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前蚕蛹的“动力”
2015-08-13王举玲
王举玲
摘要: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我们在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融入音乐形象、自创音乐形式、表演音乐内容”来激活音乐课堂,把音乐的时间和空间、快乐与健康、灵动与创造归还学生。
关键词:融入形象 创新形式 表演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这样描写:在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音乐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音乐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虚设。一语明了,“兴趣”就是动力,就是 “催化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老师要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力争实现“把音乐的时间和空间、快乐与健康、灵动与创造归还学生”。兴趣如同蝴蝶化蝶前蚕蛹的动力作用,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正如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的高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辨识、思维等存在很大的特异性,所以为了体验、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低年级音乐课中进行以下实践:
一、融入音乐形象体验兴趣
新课改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学习内涵,重视关注学生自身学习精神的培养,把教育关系的重心放在孩子而不是知识本身上,因为“只有在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过程的真正的主动者时,他才能获取知识和能力”。这种学习不仅把学习指向外在的知识,也指向自己的内心,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 “明确音乐”,体验兴趣
一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到小学来,他们还不会用正确的方法来歌唱,因为老师往往会说看哪个小朋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为了引起老师的更多的关注,他们往往直着脖子大声喊。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让小朋友看flash动画并提出问题:乌鸦的嗓子为什么哑了?小朋友会注意力很集中的观看动画并思考老师的问题。如“乌鸦很骄傲,以为自己是最好的,故意大声喊叫,卖弄自己的嗓门”;“它总想比别人的声音更大”;“和火堆比谁的本领大,结果被烧得哇哇大叫把嗓子都叫哑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知道说话和唱歌要正确的运用嗓子,轻声不喊叫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还是有修养的表现。
(二) “品质音乐”,体验兴趣
在教学《大白象》这首歌曲时,笔者顺势问学生“狗熊悄悄走来,咔嚓咔嚓,还会给哪个小动物拍照呢?”引导学生唱歌。
学生联系前面的歌词,在讨论、表演中小朋友们知道了要像小猴子、小山羊一样:听到铃声响要进教室、老师讲课要认真听讲、不能开小差、在回答问题时要举手、别人回答问题时要认真仔细听,做个有礼貌的小绅士等等。瞧,每个小朋友的表现是那么的精彩,理由是那么的充分。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他们也学到了如何去解决问题,并知道了以后该怎么做。这时老师赞许的眼神、和蔼的抚摸、激励的话语都是对学生的肯定与赞扬,更会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勇气。师生在融洽和谐方氛围中继续新的学习。
二、自创音乐形式保持兴趣
音乐课的高效课堂,进一步实现了下列转变:从预设的教学内容和问题,到课堂中生成资源及学生已有生活体会而质疑、思考、讨论的转变。在音乐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可细化为五个具体目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综合。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它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感觉器官、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等共同参与看、说、思。
对小学生来讲,身边一切新异性的事物,对他们都充满着诱惑,加上他们随意性的情绪,专注力不容易长时间的集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十分钟已是不易。要让他们在课上保持注意力相对集中,因此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上好、上活音乐课,把音乐课上得新鲜、活泼、奇特,使音乐课永远充满艺术魅力,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音乐学科所特有的快乐感觉。
(一) 语文味的“音乐形式”,保持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较强,但持久性不够,而且思想认识水平也较稚嫩。针对这一实际,老师引导学生先专心听老师读歌词,再认真观看书中插图,然后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如在《小雪花》课上,通过老师对雪花知识的拓展讲解后,让学生先画一画想象中的雪花模样,然后把自已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再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学生在画和说的过程中,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自然得到了有效训练。
