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中西对外贸易比较

2015-08-13易能武

老区建设 2015年4期
关键词:明清中西方对外贸易

[提要]明清时期,中西方都将发展的眼光投向海外。郑和七下西洋,展现明朝雄厚的国力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西方麦哲伦环球航行,英国开辟新航路,开辟北美殖民地,确定大英帝国霸主地位。明朝中期以后,中国逐渐由开放走向封闭,西方国家却蜂拥迈向世界,最终中国千百年来的先进与荣耀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走向近代的衰落。以对外贸易为切入点,剖析明清时期中西方对外贸易的异同,从细微处着手,探索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这对促进当代对外贸易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明清;中西方;对外贸易;比较

[作者简介]易能武(1975-),男,湖南省城步县汀坪中学副校长、政治教师,中教一级。(湖南城步422509)

明清时期的世界,是动荡的时代,也是变革的时代。明朝之前东方领先西方的格局逐渐逆转,西方资本主义在这时蓬勃发展,大英帝国最终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东方民族却饱受西方奴役剥削,自称天朝上国的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践踏。

经济实力的变化是导致这种变局的决定性因素,西方凭借对外贸易大大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最终推动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中国却在对外贸易上逐渐耗尽国力,日渐衰败。

本文以对外贸易为切入点,剖析明清时期中西方对外贸易的异同点,从细微处着手,探索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一、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郑和下西洋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在欧洲国家受到欢迎,赢得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培养,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因素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到了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更是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对外贸易热潮。明成祖任命郑和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这是一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意义非凡的壮举。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做是明朝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具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规模宏大的贸易队伍。郑和率领的船队有海船200多艘,2.7万多人。其中最大的船只称为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人。如此规模的工程,仅造船就从浙江、福建、湖广等五省府县抽调优秀造船工匠四百余户来南京龙江造船。收集的物资更是数不胜数。其次,不计利润的朝贡贸易。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举行封王仪式,赐其国王或酋长玺书、彩币、御窑瓷器等物。据记载,1405年赐给日本国王铜钱150万枚,次年又赏赐1500万枚,王妃500万枚。以致于一段时间内,日本甚至自己不铸铜钱,以永乐铜钱作为通行日本的货币。赏赐之外,沿途各国还要派遣朝贡使者来京面圣,而沿途往返的车船住宿均由明朝政府承担,另外还给银锭作为车马费。朝廷在接受香料、珍奇等贡物后,按“赏赐厚宜”的原则予以赏赐。赏赐物品与贡品的差价一般在1至20倍左右。比如,胡椒在苏门答腊市场每百斤值1两,但作为“贡品”,明朝政府给予每百斤20两。这就是许多国家乐于朝贡的原因。

(二)明朝“海禁”政策解除

明朝建立不久之后就发生了所谓胡惟庸“通倭叛国”大案。这件大案的节点是胡惟庸暗中勾结倭寇妄图推翻明政权自立为王。虽然后世史家对此结论多有质疑,但当时倭寇作为一种威胁明朝的外部势力却是不容小觑的。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

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并出现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穆宗继位,被迫承认和接受倭寇之乱屡打不绝的现实,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政策过于严厉对王朝统治并无好处,开始调整严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民间海外贸易虽然取得合法地位,但是受到政府诸多的管理和限制。政府派遣宦官充当税使进入福建,月港出海商船的税银征收权也被其夺取了。采用重税的方式,封建统治阶级最终窃取海外贸易的果实,民间资本无法得到发展。

(三)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首先,海外贸易在夹缝中求生存。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因而担心“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并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于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严禁与南洋往来贸易,严令沿海炮台拦截前往船只,水师各营巡查。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其次,清朝后期西方列强用炮火开辟对外口岸。清朝后期,禁绝了一切对外贸易,对于西方来说,失去了一个丰富的原材料基地,丧失了一个巨大的倾销产品的市场。此时的西方早已尝过对外贸易的甜头,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由此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最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二、西方的对外贸易

(一)麦哲伦的环球之旅

欧洲由于地形和历史的影响,商业贸易发展较早,在维京海盗时代就有频繁的对外贸易,但主要局限于欧洲及其周围地区。随着航海技术的逐渐发展,西方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浩瀚的大海。西班牙国王为了获得更多财富,意欲向海外发展。

麦哲伦的环球之旅是一次对财富的探索。西班牙国王支持麦哲伦进行航海探险,为麦哲伦装备远航探险船队。麦哲伦的探险船队由5艘远洋海船、二百多名船员组成,旗舰“特里尼达”号排水量110吨,其他3艘不足百吨。麦哲伦船队沿途遇到国家就进行货物交换,满载异国香料和特产回国获取丰厚利润。

