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需求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民族器乐课程的优化与整合

2015-08-05杨艳

艺术评鉴 2015年14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课程优化音乐专业

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学生培养计划应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今,民族器乐已经展现出了极大的市场潜力,与之矛盾的是高等院校民族器乐教学模式的落后。本文以社会对音乐学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提出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民族课程优化与整合的建议。

关键词:音乐专业 民族器乐 课程优化 课程整合

一、高校音乐专业民族器乐课程现状

(一)高校民族器乐课程不被重视

纵观中国开设音乐学专业的院校,普遍将课程分为主干专业课和器乐课两类。也就是说,器乐课是作为一种随便的选修课存在的。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选择器乐课的时候,会选择相对简单的课程,而忽视了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诉求。也就是说,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多地把时间花费在课堂上,学生只能用极少的时间学习器乐课程,即使选择了一门器乐课,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和动力去钻研。这种情况,对于培养学生民乐方面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极为不利。

(二)把学生关在课堂,忽视实践训练

音乐学专业本身就是一门要求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器乐教学尤为如此。然而在我国,高校这一专业的课程模式依然采用单调的课堂教学,很少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实践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演出经验,在乐曲编排、实践合作、舞台表演等多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忽视了实践教学,将会造成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进行具体的表演、创作工作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民族器乐本身就源自于民间,学生只有走出课堂,多到民乐的发源地去采风,才能从神上对民族器乐有更好的了解。

(三)培养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可以说,目前国内所有高校的音乐学的课程设置都是基本相同的,像其他专业一样,把所有学生聚集到一间教室,进行单一化的课堂教学。但音乐学是一门可塑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的人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就很难激发出每名学生真正的才华。

二、民族器乐课程的优化与整合

(一)全面优化课程结构

1.增加民族器乐的教学时间。民族器乐能力的培养关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理应得到高等院校重视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优化民族器乐的教学模式,具备足够多的教学课时是最基本的。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高山流水的故事,民族器乐经过2500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当代,当民族器乐走向世界舞台后,也迅速风靡全球。可以说,中国民族器乐无论从历史地位、艺术价值还是从当代大众审美的角度上说,都有资格同现代音乐课程一样,在音乐教学主干课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高校应当将民族器乐当做一门更重要的学科,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增加教学时间。

2.优化民族器乐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在理论课程中增加民族器乐的乐理教育。中国的民族器乐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曲折且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器乐的一代代传承者们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使得民族器乐理论日益丰富起来,形成了属于我国音乐历史宝贵的结晶,对于我国民族器乐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乐理课程中要包含我国民族器乐历史、民族器乐基本理论等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器乐的内涵。其次是减少理论课程,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只有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美妙的音符,音乐学教育才有意义,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将一部分理论课程改为器乐编配、舞台表演、多人合奏等主题的实践课程,通过更多这样的课程,培养学生学习民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第三方面就是开设民族器乐应用相关课程。鉴于民族器乐在其他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的情况,高校有必要有选择地开设民族器乐应用相关的选修课。比如结合民族器乐选修影视音乐制作、游戏背景音乐制作等,培养学生把音乐知识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能力。

(二)选取适应民族器乐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

1.采用中西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越来越激烈。二者不但存在相互竞争,也在相互借鉴。尤其是当今中国民族器乐已经走向世界,这对于中国音乐人才对中西器乐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单独的民族器乐课程教学之外,要进行中西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现在很多高校的课程中已经有类似于《中西器乐》之类的结合中西器乐元素的课程,这是中西结合的第一步。但目前这类课程还是局限于二者的对比,在学习器乐的时候还是各自独立教学。要做到更好地融合中西民族器乐文化,发挥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价值,就需要培养将二者融合的能力。不论是“中为洋用”还是“洋为中用”,对于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来讲都是一种能力的磨练。具体教学中,可以将“新民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引入课堂,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作品在融合西方音乐元素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需要,穿插一些小的练习,以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西器乐以至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内涵。民族器乐作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也证明,中国民族器乐未来在国际市场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传统器乐进军国际市场,是传播,更是交流。培养中西兼修的音乐人才,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求。

2.开阔视野,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再高明,终究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音乐学专业学生很难得到理想的能力提升,民族器乐课程教学尤其如此。因为我国的民族器乐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文化,而这些地方文化正是当地民族器乐诞生的根源,想要学好民族器乐,就必须更好地了解这些文化,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所以,要带领学生走出传统课堂,身临其境地感受各地民族器乐所在地的音乐文化。一方面,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经常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去其发源地直接体验民族风情,感受当地民乐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定期邀请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把其多年实际的表演经验和对民族器乐的理解同学生进行交流。而这种方式既可以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学生直接、鲜明地体验到民族器乐中蕴含的民族特色。要让学生明白,音乐是以情感表达为主,而寻找民族器乐情感元素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它的文化源头。

(三)培养具备音乐个性的人才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同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有本质的区别,作为专业的音乐人,仅仅会模仿演奏别人的乐曲是不够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方式。所以要依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有不同个性的人才。

首先,音乐教学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不能压制学生心中每个匪夷所思的艺术火花,反而要对一些奇思妙想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其次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艺术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得到发展的。“新民乐”的崛起就是民族器乐在当代的一次经典的创新。尽管有人认为这种形式破坏了传统民乐的纯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改变的确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了民乐。民族器乐之所以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一大原因就在于其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在教学中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民族器乐教学课程中,给学生多做一些独立创作之类的训练,如旧曲新编、新元素融合等。为了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练习的积极性,可以开办一些小型的原创竞赛等。最后是因材施教。通过平时的表现、教学测评以及学生本人的兴趣、特点等情况,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学生对民族器乐课程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进行单独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民族器乐方向,以培养出个性鲜明,有创造力的民族器乐人才。

三、结语

中国民族器乐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音乐专业学生在民族器乐领域有好的发展,高等院校就一定要结合社会对音乐专业学生民族器乐方向素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这种课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需要边探索,边改革,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民族器乐课程体系,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的音乐人才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根占.浅谈中国民族器乐传承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4,(05).

[2]廖丹.高职院校民族器乐课程现状及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3]凌伟.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传承问题——基于高校(重庆)音乐专业课程的构建与思考[J].艺术教育,2014,(05).

[4]初征.浅论高校民族器乐课程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3,(29).

[5]杨艳.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对器乐教学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3).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课程优化音乐专业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元认知策略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弹唱训练中的具体运用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如何推动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指导
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应用
英国高校留学生预科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