鼻流黏性分泌物,眼结膜红肿。触其肌肉、关节有疼痛感。多急性经过,病程短。病死猪剖检可见肺的病变常限于心叶、尖叶和中间叶。从病料中能够分离到猪流感病毒和嗜血杆菌。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措施
6.1.1 在未发病地区,应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检疫,必须向外引进猪只时,应隔离观察至少一个月,若有条件可进行做1-2次X光检查,确定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并做好防疫卫生和消毒工作,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在每批猪进栏前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2周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6.1.2 加强猪舍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如氨气(NH3)、硫化氢(H2S)和二氧化碳(CO2),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注意做好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温等工作。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并减少各种应激因素。此外,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能够提高猪群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有效控制喘气病的发生。
6.1.3 饲料中添加盐酸土霉素1kg/t,连用一周,进行药物预防;同时为提高猪群免疫力,新生仔猪于7-15日龄首免猪喘气病灭活疫苗,21日龄时加强免疫;每年春秋两季对成年种猪肌肉注射猪喘气病灭活苗。
6.2 治疗措施
6.2.1 对发病猪只应隔离治疗。病初可使用土霉素按30-40 mg/kg体重,肌肉注射;四环素按30-40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一周。亦可肌肉注射泰乐菌素按4-9mg/kg体重。
6.2.2 肌肉注射卡那霉素注射液,按10-20mg/kg体重,每天2次,连用3-5d;或在饲料中添加200mg/kg泰乐菌素,对猪气喘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