1521年,麦哲伦船队只剩了3艘风帆船继续在海峡里航行,船队到了宿务岛。麦哲伦想征服岛上的土著居民,把岛上的一个个小王国变成西班牙的殖民地。麦哲伦带领船员,手持火枪、利剑,强行登上陆岸,用血腥手段征服这个地区,并用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来命名这个地区,菲律宾的名称就这样由来。但是,遭到了土著居民的反抗。土著居民用箭、标枪对付入侵者。一支毒箭射中麦哲伦,使得航海探险家客死他乡。

麦哲伦死后,“维多利亚”号远洋帆船渡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越过佛得角群岛,于1522年9月6日,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的5艘远洋海船只剩下“维多利亚”号远洋帆船,出发时的二百多名船员只剩下18名船员返回。麦哲伦船队以巨大的代价获得环球航行成功。这次航行不仅为西班牙国王带来巨大财富,更是开启了西方国家争相开辟海外贸易的狂潮。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由于《马可·波罗游记》关于中国与日本的财富无穷的神话在当时的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的无限遐想。哥伦布带着伊莎贝拉女王对领土、黄金、香料、宝石的渴望开启了此次远航。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属于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将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圣萨尔瓦多便是救世主的意思,这个救世主拯救了刚刚兴起的欧洲,但是也许在改变历史的同时,也给其他大洲带去了灾难。

哥伦布一直认为自己脚踏的美洲大陆就是印度,他的发现成为美洲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开端,是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至此之后黑人奴隶三角贸易沾满非洲和美洲印第安人的鲜血,使欧洲人有了可以殖民的场所,也有了可以使欧洲经济发生改观的土地、矿石和原材料,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奠定基础。

(三)英国东印度公司崛起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东印度公司训练雇佣军,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但这些封建王公实际上是为英国人服务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疯狂进行殖民掠夺,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英国通过殖民式的对外贸易中获取了大量资本,大大加速了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使英国迅速超越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举确定世界霸主的地位。

三、中西方对外贸易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对外贸易相同点

首先,统治者为主导。明朝的朝贡贸易,是由明朝皇帝任命官员,由国家财政调拨人力、物资进行的官方贸易活动。开放通商口岸也是由政府主导,有严格地限制数量和物资种类。麦哲伦、哥伦布航行所用的船只和资金都是西班牙皇室资助的,他们归来后的大部分财富也都属于统治者。东印度公司也并非单纯的经济团体,它还有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当时由于大部分资源都在统治者掌控中,民间团体没有实力进行这种规模庞大的经贸活动。集权统治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国家资源,进行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大工程,推动国家发展。

其次,民间对外贸易愿望强烈。明、清两朝民间都是希望拥有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的,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市场广阔。对外贸易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倭寇盛行、走私泛滥就是有利可图、渴望对外贸易最好的佐证。麦哲伦、哥伦布都不是统治者阶层的官员,他们都是受“东方遍地是黄金”的传说影响,是广大民众对财富渴望的缩影。

由此可见,对外贸易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贸易往来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加深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二)中西方对外贸易不同点

首先,统治者政策不同。明、清两朝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一部分受到“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却担心民间力量的崛起影响动摇他们的统治地位。所以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他们仍选择固步自封。西方国家统治者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统治者不仅不限制民间资本壮大,甚至出让国家资本来让民间资本发展。他们奉行互利共赢的政策,让民间资本依赖统治者,同时统治者利用民间资本来壮大国力。

其次,对外贸易方式不同。明清朝都是奉行友好往来的贸易方式。朝贡贸易的目的是促进各国和中国之间的和平共处,郑和下西洋虽率领庞大的队伍却丝毫没有侵犯别国的想法。西方的殖民掠夺却是暴力和血腥的。他们杀害美洲的土著居民,贩卖非洲的黑人奴隶,镇压印度、中国、南美的反抗。以非正义的方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再次,对外贸易目的不同。明朝的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天朝上国的威德,不计较成本的对外贸易,更像是一种政治往来。民间口岸开放也是迫于民间反抗的压力,清末更是由于外国坚船利炮的威吓动摇了其统治地位才做出的让步。西方国家的目的就是两个字“利益”。他们的对外贸易就是尽可能地使利益最大化,而对财富的渴望使得他们蒙昧了自己的良心,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奴役和压迫之上。对财富的渴求成了他们向外扩张的主要动力。

四、结语

(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对外贸易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明清朝的固步自封心态是不可取的,如果仅着眼于对自己统治地位的担忧而削弱民众,不仅无法维护统治还会弱化国家实力,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统治者应该要有与人民荣辱与共的心态,让自己与人民站在同一阵线,通过共同的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二)要奉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

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是反人类反社会的野蛮行为。这种残忍的行为大大伤害了殖民地人民的感情,增加了世界的不和平因素,是不可取得。我们应该奉行友好相处、互利共赢的对外方针,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现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明清中西方对外贸易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