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中琳教授治疗中风病中经络验案举隅

2015-08-15于晓雯,王中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风病

间1 h~2 h,自觉心悸明显,严重干扰其日常生活。症见心悸气短、头晕、神疲乏力,纳少,心烦盗汗,失眠多梦,口干口苦,舌暗红少苔,脉弦数。证属气阴两虚夹瘀热。方用芪珀生脉汤加味。药用生黄芪30 g,太子参15 g,五味子6 g,麦冬12 g,琥珀12 g,僵蚕12 g,丹参15 g,赤芍15 g,丹皮12 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连服14 d,房颤发作时,心悸程度较前减轻,患者能耐受一般日常活动。

芪珀生脉汤是临床治疗房颤气阴两虚型的经验方。方中重用生黄芪补宗气为主,生黄芪味甘、性温,脾肺之气兼顾,并具升阳之性;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相配,重在益气安神,滋阴复脉;琥珀活血祛瘀、安心止惊悸;僵蚕具有镇静、镇惊等功效。在原方基础上加丹参、赤芍、丹皮等清热活血之品。全方共奏益气养阴、养心安神、兼清热活血之功。

6 小 结

中医药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改善患者症状,和减少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效果明显。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把握以下几点会获得良好的疗效:

6.1 重视益气养阴法 反复发作房颤的患者往往以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型,方用芪珀生脉汤加减,重用生黄芪30 g~60 g,该型患者病位在心,但往往合并脾虚,需加党参、炒白术等健脾之品。高龄患者常伴有肝肾不足,常加枸杞子、桑寄生、生地、山萸肉等补肝肾之品。

6.2 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 房颤患者往往伴有血栓事件风险,中医认为与血瘀有关,因此活血化瘀法应贯穿房颤治疗的始终,对于血瘀轻症可选用行血活血之品如当归、川芎、丹参等,血瘀较重者选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三七粉、桃仁、红花等;血瘀重症,宜用破血散结之品,如穿山甲、土元、全蝎、乳香、没药等。

6.3 宁心安神是关键 房颤患者往往伴有明显的心悸、怔忡表现,其病机为各种致病因素最终影响到心神,导致心神不宁有关。因此治疗需加用安神之品。对于阳气躁动,心神不安的实证患者,常用生龙骨、生牡蛎、琥珀、磁石等重镇安神之品。对于心肝阴血不足,心神失养的虚证患者,常用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远志等养心安神之品,还常需配伍养心血之品,如鸡血藤、白芍、生地、当归等。如是心血充足,心神得到足够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6.4 对于快速房颤患者常常配伍熄风药 房颤乃心房内肌纤维快速不规律颤动所致,与风性主动的特点相符,另外房颤发作时,心房肌的收缩功能丧失,心房肌基本处于强直的状态,《内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亦是风性主动的特性。因此我们认为快速房颤发作时与风阳内动有关,故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常配伍僵蚕、白蒺藜、生牡蛎、珍珠母等平肝熄风之品,往往获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编辑郭怀印)

王中琳教授治疗中风病中经络验案举隅

于晓雯1,王中琳2

关键词:中风病;中经络;王中琳

收稿日期:(2015 01 16) (2015 01 09)

中图分类号:R743 R255.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12.046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12 1467 02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ZR2011HM010)

通讯作者:王中琳,E mail:zydoctor7@126.com

作者单位: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风病,又名卒中,起病急骤,变化迅速,死亡率极高,其主要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等。中风中经络因无神志改变,属中风病中较轻者,以突然出现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偏身麻木,甚则半身不遂为主症,是对中老年人威胁较大,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西医采取营养脑神经、改善脑代谢等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副反应,病情易反复而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中药治疗安全无副反应,疗效明显,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将王中琳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治疗中风病患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资 料

患者,男,75岁,2014年10月20日初诊。初诊: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月余。患者2个月前于家中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謇涩,饮水呛咳,记忆力下降,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诊断为脑梗死而住院治疗,予营养神经及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好转后继续相关西医治疗1月余,但患者活动不利、言语謇涩等症状未有改善,遂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寻求中医治疗。症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行走拖拽,偶有饮水呛咳,言语謇涩,烦渴,多饮,喜温,小腹坠

