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之佐证——资产阶级民主势力与封建主义反民主势力的斗争及其教训

2015-08-15屈建军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帝国主义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之佐证——资产阶级民主势力与封建主义反民主势力的斗争及其教训

屈建军

(西安航空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势力与封建主义反民主势力进行过多次较量,其结果每每以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并未在中国真正实现。帝国主义的破坏和封建势力的绞杀,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保守的政治文化及多数国民的不觉悟是造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历史反复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关键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

收稿日期:2015-01-06

作者简介:屈建军(1958-),男,陕西户县人,教授,主要从事孙中山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D052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民主势力和封建主义反民主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斗争基本上以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失败而告终。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中国的“民主政治”也在缓慢地推进,但终近代之世,中国始终未能成为真正的民主立宪国家。探求其中的底蕴,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坚持正确的政治选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近代民主势力与反民主势力的较量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中国大门。伴随资本主义军事力量的侵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西学东渐”。急于“振兴中华”的资产阶级接过西方民主政治的大旗,向封建专制主义展开了一次又一次斗争。

(一)第一次较量: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鸦片战争改写了中国历史,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竭力控制清政府,加紧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而清政府则沦为“洋人的朝廷”,放手出卖国家主权,致使中国进一步堕入半殖民地的苦痛深渊,推翻清政府已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应运而生。他们学习美国独立、法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借取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理论武器,号召中国人民彻底推翻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按照西方民主制度建立“中华共和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论战,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在革命潮流汇集的过程中,终于爆发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法令。特别是1912年3月,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和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全文共7章56条。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约法》同时宣布“中华民国公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1]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权利和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等自由。《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它反映了革命党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愿望,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一个尝试。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不幸的是,这场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所窃取,革命派为之流血奋斗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遂成为昙花一现的历史陈迹。从此,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

(二)第二次较量: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之间的殊死斗争

袁世凯窃取政权后,立即着手构建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独裁统治。只因当时辛亥革命刚刚过去,资产阶级民主制影响犹存,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第一届国会进行选举。国民党领袖宋教仁等全力投入竞选,结果使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获得了压倒多数的席位。宋教仁自以为选举获胜就可以出面组阁,由国民党执掌政权,却被袁世凯采取卑鄙的手段暗杀。宋教仁是国民党内积极主张议会政治、政党内阁的代表人物,宋教仁的被杀宣告了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破产。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后,索性撕破伪装,于1913年6月间挑起了反革命内战。南方革命党人虽然对袁世凯的进攻给予了英勇回击,但由于袁世凯发动内战蓄谋已久,其军力、物力、财力大大超过了革命党,加以革命党人事前迟疑不决,战时互不统属,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前后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就以南方革命党的失败而结束。

袁世凯击败南方革命党之后,便放手摧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袁世凯靠玩弄权术,软硬兼施,完成了其专制独裁的三级跳,即从临时大总统跳到正式大总统,进而跳到终身大总统。在这一过程中,辛亥革命后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临时约法》、责任内阁制、国会等等,被袁世凯破坏净尽,“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即便如此,袁世凯还意犹未尽,他要彻底去掉这块空招牌,名符其实地登上皇帝的宝座,于是尽情上演了“洪宪帝制”的丑剧。不过,多行不义必自毙。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终于激怒了原本心存幻想的人们。在孙中山的号召下,各地迅速掀起了反袁护国运动的高潮。中华革命党、进步党、护国军群雄并起,奋力救国,一些军阀头目出于自利也前线倒戈或暗中拆台。在各派反袁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洪宪帝制”终于成为黄粱一梦。

(三)第三次较量: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北洋军阀段祺瑞之间的斗争

护国运动顺应了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终结了袁世凯的“洪宪帝制”,但护国战争的胜利果实却落到了北洋军阀手中。是后,中央政府内部出现了“府院之争”,而“府院之争”又给一心想重整清室的辫帅张勋提供了绝好机会。张勋复辟的闹剧虽然只上演了12天即草草收场,但段祺瑞重新上台后,拒绝恢复张勋复辟时废弃的国会和《临时约法》,公开宣称: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企图使其独裁统治永久化。孙中山向来把国会和《临时约法》视为中华民国的象征,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孙中山毅然举起了护法大旗。但由于此时孙中山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只能依靠西南军阀反对北洋军阀,最终被西南军阀排挤架空,护法运动遂归于失败。

