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都是“教学生的”

2015-08-07牛献礼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学科教育学生成长

牛献礼

[摘 要]教师要超越学科本位,不仅要做学科教学,更要做学科教育。实施学科教育的几条路径:尊重每一位儿童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密切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重视教学内容之间的“广泛的联系”,将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容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或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适当连接;强化学科核心思想和学科本质特征的教学;倡导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文化”。

[关键词]学科教育 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13

无论是教哪个学科的教师,首先都是“教学生”的,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要超越学科本位,不仅要做学科教学,更要做学科教育。那么,学科教育的重心在哪里呢?在于以学科为手段,通过学科专业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大的方向看,以下几点应该在学科教育中受到足够的关注。

一、尊重每一位儿童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需求与旨趣是多样的,学生的潜能是林林总总的,学生的认知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尊重差异,尊重每一位儿童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不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不代替的前提是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而要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需聆听学生的声音。

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我出示练习题:“有两包糖,一包10块,另一包11块。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人吃几块?”

很快就有学生汇报:(10+11)÷3=7。在肯定这个回答之后,我准备出示下一道题目了。突然,一个学生的手举了起来:“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举手的学生是班里的“后进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上一直有些吃力,上课也很少发言。他能想出什么方法来呢?结果,他啰里啰嗦讲了很长一段话,列出了好几步的算式,我和其他学生都没听明白,只听到他最后的得数也是7。我鼓励他再把算式重新讲一遍,并把算式板书在了黑板上:10÷3=3……1;11+1=12;12÷3=4;3+4=7。看着算式也就明白了他的想法:先把第一包糖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3块,还剩下1块;再把剩下的这块糖和第二包合起来,一共12块;然后,第二次平均分,每人分4块;最后,把两次平均分的结果加起来,就是7块。

教师是看懂了,可是有许多学生并没有看明白,于是班里就有了各种“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对此,我没有简单地做出评判抑或“一带而过”,而是鼓励这个学生:“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他的回答煞是有趣:“我们家分东西,从来都是这么分的,一包没吃完,不能打开第二包。”

听完这些话,大家也都明白了这个学生的想法。于是我对他大加表扬:一是他善于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学习上来;二是他对于“余数”的认识是正确的,甚至“高人一筹”:第一次平均分后剩下的“1块糖”没有扔掉,而是与第二包合起来继续分;三是他看到有同学说了比较简洁的算法之后,还敢于表达自己“不太简洁”的真实想法,真是勇气可嘉!

美国年度最佳教师罗杰斯说:“学生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晚开的花与早开的花同样美丽。”诚哉斯言!学生不一样,人人都很棒!

二、密切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漠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的丰富性、灵活性和生成性,是当前学科教学中至为要害的一个问题。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绝不是一张白纸,他(她)往往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进入学习的。教师要学会站在儿童的角度,从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认识余数”时,一位教师创设了“把14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的生活情境。教师想的是“每人分4块,还剩下2块糖,无法再平均分给每个人了,就会剩下来,余数由此产生。”但是,出乎教师预料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却认为所有的糖都能分下去,根本就剩不下来。学生是怎么分的呢?“剩下的2块糖,可以一人咬一口,就分掉了。”教师就引导:“一人咬一口,多不卫生呀?不能这样分。”学生又想其他办法:“可以用小刀切开,也能分下去。”……糖都分下去了,哪来的“余数”呀?下面的课又该怎么进行呢?最后,无奈的教师只好“霸王硬上弓”:“这两块糖不能再分了,就得剩下来。”……

之所以出现上述“尴尬”的场面,源于教师对儿童的经验缺乏了解和研究,没有站在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于是我们进行了研讨并改进了教学设计,创设了“用14根同样长的小棒,独立地搭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能搭几个?”的情境,学生发现“搭了3个正方形之后,还剩下2根小棒。”而这剩下的两根小棒就是“余数”。在调整后的教学中师生互动变得更加和谐,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一旦教学中出现“尴尬”场面时,千万不要一味地责怪学生,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教学设计本身有问题?”如果能够经常这样想,他(她)一定会成为一个好教师!

三、将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容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或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适当连接

忽视教学内容之间的“广泛的联系”,也是当前学科教学中至为要害的一个问题。学生成长的方向与节律被“学科逻辑”深深地框定而无自主性。为此,打破体系化的学科知识壁垒已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加强学科融合,就应当用“联系”的观点指导具体的教学。“在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应该把知识看作一个包,而且要知道当前的知识在知识包中的作用。你还要知道你所教的这个知识受到哪些概念或过程的支持。”(马立平语)

比如,教学“加法交换律”,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问题的视角,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以下研究方向:从众多例子中发现规律,找反例验证规律,用自己个性化的方法表述规律,思考能否推广到其他运算中去,等等。一旦这些共识形成,剩余的工作就十分简单了,只需要“让学生借助经验展开数学的想象”,就能够迁移到后续更多运算律的学习当中去了。

四、强化学科核心思想和学科本质特征的教学

加强“学科融合”并不意味着淡化学科本质。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学科特性,都有它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而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特别是学会深层次思考与理性的思考。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在练习阶段,我出示题目:

234×11= 325×11=

547×11= 384×11=

待学生列竖式计算后,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三位数乘11的规律”;再引导学生探究“规律”背后的道理:先用三位数乘10,再加上这个数;然后又出示了几道“三位数乘11”的题目,学生很快就运用刚发现的规律算出了得数,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列竖式计算了。

我乘胜追击,又出示几道题:

234×22= 123×33= 126×44=

学生看了看这几道题,开始并没有发现规律,不少人又低头列起竖式来。我启发他们:“难道只有列竖式这一条路吗?这几道题跟前面‘乘11的题目有联系吗?”学生恍然大悟,欣喜地叫了起来:“哦!可以把22看成11×2,33看成11×3,44看成11×4,就可以用‘三位数乘11的规律了!”……

上述教学中,把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由单纯的计算转向更为深入的思考。由此,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深刻和灵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会更加合理与简洁,略显“平淡且枯燥”的计算教学就会更多一些乐趣。

五、倡导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文化”

教育无他,爱与榜样!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作为成长中的人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需要宽容和爱护,更需要鼓励和期待。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留一份纯真,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过程中什么最重要?培养公民最重要!我们都是“教学生的”,要坚持“学科育人”,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我们应当追求这样的课堂景象: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课堂;不是对答如流的课堂,而是有迟疑、有困惑、有想法的课堂。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彼此之间表现出尊重与友善。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学科教育学生成长
提升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思品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成长实际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师的“勤”与“懒”
美术学科教育教学方法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