胀,腰骶部隐痛,记忆力下降,计算力、定向力可,无异常行为,周身乏力,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纳呆,眠差,小便频数,大便黏滞不爽。舌黯红,苔白腻,脉沉。颅脑CT检查报告:双侧放射冠区多发梗死灶;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辩证为内虚邪中。治以宣通表里、补虚益中。方选《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减,处方:生麻黄9 g,桂枝12 g,当归15 g,人参30 g,石膏30 g,干姜9 g,川芎12 g,杏仁9 g,柴胡15 g,黄芩9 g,龙骨15 g,牡蛎30 g,芡实30 g,白芍15 g,白薇12 g,酸枣仁30 g,甘草6 g。共服7剂,水煎至400 mL,日1剂,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服用前方7剂,患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稍有好转。症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欠畅,烦渴多饮减,喜温,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好转,小腹坠胀、腰骶部隐痛消失,纳一般,眠差,大便质软不成形。舌黯红,苔白,脉沉。原方去酸枣仁、白薇加紫石英、麦冬、赤小豆温肾益肺。处方:生麻黄9 g,桂枝12 g,当归15 g,人参30 g,石膏30 g,干姜9 g,川芎12 g,杏仁9 g,柴胡15 g,黄芩9 g,龙骨15 g,牡蛎30 g,芡实30 g,白芍15 g,紫石英30 g,麦冬30 g,甘草6 g。共服7剂,水煎至400 mL,日1剂,早晚两次温服。

三诊:服后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明显好转,记忆力下降减轻,纳眠可,二便调,嘱其以上方继服,日一剂,以防复发。

2 讨 论

该患者属于内虚邪中,患者为老年男性,综合脉证,四诊合参,肝肾阴虚为本,外邪内中为标。患者年过半百,阴气自半,肝肾亏虚,内虚引动外风,发为本病。故采用宣通表里、补虚益中的治疗方法,方选《古今录验》中“续命汤”。《古今录验》中谓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处方为“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升,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灵枢经·热病》谓:“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所谓“痱”,即中风病主证,主要表现为肢体症状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言及“瘫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姜,为复气之虚,乃攻补兼行之法也”。方中麻黄、桂枝辛散之力,正合中风病“内虚邪中”的病机,且《神农本草经》中曰:“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可驱邪外出,与桂枝相配,更增其透达作用,杏仁之苦温能利肺气,麻、桂辛温更使肺气通利;石膏、干姜一寒一温,又所以温太阴而清阳明者也,一升一降,调节一身气机,气机得畅,调理脾胃之阴阳,脾升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均得禀水谷气,此治痱之本也,营气周流全身,肢体百节得养;当归、川芎之辛温,补血虚,肝血足,则左升有本,肺气利,则右降可行,人参、甘草之甘温用补中弱,并助川芎、当归补血之效。诸药并用,补虚祛邪,调节气机升降,神机因而重生,气息由是再续,故风痱自愈矣。初诊中加柴胡、黄芩、龙骨、牡蛎有《伤寒论》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意,《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柴胡与黄芩疏肝解郁、清热泻火。《施今墨对药》说:“柴胡苦平,疏肝开郁,和解退热,升举阳气;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二药相合,升清降浊,调和表里,和解少阳,清少阳之邪热甚妙”。“龙骨质体重坠,为化石之属,功专平肝潜阳;牡蛎质体沉重,功擅敛阴潜阳、化痰软坚”。张锡纯云:“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用以缓解患者焦虑不安之心神浮跃之象。酸枣仁《药性解》:“酸枣仁,味酸,性平,无毒,入心、脾、肝、胆四经。主筋骨酸痛,夜卧不宁,虚寒凡客,安和五脏,大补心脾。生补嗜卧不休”。白薇《神农本草经》曰:“味苦平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痋,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白芍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与石膏相配,清阳明热而不伤阴。二诊中患者眠差,情绪好转故去酸枣仁、白薇,加紫石英、麦冬,紫石英《名医别录》中云:“味辛,无毒,主治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痈肿,令人悦泽,生太山,采无时”。以色为治,色紫则入心,心主血,故能补血。其降气而能入下焦肝肾,则质重之效也,初诊驱邪外出后,可补益肝肾之亏虚,以免“闭门留寇”。麦冬《名医别录》中曰:“主治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秦名、羊齐名爱韭,楚名乌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粮,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本经》中云:“麦门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三诊患者肢体活动不利情况明显好转,余情绪、睡眠、二便皆有改善,继服药物,以巩固疗效。诸药合用,共奏宣通表里、补虚益中之效,方证相应,效果显著。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续命汤具有减轻脑水肿、减轻出血后损害的作用。王教授特别强调了续命汤中得诸药配伍意义,指出续命汤在以内虚邪中为病机的中风病中的应用,治疗肢体活动不利、言语謇涩方面效果甚佳。

(本文编辑郭怀印)

猜你喜欢

中风病
崔金海应用调气化痰法预防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经验探讨
基于隐喻认知和知识考古学的中风病中医名词术语研究方法探讨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血瘀证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基于最大似然法的中风病常用中成药适宜人群经典判别分析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