二、近代民主势力屡遭挫败的根源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势力在与封建主义反民主势力的对阵较量中,为什么总是遭遇挫败呢?仔细分析起来,原因约有如下数端:

(一)外国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

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改变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结果,是中国资产阶级援引西方民主理念和政治模式、推进中国政治转型的举措,理应得到西方资产阶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但事实恰好相反。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势力与封建主义反民主势力对阵较量的各个阶段,中国资产阶级始终没有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任何帮助,反而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只身从美国远赴欧洲,希望争取英、法等国对革命党的支持和贷款。尽管孙中山积极奔走,四处活动,并且开出了优厚的政治、经济条件,结果却“不名一钱”。面对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危如累卵的军事形势,外国使团先是渲染“非袁不可收拾”,督促清政府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党;继则压迫南方革命党与袁世凯停战议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西方帝国主义继续支持袁世凯,孤立和打击孙中山。政治上,列强各国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军事上进行威胁,出动军舰游弋长江,扬言要实行武装干涉,蓄意制造紧张局势;经济上实行封锁政策,不仅不给南京临时政府任何贷款,还扣留南方独立各省的海关税收,全部交给袁世凯。二次革命前夕,袁世凯为了筹集军费镇压革命党,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谈判“善后大借款”。五国银行团不顾国民党议员和都督的强烈反对,慨然应允袁政府的请求,及时提供了2500万英镑的贷款。帝国主义列强对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的活动百般刁难,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却支持纵容,密切配合。英国公使朱尔典、日本公使日置益、美国政客古德诺等都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表示了热切的期盼和由衷的赞赏。帝国主义列强的作梗和破坏,是资产阶级民主势力屡遭挫败的外部原因。

(二)国内封建主义的绞杀和破坏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在颠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按照美国模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必然会招致封建主义势力的恐惧和仇恨。封建主义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统治经验和手段。他们既有镇压农民革命的经验,也有篡夺农民革命果实的手段。对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不仅满清政府视其为“乱臣贼子”,誓欲灭绝而后快,“共和制”下的北洋军阀也无不与之为敌。封建统治者垄断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依靠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实施对全国的专制统治,利用封建主义文化愚弄人民大众。这样,推翻封建主义统治客观上自有相当的难度。而在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已产生,其经济总量却微乎其微,只不过是封建经济汪洋大海中的一些小岛。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成熟带来了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弱小,使其缺乏与封建主义对阵较量的实力,根本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在资产阶级革命阵营中,真心赞助民主共和并为之浴血奋斗的,主要是激进的知识分子、爱国华侨和政治精英。至于旧式会党和清政府的新军,虽在武装起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本质上并不是共和政治的同路人。而南京临时政府内部的旧官僚、旧军阀和立宪派,护法军政府中的滇桂军阀唐继尧、陆荣廷等,不过是披着革命外衣的假革命党,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从内部破坏革命。封建主义正是借助其手绞杀中国民主革命的。所以,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封建主义代理人的居中破坏,是近代民主势力屡遭挫败的重要原因。

(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中西方资产阶级生长的政治环境有天壤之别。在西方,资产阶级是在成功推翻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始终得到了本国政府的保护和支持。英国政府袒护鸦片走私,即其一例。中国则不同。中国资产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已经侵入、本国封建主义独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需要外国的机器设备和技术资料甚至贷款支持,所以与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资产阶级争夺原料和市场,以先进技术和廉价商品挤压中国产品,也会与中国资产阶级发生矛盾。在国内,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大多来自官僚、地主和商人,与封建主义有某种天然的联系,在兴办企业的过程中,也需要封建政府提供政治保护,以便镇压工人的罢工斗争。同时,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及征收苛重的捐税(如清朝的厘金),也会招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不满和抗议。正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并因而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理,因为他们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求生存的,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暴露得淋漓尽致。

