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三小”教学策略
2015-08-07阮敏
阮敏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进行教学。陶行知的“三小”策略,正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三小”策略 合作学习 生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3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给予主动权,将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这一“三小”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三小”课堂教学。下面,我根据“小数的性质和运用”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三小”教学策略的实施及思考。
一、导学检测,做课堂“小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展开自主探究,做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从导学设计入手,先出示一份学习单,让学生把握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式,再根据具体情况,发挥他们“小主人”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例如,教学前,我特意设计了以下的学习单。
1.思考以下习题,看看你有哪些不懂的。
0.3是( )个十分之一。
0.30是( )个百分之一。
0.300是( )个千分之一。
0.213是( )个千分之一。
2.把3角、30分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3角=( )元 30分=( )元
在学习单中,习题1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建立新旧知之间的联系,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学生认为,0.3是3个十分之一,0.30是3个百分之一,0.300是3个千分之一,0.213是213个千分之一。学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将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透彻。为此,我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展开引导:“0.30,0.300怎么写成分数?代表什么意思?”学生认为,0.30写成分数为■,表示30个百分之一;0.300写成分数为■,表示300个千分之一。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对分数与小数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解决学习单中的习题2时,学生就有了经验,能够顺利完成。
上述教学,我通过学习单,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既检验了他们所学的旧知,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消除负面迁移,为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二、生生互动,做课堂“小先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每一个学习者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尊重,并且乐于将自己的所得传授给他人。如果将这一心理原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将会大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课堂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兵教兵”活动,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展开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0.3的末尾添个0,变成0.30后,大小不变呢?”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回答,我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讲授。一生指出:“可以将小数化为分数进行比较,0.3化为分数就是■,0.30化为分数就是■,■经过约分简化之后就是■。根据分数比较,可见0.3和0.30的大小是相等的。”有学生追问:“那为何0.3有时会写成0.30呢?这两个小数到底有什么区别?”有经验的学生指出:“0.30有时可以表示四舍五入之后的估测结果。”我接着提出问题:“从0.300、0.30、0.3这三个小数中,你发现了什么?”一部分学生能很快从小数点的变化进行有效解答,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思路。为此,我引导学生:“哪位愿意做‘小先生’来教教大家?”学生非常踊跃参与,于是我将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能够完全理解小数性质的“小先生”,另一部分则是需要进行引导的学生。我先让两位“小先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然后进行小组教授,直到每一个组员都能完全掌握。这样,我把课堂让给了学生,让学生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懂的学生虚心请教,已经懂得的学生乐于助人。在课堂结尾时,我让“小先生”组织课堂演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看是否全部掌握。最后,我让学生对“小先生”展开评价,从对知识的理解、语言的表达、与同伴的沟通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值得学习的地方与改进之处。
陶行知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一个有准备的‘小先生’对于所教的功课会有双层的了解,对于学得的益处是有双倍的深刻。”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互教是非常有益的,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问题分析的能力。正如台湾学者林伟文先生在2011年长三角小班化论坛上指出的那样:“及时应用所学知识教别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高。”通过“小先生”的活动,使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与方式相互交流沟通,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知识本质及作用的认识,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三、合作学习,做课堂“小朋友”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欣赏自己的同学,和同学成为“小朋友”,有难题一起解决,有问题一起探讨。通过共同合作,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知识。
例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习题:“比较0.100、0.10、0.1的大小。”我让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展开合作学习。甲组学生根据长度单位的换算进行比较,认为0.100米可以换算为10厘米,0.10米可以换算为10厘米,0.1米也可以换算为10厘米。那么,如何验证这一猜想呢?乙组学生根据甲组同学的思路,进行实地测量验证,发现这段长度在直尺上表示出来为0.100米=10厘米、0.10米=10厘米、0.1米=10厘米。通过互帮互助,甲乙两个小组成为课堂“小朋友”,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对长度单位换算有更深刻的理解,又能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深入理解小数的本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述教学中,通过“小朋友”互帮互助的活动,给学生营造了轻松自由、共同研究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愿意助人,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的热情,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所能做的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陶行知的“三小”策略,正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他们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的发展。这样教学,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个用数学思考世界的头脑。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