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转型背景下高校加强专业群产教融合特色建设研究
2015-08-10朱良华
【摘 要】在职业教育转型背景下,要想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专业群产教融合特色建设。以梧州学院为例,深入开展现代职业教育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群产教融合特色建设理论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转型 专业群 产教融合 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086-03
一、职业教育转型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该表述中,基于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系统协调性等指标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征进行了界定。基于该规划纲要,自2011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重点,逐步从以规模发展为重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4年6月16日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明确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划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
为了加快构建我国全新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意味着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将不得不面临着全面向职业教育转型的重大变革。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抢抓机遇,促进学校在转型中发展,梧州学院自2014 年 6 月 18 日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转型发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2014年8月,梧州学院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林产化工和制药工程专业2个专业群被确定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首期试点专业群。2014年10月30日,梧州学院专门遴选了电子商务、软件工程、产品设计(首饰设计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列为校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梧州学院的转型发展活动,由讨论学习逐步深入到实践层面,关于专业、专业群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发了广大教师的深入思考。本文试对梧州学院现有专业及专业群的产教融合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于产教融合被作为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在各类研究著述中,学者们认为二者具有等同含义,本文在下面的表述中也不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区分。当前,学者们关于高校应该如何建立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与必要性进行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学者们的基本共识。从云飞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天然模式,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缪雄认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而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难以推进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制约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姚蕾、邸志刚、赵士明、孙洪军则提出,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
2.对校企合作机制进行设计。利益是合作的基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根本问题是校企关系。当前,有关校企合作的常见类型有:教师个体为企业提供咨询诊断服务的个人合作,以及组织间的契约性合作、研发联盟、合作研究中心等。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认为产教深度融合尚需创建和完善相关的统筹督导机制、法规保障机制、激励补偿机制、多元配置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刘佳则提出应该在内力、推力、拉力、压力作用下的建立具有联动特征的校企合作机制。
3.探讨提高校企合作效率的具体对策。实现校企合作从形式、内容到和机制的全面有机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提高质量与内涵建设新阶段的重要任务。政府主导缺失与学校因技术落后导致的培养质量低下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的两大根本因素。从云飞认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政府主导与统筹、加强教育立法、提升学校技术与培养品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机制是突破瓶颈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何福贵、张梅则提出,要搞好校企合作,必须把校企合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孔德兰和王海娥、蒋晖均认为要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专业群层面,使合作形式从松散走向紧密。
(二)关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刘家枢、高红梅、赵昕等学者甚至直接以高职院校为对象来界定专业群概念。他们认为,专业群是高职院校针对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即产业的上下游联系链条而发展形成的办学载体,一般以对应产业核心环节的主干专业为主,围绕服务和支撑主干产业核心环节、具有共同主干课程和实训条件的若干专业共同组织形成校内的专业群。其实,从该概念可以看出,专业群建设的产生是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它的核心问题是专业群如何与产业集群有效对接。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群能否与区域产业集群对接,决定着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水平和能力。为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构建与区域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特点适配的专业群,而且还要构建与区域产业集群产业产学结合、共同发展的专业群。随着高职教育群化现象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不少学者又在专业群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集群的概念。专业集群属于相关、相近和相同的诸多专业在某一领域、某一地域的集聚。与专业群主要是局限在单一高职院校内实现群化发展不同,专业集群则是由区域内若干高职院校共同组成与区域产区集群相适应的专业群,是经济学中产业集群理论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中的进一步应用与变迁。已有的关于高职院校专业群、专业集群建设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与高职院校专业群、专业集群建设研究如火如荼相比,目前专门研究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问题的成果并不多,但已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比如,葛春凤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坚持应用性和特色化发展原则,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对接区域产业链构建专业群。黄家庆、银建军以广西沿海高校涉海学科专业群为例,提出专业群的构建应以打造特色为学科专业群发展的主攻方向,以项目建设为学科专业群发展的平台,以健全的机制与制度为学科专业群发展的屏障。总体来看,现有的关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成果多属于个案实践总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深度,尤其是未能体现出本科职业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教育的差异性。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已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领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现有研究多是放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视阈下,主要是针对高职教育展开。关于校企合作的开展,已有研究十分强调政府主导的作用,而对企业主体地位和企业利益的关注还不够。正如很多学者所强调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成功的、持久的合作应该是互利双赢的合作。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创造经济效益,而人才培养并属于企业的经营范畴,是学校的职责。如果不充分考虑并保障企业利益,搞形式、走过场、学校“一头热”的校企合作必然不会少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纷纷加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来,这必将对校企合作的水平与层次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笔者建议梧州学院组织研究团队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如何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到专业群特色建设这一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三、梧州学院加强专业群产教融合特色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在面向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必然会迎来有关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教育的意义提升到崭新的历史高度。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过去的“断头路”变成了“立交桥”,有关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重新认识和定位。在政府层面的强力推动下,必然会重燃学者们对于职业教育的研究热情,形成新的研究高潮。在职业教育得以重新审视的大背景下,有关职业教育的专业、专业群建设等核心问题自然会引起学者的重视,这无疑有助于形成新一轮的有关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热潮。