一是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始终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纲领,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却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更没有认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是封建主义的靠山和支柱,不反对帝国主义,任何民主革命都不能取得胜利。所以,当同盟会提出“民族主义”纲领时,着眼点仅局限于“革命排满”,即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统治,不仅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相反却承认外国侵略者在华特权,承认不平等条约的继续;当革命党人同改良派论战时,就不曾在思想上和理论上解决反清斗争必须同时进行反帝斗争的问题;当革命党人从事武装推翻清政府的起义时,也不曾号召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武昌起义爆发后,身在美国的孙中山不是立即回国领导这场革命,而是远赴欧洲,寻求英法政府和银行团的承认和贷款。大多数革命党人担心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希望帝国主义保持善意的“中立”或援助中国革命。直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革命党人仍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帝国主义袒护和支持袁世凯破坏革命的行径,从未有过明确坚决的表示。正因为革命党人的软弱和妥协,才使帝国主义得以在“中立”的幌子下,从容地实施其扶持袁世凯的阴谋,达到破坏中国革命的目的[2]。

二是缺乏彻底的反封建纲领。如前所述,早期的民族资本家多来自官僚、地主和商人,与农村中的封建剥削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投鼠忌器,畏首畏尾。辛亥革命前,同盟会虽然提出了“民权主义”,却没有意识到地主阶级是满清政府的社会基础和民主政治的绊脚石,不仅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地主阶级的口号,还错误地把汉族地主作为争取的对象。它主张“民生主义”,也只是强调用和平的方法实现土地国有,并非自下而上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更禁止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己有。”尽管孙中山早已提出了“平均地权”的纲领,但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发布过执行“平均地权”的命令。在南京临时政府所发布的三十多条政策法令中,涉及农村和农民的,只有一条关于免除民国元年以前应交而未交的地丁银和正杂钱粮,根本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关系。他们唯恐提出反封建纲领,吓跑了投机革命的旧官僚和立宪派,造成反清联盟的削弱。这正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三是没有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参加对敌斗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敢不敢放手发动农民群众投身革命,这是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但资产阶级显然没有做到这点。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只热衷于联络旧式会党和清政府的新军,并没有深入农村,把整个农民阶级动员起来。武昌起义后,他们主要还是争取与立宪党人合作以及争取旧官僚和旧军阀举行反正,对于发动群众的工作依然漠然视之。甚至有些地方的革命党人,为了求得与立宪派或旧官僚的妥协合作,在农民群众纷纷掀起自发的反抗斗争时,不惜采取高压手段,压制群众的革命斗争。四川、江西、陕西等地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2]。这样,他们在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绝境,最后不得不陷于悲惨的失败。正如毛泽东所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3]

总之,资产阶级争取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绞杀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造成的恶果。

三、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近代以来,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这些斗争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是一位不屈不挠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领导革命几十年,一心追求救国真理,要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其结果是“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4]这当然不是孙中山个人的悲剧。它一再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缺乏有利的国际条件

当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世界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西方资产阶级早已丧失了他们在反对欧洲封建主义时所表现出来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开始堕入了帝国主义的深渊。他们的政治目的是要牢固地控制中国政府,进而从中国掠取更多的特权。所以他们宁要袁世凯的君主制,也不要孙中山的共和制。从世界进步力量来看,巴黎公社失败、第二国际成立后,各国工人运动普遍步入低潮,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尚未发生,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也未确立新的领袖和信仰。这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力与世界进步力量展开联动,无法从外部世界获得支持,只能孤军奋战,结果可想而知。

(二)民族资产阶级缺乏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能力

如前所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不仅发展缓慢,实力微弱,而且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上的脆弱性和心理上害怕工农的本性带来了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其根本无力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即使在革命时,也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分裂,并且他们同农村中的地租剥削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就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3]

(三)保守的政治文化和多数国民的不觉悟

现代政治学所说的政治文化,指的是国民的政治心理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国民对政治的兴趣爱好及参政的知识技能等。任何一种政治体制,都需要相应的政治文化的支撑。民初共和政体迅速夭折,资产阶级民主势力屡遭挫败,原因之一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和民主追求缺乏相应的政治文化的支持。

