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初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5-08-05严翔
严翔
【摘 要】数学这门学科,看起来很枯燥无味,但是要有机地把它演变一下,数学课变为演讲课,或同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自主地去思考,去探究,去学习,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求知,不要把数学课看成是一种缜密威严的让学生对它望而生畏,怯而止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能力;培养策略
自主性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那么,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强扭的瓜不甜”、“牛不喝水按不到河里”,如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也仅仅是做做样子给老师和家长看而已,其效果必定是很差的。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就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有用不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路上有用。如当学生在长年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尤其数学模型可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一种语言、思想和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迅速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强化学生的动力机制,提高后继学习的动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表面看,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但如果把它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
二、提出问题,预设情境,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要有兴趣与好奇心。问题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并富有情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
三、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
新课标改革实验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根本性变化,要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陈旧模式,重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多关注一些学生的能力提高,诱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探究。在课堂中我们要营造宽松、和谐、活跃、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学习中快乐的教学气氛,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热爱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如爱子般迫切。数学课重在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教师更应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受到激励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在教学中老师不但要有掌握全面的知识结构,还要深钻教材,深挖教材的内涵,在教学中体现联想、猜想、观察等逻辑的严密数学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总结和反思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如何生成结论,长期坚持就会使经验不断积累,方法不断更新,思维不断活跃。老师的引导重在“看”,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在观察中找到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结合要求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教会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找到已知与求知的关系,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老师的诱导重在“思”。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都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的同时进行记忆,这样在解题的过程运用起来才会方便,教师要教给学生的记忆方法,比如:理解记忆法、分类记忆法、类比记忆法等。因此,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老师才能变教为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延拓创新,创设情境,增长自主学习的精神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数学奥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上课时的精心策划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发现一些与数学有联系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编辑一些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规律。
六、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自由是创新的灵魂,“活动、体验、建构”是一次次再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将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老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让学生感到心理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活动、自由表达、体验过程、主动建构。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主动投入学习。老师还要树立“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育理念,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培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来设计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当然,教师上课前的精心策划与安排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接受能力、基础好坏等学生实际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基础各异,这样搭配便于学生自主讨论,自主探究,相互促进,形成团结协作、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或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问题的探究中找出数学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教学活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只在创设教学活动情境上花功夫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课堂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去主动探究,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