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如何开展的几点思考

2015-08-10金铭

新课程·中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心理问题模式

摘 要: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正呈蒸蒸日上之势,特别是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探讨了心理教育与中学生心理问题,对比了心理教育课程与学校心理咨询的特点,并以模块的形式来突出对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学校应针对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全面分析中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科学的引导、互动,达到预的心理教育课程目标。心理教育课程要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心理发展和完善的信息,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教育;心理问题;模式;发展

一、心理教育与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探讨

1.心理教育的概念

就心理教育概念的定义而言,主要有两类定义方式,即政府部门的工作性定义和心理教育专家的学术性定义:

较有代表性的政府工作性定义是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界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教育专家的定义从总体上看是较为一致的,以下两位学者对心理教育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心理教育的理论取向。班华教授认为:“心育即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燕国材教授认为:“心理教育应当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心理教育的积极方面是,培养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心理教育的消极方面是,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所谓心理教育就是培养心理素质与防治心理疾病的有机结合。”陈家麟教授认为:“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这是由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经过小学阶段的发展,到初中阶段,在儿童的思维中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形式逻辑思维获得大幅度的发展。

(2)思维品质的发展存在矛盾

思维深刻性和表面性共存。初中生随着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3)自我意识的高涨

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容易出现摇摆不定或容易走向极端的特点。

(4)反抗心理的产生

所谓反抗心理是指当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的一种抗拒心理。随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自我中心”意识再一次出现,独立意识和独立要求也开始强烈,从而导致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反抗心理。反抗心理实质上是个性的表现、自我的突出,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

(5)人际交往新模式的建立

与父母、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出现明显的反叛性和闭锁性。在这一点上,初中生又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由于把自己和父母、老师、关系一般的同学隔离开来,他们常常会体验到孤独和寂寞,迫切地需要别人的理解,所以,遇到自己认为谈得来的人的时候,不管这个人是谁,都会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由于交往范围的限制,多数初中生选择的倾诉对象还是自己班上要好的同学。而与异性同伴的关系上也出现了渴望又不好意思的微妙状态。

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一般会出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

表现为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类初中生较常见的情绪问题。这些学生总是诉说内心的烦躁、不安,他们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无故地担心亲人遇到伤害或一去不复返。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

(2)交往能力

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3.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

(3)应试能力

学生为了得到满意的成绩,而走向应试能力的两个极端:或很好地掌握学习规律,应试能力不断加强;或学习焦虑,因学习压力过大,对考试不能很好地控制,出现应试能力差等问题。

二、对比心理教育课程与学校心理咨询的几点思考

1.心理咨询的特点

心理咨询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解决办法,是一对一的、起到治疗作用、受益范围小的一种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帮助性。心理咨询双方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来访者的动机是求助,而心理医生的动机则为帮助。它可以缓解来访者的心理压力,改变来访者错误的认知观念,指导来访者掌握自我调控的方法,鼓励来访者挖掘和利用来访者的积极潜能。心理咨询具有互动性,即一个来访者发出信息“刺激”,咨询者做出言语和行为“反应”。同时又将这种反应作为反馈信息“刺激”作用于来访者,以使其做出进一步反应的互动过程。

2.心理教育课程的特点

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种积极的问题解决办法,起到提前预防作用,并且其受益范围广。心理教育课具有计划性,也就是说,它是依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辅导影响、进行心理训练,在一段活动后要做出相应的评价。它侧重于学生良好自我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理性价值观念的建立,调控情绪能力的增强,意志品质的改善等方面。可以看出,这些目标都是发展的和预防性的目标。心理教育课还具有经验性,心理教育活动课既重视经验,又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在课上,学生能够从活动中获得新的体验。同时,它还重在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经验分享便是学习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3.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课程的异同

(1)相同之处

二者都是以人为工作对象,针对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与教育。二者都是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教育、引导,都是以人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生存为最终目标。

(2)不同之处

首先,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与任务不一样。心理咨询的基本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摆脱消极情绪,克服心理和人格障碍,建立社会与个人和谐的生活模式。心理教育课程就是用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去教育和启发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审美观、法制观、创造观,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其次,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课程的工作方式不一样。心理咨询主要有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两种形式。前者一般是由心理咨询师在固定地点等待咨询者前来咨询,咨询在很大程度上以求助者自愿接受咨询为基础,倾听和商讨是主要形式。心理教育课程一般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政策方针、现实问题等而主动展开的,是一种“外部指导或灌输”的过程。

最后,心理咨询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参加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心理学、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娴熟的心理咨询临床操作技术。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应具备心理咨询员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心理教育工作者则更强调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原则,并没有相应资格的认证。同时,心理教育工作者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具有一种“人格魅力”。

三、如何开展心理教育课程

学校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德育工作更加深刻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如何开展中学的心理教育课程以及其实施的成效无形中影响着素质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如何开展中学心理教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国内的中学心理教育课程仍处于初期,并没有一种一致有效的课程系统,而形成这种全面探索的阶段。因此,笔者有了以模块进行教学的思想。

1.以模块形式进行教学

模块教学就是将教学任务分为几个部分,即分为若干个模

块,而每个模块都有独立的教学目标,通过完成若干个模块的独立教学目标来完成实现总体的教学任务。例如,一学期共有8次课程,我们将这8次课程以两次课为一组,并以某一种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心理教育课程不仅要纵观全局,也要个别针对,因此是一种纵横交叉的立体模式,不仅起到了有效预防,更可以起到及时矫正的作用。