中国经历了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本土没有任何民主政治土壤。在农民群众身上,皇权思想和臣民心理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人们普遍缺乏近代国民所应具有的政治责任感和积极性,也缺乏参与国家大事的知识和技能。辛亥年间各地出现的自发性的抗租抗税斗争,从性质上看仍属于官逼民反,是农民群众争取自身生存权利的经济斗争,而非追求民主权利的政治行为。其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中,始终未见农民阶级的身影。直到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民间的普遍反映仍然是“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5]梁启超曾以“民智未开”为由,反对民主共和,主张君主立宪,甚至主张“开明专制”。孙中山早年虽然驳斥了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但晚年也感叹“现在人民有一种专制积威造下来的奴隶性,实在不容易改变”。[4]并把革命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农民的不觉悟:“军阀既有帝国主义为之后援,乃悍然蔑视国民,破坏民国,而无所忌惮。革命党人与之为殊死战,而大多数人民仍守其不问国事之习,坐视不为之所,于是革命党人往往势孤而至于蹉跌。十三年来革命所以未能成功,其端实系于此。”[5]严复甚至说过“夫上既以奴虏待民,则民亦以奴虏自待”[6]的偏激之言。应该承认,农民对国事冷漠,对政治运动疏离,与资产阶级惧怕、压制农民的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但必须指出的是,自然经济下农民身上固有的散漫、保守、苟安等特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造成农民经济上的极度贫困以及数千年“君权神授”的天命论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的奴化教育,使其养成了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性格,不仅不敢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甚至期盼好皇帝,以图获得人身的安全和生活的稳定。他们可能会因承压过重生计无着进行反抗暴动,却无意追求貌似与己无关实则与自己命运息息相连的民主政治。

如果说农民因生计艰难而对政治冷漠尚可理解,那么,工商资本家奉行“在商言商”,唯利是图,在关键时刻给革命党制造麻烦甚至拆台,就令人匪夷所思了。辛亥以前,孙中山虽然提出了“三民主义”,但工商资本家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存在着很大分歧,多数人只赞同民族主义,对民权主义不置可否,对民生主义更是嗤之以鼻。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只是在“光复汉族,还我河山”后如何发家致富。袁世凯出任总统职务后,一些人为了暂时的稳定,不惜放弃共和初衷,主张总统集权,甚至提出“国民之所以对大总统也,亦不问其集权不集权,唯问其能立国不能立国。”[7]其后宋教仁被杀,孙中山酝酿武力讨袁,上海、北京、汉口、苏州乃至香港的工商资本家急不可耐地表现出了背离革命党、依附袁世凯的情结。他们发通电,写时评,表示对革命党人“实未能随声附和,自取危亡”,并要求袁世凯“严饬各省,禁止讹言,始终维持。”[8]上海总商会甚至摆出与革命党决裂的姿态,“恳请大总统、国务院、参众两院,各省都督民政长以保卫商民、维护秩序为宗旨,无使我商民喘息余生,再罹惨祸,坐致大局沦胥,同贻革命丰功之玷。”[9]在这里,工商资本家为了避免战乱伤及自己的生命财产,居然无法容忍本阶级利益代表者的反袁行动,公然要求民权主义的公敌袁世凯出面替他们维护秩序。仅此一端,即可窥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最终结局。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原因是复杂的。论者从政治角度解读这一现象,也是有其立论依据的,但不应该忽略中国本土自生性的因素。严复说的好:“盖政如草木焉,置之其地而发滋大者,必其地肥跷燥湿寒暑,与其种族最宜者而后可。否则,萎锉而已,再甚则僵槁而已。”[6]

参考文献

[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220.

[2] 毛世信.中国革命史新编[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4-115.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646.

[4]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401.

[5]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5,35.

[6] 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6.

[7] 时报[Z].1912-7-1.

[8] 申报[Z].1913-5-10.

[9] 申报[Z].1913-5-8.

[责任编辑、校对:王国成]

Evidence for the Infeasibility of Bourgeoisie Republic

——Fight between Democratic Force of Bourgeois and Anti-democratic

Force of Feudalism and the Lesson

QUJian-jun

(Ideological & Political Department,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7, China)

Abstract:Democratic force of bourgeois and anti-democratic force of feudalism have fought with each other for several times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fight always ended up with the failure of democratic force of bourgeois. Democratic politics of bourgeois have never been truly realized in China. The major reasons include the destroying of imperialism, strangling of feudal force, weakness and compromise of bourgeois, conservative political culture, and low consciousness of most citizens. The history has repeatedly proved that it is infeasible to take the path of bourgeoisie republic in China.

Key words:bourgeois; democratic politics; imperialism; feudal force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帝国主义资产阶级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法治政府生态问题探析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