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哲学角度浅论“吕贺之争”给新音乐发展所带来的促进作用

2015-08-13栗晓洋

艺术评鉴 2015年15期
关键词:贺绿汀

栗晓洋

摘要:“吕贺之争”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吕骥与贺绿汀之间关于新音乐的一次大讨论,论争内容主要是关于中国新音乐诸多方面的问题,给中国音乐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场前所未有的大争论给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所带来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吕骥  贺绿汀  新音乐

一、吕骥及贺绿汀简介

吕骥,1909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主席,是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和第四届名誉主席。他强调重视本民族音乐,认为音乐属于人民。

贺绿汀,190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等。贺绿汀同样也非常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工作,他强调中西融合音乐思想,创造性地探索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道路。

吕骥和贺绿汀二人都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人虽然在关于新音乐的诸多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目标却是一样的,都想让中国的新音乐朝着一个正确的、光明的方向发展。历史证明,正是这场争论确实给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二者关于新音乐的主要争论点

(一)对新音乐界定

首先二人对于新音乐开始时间的界定就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吕骥认为,新音乐当从聂耳等一批爱国音乐家的出现开始。在抗日救亡运动时期,聂耳等一批爱国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爱国歌曲,使音乐遍及全国大江南北,也正是从此时开始,音乐才脱离了其原来的面貌,开始作为大众解放武器反映大众生活、思想情感的无产阶级新音乐。对此,贺绿汀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贺认为“新音乐”当从黄自先生在上海音专任教时“创作一些纯粹中国风味的作品”的时候开始。贺绿汀比较注重音乐的实际表现风格,认为抗战期间并没有产生可以代表中国音乐文化的新形式,只有一些救亡歌曲,对于吕骥笔下所谓的“新音乐”最多只能算是中国新音乐的一部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来讲,新与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旧事物的中间也孕育着新事物的成分。新事物在成长中不断进行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候就会发生质变,这时新事物才会脱离旧事物,成为真正的新事物。

纵观历史,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一些留学归来的中国音乐者们就一直在不断地对中国的音乐进行创新。从最开始的“旧瓶装新酒”,即引进外国歌曲曲调填上中国歌词,到“新瓶装新酒”即曲调和词都是中国人自己创作,这期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与之前旧中国的音乐形式也有所不同,但这些改变都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改变,只能算是量变。笔者认为吕骥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从思想上偏重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过多的站立在政治和阶级的标准上对音乐进行分类,这对于音乐本身来说是有些偏颇的。贺绿汀把新音乐的开始界定在黄自先生在上海音专任教时“创作一些纯粹中国风味的作品”的时候,这些“带有纯粹中国风味的作品”已经渐渐开始走出原来的创作方式,利用一些新的作曲方法开始创作中国人自己的音乐,对之前旧中国的音乐来说已经算是有了质的变化。而且这种说法不仅仅只是一些歌曲,还包括了其他的各类音乐体裁,范围也比较广。所以笔者认为贺绿汀这种从音乐发展的一个阶段来对音乐进行界定的说法还是比较客观的。

(二)对于新音乐运动和其艺术价值的评价

吕骥对新音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新音乐使中国音乐从“享受的、麻醉的原野中获得了他的新生命……这是中国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但是贺绿汀却认为吕骥所强调的新音乐只是一些爱国运动歌曲,从民族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是有一定功绩的,若是把这认为是中国新兴音乐的突起,中国音乐可以从此走入一个革命的新阶段,则过分夸张了。这种分歧与他们在新音乐的界定是分不开的。这个时期的爱国歌曲作曲技巧等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很多都是照搬国外的曲调或是旧中国的音乐曲调,然后牵强附会地加上一些现代的歌词,从音乐本身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创新。

关于新音乐的艺术价值,吕骥还是比较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他认为音乐的教育意义越大,其艺术价值也就越高,并且他认为“学院派”所追求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技术,根本无法深入到群众中去。对此说法,贺绿汀坚持认为技术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点。笔者以为,这个问题从哲学上来讲其实还是最根本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也不可忽视。对于音乐而言,其社会功能教化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其技术也不可忽视,否则,就算是有内容,技术达不到也是徒然,无法把所要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吕贺之争”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吕骥与贺绿汀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争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有直接的关系。在当时那个年代,那种状况下的音乐是需要服务于政治,以政治为导航的,所以他才会这样偏重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贺绿汀虽然也曾经从事过与政治相关的工作,但总的来说,在他的一生中却还是以艺术生命占最重要位置,作为一个音乐人,他认为音乐是独立的,音乐的发展必须是无条件的,不依附于政治的,所以他才一直强调技术的重要性。

吕骥与贺绿汀各自的观点都有道理,似乎俨然相互成了对立面,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从音乐创作题材、体裁问题、创作源泉、以及对待西欧音乐态度等问题上来看,二人的观点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因为不能简单地划为两个阵营。“吕贺之争”实际代表了当时新音乐文化思潮,是音乐家们对中国新音乐的两种不同认识和思考。虽然两人的论争涉及新音乐的走向、抗战歌曲的创作原则以及国立音专的评价等问题,其实最终仍归结为形式和内容孰轻孰重的争论,无论他们的争论有多么激烈,却有相同的本质,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及西为中用的终极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告诉我们,矛盾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只有不断产生新的矛盾,事物才能不断往前发展。吕骥、贺绿汀作为同时代的音乐家,他们都是中国新音乐起步时期的领军人物,他们为中国新音乐发展做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他们的争论不仅对此后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给中国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参考文献:

[1]吕骥.关于音乐理论批评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根据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扩在)会议上的发言改写[J].人民音乐,1956,(09).

[2]张慧.吕贺之争及其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3]张宁.对贺绿汀《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的再认识[J].大舞台,2010,(10).

[4]厉声.“音乐属于人民”是吕骥音乐思想的核心[J].音乐研究,1989,(02).

猜你喜欢

贺绿汀
纪念贺绿汀120 周年诞辰系列活动在湖南邵阳、邵东举行
立足传统 立命时代——贺绿汀声乐作品创作研究
为人民做事的音乐家贺绿汀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与理念研究
——评《贺绿汀与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豌豆贩卖机
歌剧《贺绿汀》剧照
“花岗岩脑袋”的贺绿汀
不屈的贺绿汀
“天才加勤奋”创造的奇迹——纪念贺绿汀创作“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获奖80周年
浅论贺绿汀电影音乐的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