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价值:数学教材解读的重要视野
2015-08-07孙孝忠
孙孝忠
[摘 要]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载体,蕴含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教材,发现、挖掘和利用其独特的育人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科价值 工具价值 文化价值 生活价值 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33
在一次特级教师后备人员培训期间,我听了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的观摩课,印象深刻。上课伊始,教师出示1、3、8、10、j、k等扑克牌,问学生j和k各表示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接下来,教师用3根小棒围成1个三角形后问学生:“要围成3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围4个三角形呢?”在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又问学生:“那要围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自然引出了用含有字母n的式子表示小棒的根数……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顺畅,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但细细品味,总觉得缺少了些味道。
巧合的是,我在一次学校发展共同体教研活动中也观摩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教师在学生说出围4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后,通过屏幕出示1×3、2×3、3×3、4×3等算式,并提问:“你能像这样继续写下去吗?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一直到学生写得不耐烦了,教师问:“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我看来,这样教学不仅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本身,而且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
我们知道,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学科,既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质,又有卓越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重视和凸显数学学科的工具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活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凸显数学的工具价值——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策略和思维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什么是“良好的数学教育”?我认为,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学习对后继发展有用的数学,而且要学习对从事各项活动都有用的数学,即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何通过数学学科的工具价值,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新版教材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教材都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内容,以凸显数学的工具价值。作为数学课程执行者和建设者的教师,要关注并挖掘教材的学科内涵,让学生在对学习材料的操作和探索中感受到数学的工具价值。
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两个图形(如右图)的面积是否相等。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觉运用已有知识,如旋转、平移等,将其转化成规则的图形进行比较。这里,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既应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习得了新知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亦是思维的工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既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关注了学生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挖掘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游戏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精神、方法和语言等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育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数学趣味活动是我校校本课程之一,而数学趣味活动课是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突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和单元实践课,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好玩的数学游戏”“数学实践活动”“有趣的数学故事”等活动,如《游戏中的数学策略》《数字与编码》《色彩中的数学》《有趣的一笔画》《奇妙的七巧板》《数学故事创编》……这样可把学生带入精彩的数学世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玩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此外,在璀璨的数学历史长河中,有优美而和谐的黄金分割、雄伟壮丽的科学宫殿的欧几里得平面几何、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示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数学大家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三、回归数学的生活价值——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且知行合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处理好“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关系,一方面,让学生在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中,感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只有把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知识,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感性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要对许多抽象的概括的数学术语、数学概念等,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语言将其形象地描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长方体这一概念很茫然,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文具盒看一看、摸一摸,说说文具盒有什么特征。由于文具盒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学生对它已有丰富的生活感知,可以通过对它的描述,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思维路径,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抽象其的数学特征。
数学中的算理是相当抽象和严谨的,小学生理解比较难,即使强化记忆也会常常混淆。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沟通生活与数学算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深刻理解算理。如徐长青老师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他不是让学生程式化的解答,而是伸出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数=指缝数+1”这一数量关系,将其迁移到“植树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样教学,既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他们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
又如,教学“时、分、秒”之后,我让学生回家记录自己生活学习的情况,如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吃晚饭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教学“认识方向”后,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八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并画一画,然后观察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画出上学的路线图。这样就摒弃了传统的作业形式,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索和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总之,“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并解读数学教材内在的意义,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中凸显数学的育人价值,提升数学教育教学的内在品质,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