图画是展示想象的重要途径,利用图画再现音乐情景,实际是把歌曲具体化、明朗化,儿童乐于接受,容易产生亲和力。在操作时需要教师加以点拨,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二) 数学情的“音乐形式”,保持兴趣
在学习《玩具进行曲》时,老师通常会在学会歌曲后又采取歌表演的形式来巩固练习,为了激发并保持小朋友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歌表演之后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小朋友想一想,听了《玩具进行曲》的音乐我们还可以设计哪些队形来走一走呢?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筋,各抒己见,有的说走成圆形,有的说成正方形,有的说还可以走成八字形……
老师大加赞赏小朋友的好主意,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听着音乐的节奏走路,在前奏和间奏时停下摆出一个造型。让全班小朋友都参与进来,分组尝试每一种队形,并说一说哪组的小朋友表演得最好,做出相应的评价。如果一味的教唱或原地简单的表演,低年级小朋友时间一长就会感到厌烦了,而通过听音乐走队形这种形式,是小朋友自己创新出新的音乐形式,经过试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到有趣实施问题,正是这个过程让他们保持浓厚学习兴趣的过程。
三、表演音乐内容提高兴趣
课程改革的开放性,让每一个学生也同教师一样学会了展开反思性思考,学会彼此沟通并触发各种思维和探究活动,因而教育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这种动态发展的推动力,就是教师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与认识、实践与改进的活动。换言之,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的音乐创作关键是学生参与音乐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用不同的场景来表现音乐,这个创作过程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一) 个性化的“演”,提高兴趣
小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活泼好动,而肢体律动教学旨在把音乐学习与身体动作结合起来,用身体的富有韵律的动作去表现音乐、探索音乐。新授课结束后,进入巩固阶段,这是一个发挥学生多方面技能与特长的舞台。教学《快乐的小木匠》,笔者启发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即兴表演。肢体语言可以是歌词、旋律的再现,也可以是自己内心感悟,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加以编排。笔者先结合插图讲了小木匠热火朝天干活的场面,在复听音乐时用举手的方式表示出音乐中间快乐的部分。由于学生对音乐发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听时特别细心、耐心、专心。为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老师便让五名学生表演。其中三名学生拿着教杆当大树、手掌当锯条伐起木头来,其余两人则选择刨木、搬运工的角色。同学们形象、夸张的锯木、运木举动引起阵阵掌声。大家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采。这时呈现给同学们的是新鲜、有趣或是新的故事、新的画面。当“演员”将快乐和知识一起带给大家时,看得出学生是那样的幸福与满足,同时自己的特长也得到了发挥与展示。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连平时最胆小羞涩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演员”因此更加卖力,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合作式“演”,提高兴趣
教学《拍手唱歌笑呵呵》这节课时,按节奏朗读歌词的时侯,笔者请小朋友根据歌词内容自己设计动作,动作如下:“你的眼睛里有个我,我的眼睛里有个你”按节奏指着对方和自己的眼睛,“我们两个人”两个小朋友握握手,“对呀对面做”互相拥抱,“拍手唱歌笑呵呵笑呀笑呵呵”做互相拍手动作。采用整体听唱法学会歌曲后又建议小朋友把歌词背下来,全部围成两个圆圈(里圈和外圈)面对面站立,听着音乐表演,间奏时交换表演伙伴。通过合作表演,在加上肢体语言的参与,整个教室洋溢着快乐和幸福,这里没有所谓的学习好和差同学的差别,这里也没有贫穷和富有的差别,更没有权势的争夺。正像古人云:言之不足咏之,咏之不足舞之。学生在对音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后,把自身内在体会、感悟和理解用体态语言展现出来,使音乐内涵更生动、鲜明、立体。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表演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内在的驱使力、助推器,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认定的事物产生高昂的激情和专注,我们就要把这些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断体验、保持和提高,全方位服务于音乐课。实践证明在低年级音乐教学恰当的应用“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会了“学海无涯‘乐”, 音乐课堂成了孩子精神上的家园,呈现的是一个音乐教学的新天地。学生有了蝴蝶化蝶前蚕蛹的“动力”——兴趣,将会引爆学生学习音乐心灵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