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的广阔空间
2015-08-1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2015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在此四份文件之前,党的十八大曾提出,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上规范性文件表明了宏观决策层的决心,释放出了明确的政策信号和制度导向。
作为经济运行基础工程的会计工作,其基本功能是记录和反映财富的运动过程。会计工作记录、计算、分析和预测的各个环节,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延伸。传统会计学将每一经济体视为封闭的组织,单纯计量获得的经济利益或收入支出,环境会计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在会计领域中派生出的新型分支,对企业和其他组织各种影响环境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分类、序时的核算与监督。对于政府、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对环境资源的流量、存量、资产的分布情况实时掌控,进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或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环境会计发轫于西方国家,极大地帮助其环境治理与经济转型。在我国当前乃至更长远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会计通过专门的统计方法核算、计量整体环境活动并评价资源环境整体状况,可以真实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增进整个社会的公共福利。对于微观经济体的企业也具有积极意义,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环境会计引导企业正视环境绩效,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采用清洁技术开发低碳产品,突破国际竞争中的绿色壁垒,以此获得竞争优势。
国外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已向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纵深发展,我国则起步较晚,在已有研究成果中,注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环境会计假设和原则、要素和目标、确认与计量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足;侧重理论研究,缺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的分析,以致理论与实务应用出现脱节。此外,我国尚未形成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与此相关的核算计量散见于具体企业会计准则中,如《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的“弃置费用”的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的“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环境污染整治”的处理。
这些待解方程和待填空白,为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环境会计这门会计学新型分支学科一定能发掘出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一定会存在值得探索尝试的项目,一定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开辟值得期待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