其实,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包括了传统的高职教育,还应该包括从事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和更高的教育阶段。本科职业教育与传统的中职、高职教育,属于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既然为了顺应产业经济集聚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向专业群建设过渡,那么同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同一类型结构的应用型本科也必然会面临和存在专业群建设的问题。为此,梧州学院必须总结过去专业建设的得与失,加强新形势下本科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业群建设经验与规律的研究。
(二)培育和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是梧州学院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策略。当前,全国有近600所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职业教育转型问题,仅广西就有19所之多,广西教育厅还专门遴选了钦州学院、南宁学院、百色学院等4所院校作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这么多高校都期盼着在转型中把握住新的发展机遇,竞争不可能不激烈。当各个新建本科院校在国家的要求和指导下纷纷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时候,应竭力避免“一哄而上”的同质化竞争,此时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就显得十分必要,也是参与竞争的比较优势策略。
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产教深度融合,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行业的真正参与。而当前地方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又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必须面向专业群。新建本科院校都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办学定位的。区域产业经济的特色最有可能被塑造成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梧州学院只有深深扎根于地方特色产业经济,紧密依托区域产业和骨干企业,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并以此来塑造自己的专业群特色,才有可能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中实现可持续的差异化发展。
四、梧州学院加强专业群产教融合特色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开展现代职业教育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群产教融合特色建设理论研究。当前,各个新建本科院校都渴望能够先行一步,先发制人,抢在别人的前头抓住发展机遇。于是,各种改革方案还没有经过深入研究、详细论证,就急急忙忙推行。这并不算一种可取的做法。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办学转型是一个战略性的复杂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经过严谨、科学的理论思考与系统设计。时不我待,我们的确需要快一点实现转型,但不能以质量为代价,不能让转型蜕变为“折腾”。为此,笔者建议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深入开展现代职业教育视阈下本科院校专业群产教融合特色建设理论研究,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关于课题研究的内容,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包含三大内容:一是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群产教融合特色建设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二是以德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江苏、浙江等职业教育办学先进地区为对象,对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经验予以总结;三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群产教融合特色建设的对策建议。基于主要研究内容设定,关于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初步设计如图1所示,仅供参考。
图1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群产教融合特色建设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扎实推进专业群产教融合特色建设,避免“纸面式改革”。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基础差、底子薄,向职业教育转型必然会涉及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的深度改革,确实存在不小的挑战。我们强调强调重视有关理论与办学规律研究,是指要拒绝“急转弯”,拒绝“大跃进”,注重改革方案的科学与合理,但同时要注意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纸面改革”,脱离实际、华而不实。转型不是写方案、不等同于写申报书。方案设计要“接地气”,立足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现状,具有可操作性。与此同时,必须扎扎实实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让战略落地”。
(三)努力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校企关系。当前,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主要困境之一就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基本上是由职业院校主导。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不少学校求助于政府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希望由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给企业施压。这是无法真正调动企业积极性的,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企业积极性缺乏的根源在于职业院校未能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创造经济效益,人才培养属于学校的职责而不是企业的经营范畴。如果脱离了企业利益的满足,那么让企业主动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来,就只会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因此,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根本问题是校企关系。在这一语境下,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努力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比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能达到企业特定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才能够有效地驱动校企合作机制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杨运鑫,罗频频,陈鹏. 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
[2]从云飞.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3(5)
[3]缪雄.本科应用型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动力机制研究[J].赤子,2013(11)
[4]姚蕾,邸志刚,赵士明,等.校企融合途径研究[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5]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6]何福贵,张梅.专业群和企业群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7]孔德兰.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8]王海娥,蒋晖.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2(22)
[9]刘家枢,高红梅,赵昕.适应区域产业集群要求的高职专业集群发展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4)
[10]李黎红,王若军. 高职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问题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
[11]黄家庆,银建军.新形势下广西沿海高校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1(8)
[12]赵昕,张峰.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基本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3(4)
[13]孟韬,孔令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探析——以沈阳装备制造专业集群为例[J].经济师,2012(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C0125);梧州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重点课题(Wyjg2011A04)
【作者简介】朱良华(1980- ),男,湖北仙桃人,硕士,梧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