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措施
2015-08-15朱承翠
朱承翠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文星镇动物防疫站,63510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也俗称猪蓝耳病(PRRS)于1987年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发生,现已遍及全球。我国于1996年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首次分离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从而证实了本病在我国的存在。十几年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多次在我国猪群中暴发流行,特别是2006年又出现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毒株,致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猪群中持续流行,猪长期带毒,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如何看待当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猪群中的发生与流行?及能采取什么有效的防治措施?
1 病原
PRRS的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对温度较敏感,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相对较弱。一般在37℃下3-24小时或56℃下6-20分钟,病毒即可丧失活性,在20℃室温条件下病毒可持续1-6天,在-20℃时病毒较稳定,保存在-70℃其感染性可保存4个月以上。PRRSV对酸碱很敏感,当pH值小于6或大于7.5时,其感染性很快丧失,当pH在6.5-7.5时病毒稳定。PRRSV不耐干燥,干燥的条件病毒的感染性迅速失活,因而猪舍保持干燥和通风有利于对该病的预防。
2 流行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只能使猪患病,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任何年龄、性别、品种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尤其是怀孕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染。此病的传染途径有多种,病毒随病猪的鼻腔分泌物、病公猪的精液、尿液排出,然后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经呼吸道感。猪群一旦感染此病,将长期带毒,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此病的主要传染源。饲养管理用具、运输工具等均可成为此病的传播媒介。因此,饲养管理不善,卫生防疫制度不健全,猪群密度过大,猪舍通风不良将为此病的暴发提供有利条件。
持续性感染是此病的主要特点,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数月,感染猪在80-100天(有的可达357天)内排毒并感染同群猪。PRRSV还具有变异性、感染后可以造成免疫抑制,为此病的防控和免疫带来困难。
3 诊断
根据此病的发病特点,猪群中有8%以上的母猪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和呼吸困难的,仔猪表现为呼吸困难、死亡率达26%以上的即可疑为本病。但仅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很难确诊,必须借助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与鉴定、检测抗原及血清学诊断才能确诊。
4 防控措施
4.1 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改善猪场硬件和饲养管理条件,切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猪场的循环与传播,加强引种监测,强化人员进出控制和运输工具的清洗消毒,避免将新的毒株引入猪场。猪场应三点式饲养,在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肥育(后备种猪)4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隔离分群饲养制度,每批猪只全部出舍后,立即彻底清扫、冲洗、反复消毒3次,空舍2天后再进入新猪群。坚持严格的消毒制度;人员、物品与车辆进出要严格消毒,并定向流动;猪舍内实行带猪消毒。场内严禁饲养牛、羊、鸡、犬、猫等动物,并驱赶鸟类;最大限度控制传染源传入猪群,切断传播途径。
4.2 合理、科学和规范使用疫苗
合理、科学和规范使用现有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猪群稳定后应停用活疫苗,不能长期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种公猪与妊娠母猪不准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与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要间隔7天,否则会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用于种公猪与妊娠母猪的免疫,母猪妊娠40天内首免,间隔20天后二免,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4毫升;种公猪第1次免疫与母猪同时进行,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4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
4.3 药物治疗保健
当PRRS在猪场发生时,常常会伴有母猪产后并发症和保育猪继发多种呼吸道传染病,此时单纯的疫苗免疫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在采用疫苗免疫的同时,必须控制其它疾病的继发感染。治疗主要是针对病猪进行抗病毒、解热、消炎。常用的药物包括、泰乐菌素、长效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恩诺沙星、阿司匹林综合抗生素等广谱抗生素作临时辅助疗法。
4.4 种源控制
猪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在发病期间,禁止种猪引进和猪只流动。等猪场所在地区的PRRS疫情平稳之后,再慎重引种,引进之前必须进行PRRS的检测,隔离观察期适当延长。后备种猪配种前1个月要做病原检测,带毒阳性者坚决淘汰,不能当作种用;阴性猪只免疫接种后,发情方可配种。
[1]杨汉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述[J].猪业科学.2006(05).
[2]李宪华,谭庆洁,丛国顺.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的防控[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12).
[3]徐娜,李宝玉,柳纪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