2.以模块形式进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心理教育是以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全体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己任,因此心理教育课程不仅要掌握心理教育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从个体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运用一定的心理教育手段与工具,有目的地对个体的各有关心理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措施,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挥和形成心理潜能、品质与行为的综合。而模块教学使每一次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更加清晰,使教育者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该目标,与此同时也使被教育者了解这一模块的目标,

即个体所要掌握和达到的更高一层的目标,以便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3.模块教学的指导思想

(1)人本主义思想

它阐发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基于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自我理解的关心,它强调人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来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来开发其学习的潜力。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2)发展心理学思想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方面,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3)建构主义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意义的过程。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课本、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四、基本途径

1.课堂模式

所谓课堂模式,就是最普遍的课堂讲授模式,但这种课堂讲授只是所有心理教育课程构成的一小部分,主要是以告知学生该课程的目的意义与内容为主。以本文所针对的群体:初中生为例。该阶段学生的心理教育课程应对应该阶段的心理发展内容,包括情绪情感方面的情绪两极性、反抗性情绪的产生以及情绪的不平衡性等。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迅速增强与性别角色的认同等等。因此,可以将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容与这些青春期发展特征相联系,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心理上的巨变和一时的不适所造成的困扰。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方式为这一模块的横向方法,而纵向方法是用心理测量的方式加以辅助,用来了解整体学生的状态并关注和筛选出可疑个案。

2.心理情景剧模式

在之前的影视作品欣赏模式中,学生有形无形地接触到了更加具体、更加鲜活的模仿对象。因此,可在接下来的模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自导自演一幕话剧。例如,指导员将之前设定好的题目与剧本《谁动了我的日记》交给同学,这是一部有关中学生自我意识产生、独立意识萌生,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开始有了自己不愿与他人分享的事情。让学生分别扮演各个角色,让学生在扮演他人的同时,找到与角色心灵的共鸣,剧情的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剧目结束后,首先让演员们自述观点,可以是拍剧目时的琐事、趣事,也可论述自己对类似事件的想法以及这种想法在经历这次“亲身体验”后有了何种变化等,之后为其他观众代表讲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准确认识到自己的变化,接受这个变化中的自我,也要将这种信息传达给自己的父母,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孩子的巨大变化和独立意识的产生。

3.影视作品欣赏模式

之所以要加一节以电影欣赏为主的模式,也是因为学生更擅长于这种对间接经验的掌握,尤其是对动态有具体的影像的模仿学习可能会更有成效。例如,向学生播放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一些片段,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该片的核心其实就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理念,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罗杰斯的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影片中那位严厉而又面无表情的先生是一所音乐学院的校长,而另一位笑脸迎人、和蔼可亲的则是这个学院的一位任职教师。而学校里大多数小孩都是问题儿童。如果以心理学角度仔细分析的话,不难发现校长是崇尚行为主义的,而另一位教师则代表着人本主义。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他们会无意识地将影片中的角色和自己的生活圈结合在一起,会想他们的老师似乎跟影片中的某一位很像,如果这一事实成立的话,那么结论则是这样的教师是值得我们(学生)信任和爱戴的;他们也会了解到学生并没有三六九等之分,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虽然不是处于很优越的环境,但坚持自己的纯真与信念,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4.团体辅导模式

团体辅导所针对的团体有多种,而在此我们将主要讨论教育团体,例如如何进行一次有关如何培养团队意识的团体辅导。首先,让所有学生围桌而坐。提出问题:什么是团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举一个生活中的你所遇到的能反映团体意识或者团体精神的事迹或者对你触动很大的有关这一主题的故事,等等。诸如此类展开话题让学生对这一期的主题有一定的认知,尽可能地使大家放下所有包袱,进行良好的交流;也可以做一些团体游戏,比如巨人椅。规则:各组站成一列,前后零距离接触(后面伙伴的脚尖抵住前面伙伴的脚跟);听到主持人的口令,集体统一坐到后面伙伴的大腿上,最后一个人坐在事先准备的椅子上。集体伸出双手,为自己鼓掌加油,看哪个队坚持得时间长,从而达到消除同伴之间的隔阂、活跃气氛、培养团队归属感和团队精神的心理课程目的。

5.心理沙龙模式

之所以选沙龙模式,是因为沙龙所塑造的气氛与课堂讲授、情景再现等方式都不同,具有静态却又使人感到轻松的效果,比较实用于那些不适合在课堂模式中讨论的话题。例如,如何展开一次有关与异性交往为主题的沙龙。选择特定的教室,并进行一定的布置,将桌子围成圆圈,也可允许吃东西喝水,大家围桌而坐,进行相对自由的座谈。指导员首先提问,鉴于彼此仍有芥蒂,指导员可以适当地自我袒露,活跃气氛。这样一个主题曾经一直被学生所羞于启齿,也是教师以及家长谈虎色变的主题。但现如今似乎对这样一个主题并不再避讳,取而代之的是去正确面对,这不仅是我们心理教育更是德育的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1]白乙拉,陈中永.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马晓红.浅谈初中生心理教育[J].教育革新,2005,32(01).

[3]郭喜明.构建心理教育学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24(03).

[4]郭斯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作者简介:金铭(1989—),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心理问题模式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