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5-08-05孙嘉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改进措施问题农村

【摘 要】自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印发以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已经进行了14年,在看到新课改喜人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新课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是一个有着众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因而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并重视农村地区及农村人口的异质性特点。所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进程中,最不容忽视问题的就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所存在的实然与应然的冲突。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改进措施

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农村学校而言,容易形成一个误区:把素质教育简单化,将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要开设选修课,开展课外活动,发展特长。[1]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对教师、学生以及校风、学风等都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对教师、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更新也具有科學导向的作用,因而学校自身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科学的态度与正确、合理的教育观念对农村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取得长足进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其教育观念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对新课程的认同感不够。课程学者认为,尽管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态度也许不能精确地预测改革的实施,但认同感对决定改革成败而言仍然非常关键。[2]也就是说,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参与者与导向者的教师,如果缺乏对新课程积极的认同感,将很有可能会中断课程的实施,使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空头文件,达不到课程改革所预期的目的。

(3)对农村家长而言,其教育观念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对新课程的不理解。农村地区许多学生家长依然还停留在“分数至上”、“题海战术”的旧观念里,对于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减负、素质教育等新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当家长们看到孩子放学回家没有作业或者有很少的作业的时候,就会对新课程有所担心,就容易在新旧观念对立和冲突时对新课程有所抵触。家长对新课程的抵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态度以及学校对新课程的实施。

(二)资源配置不均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经费资源短缺。很多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并因此打造“省重点”“市重点”“示范”榜样学校等,这一做法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更多的办学经费。[3]而这些所谓的“省重点”、“市重点”、“示范”学校等很少分布在农村地区,因而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很难在城乡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2006 年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加大了对农村小学的经费投入,但新机制的实施对缩小城乡间普通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差距作用并不明显。[4]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没有完全改善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基础教育经费分配不均的问题。因而对农村学校而言,由于长期缺乏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所导致的基本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得不到有效更新,使得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进缺乏物质方面的保障,因而很难达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2)课程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对课程改革的投入更少,很多地方没有任何投入,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效果及其推广。[5]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而言,有调查表明,有58.2%的教师认为,“学校获得教学资源有限,影响到学生的培养”;教师普遍反映,“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少,学生掌握课外知识少,图书、网络方面接触有限,这样造成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大的困难”;当问及教师“现有的图书资料能否满足您的教学需求”时,回答完全能满足的只占7.2%,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占32.6%。可见,农村学校匮乏的课程资源无法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制约了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进。

(3)师资队伍薄弱。尽管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很多方面都着力于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但从总体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农村教师队伍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少,高水平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培训机会少,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致使新课程的部分理念和内容难以落实,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等难以实施。[8]薄弱的师资队伍并不能满足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致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措施

(一)多方并举,确立全新教育观念

(1)教育观念的更新,首先要从学校入手。学校作为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场所,需要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从学校方面把握好新课程的“魂”,而非新课程的“形”,才能引领教师、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实施新课程改革。学校从教育理念上要打破“为农”和“离农”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冲出应试教育的禁锢,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宽松的制度支撑。

(2)要提升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感。教师只有在对新课程改革充分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够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加以实施,同时对家长观念的转变也具有积极地导向与引领作用。只有从观念上真正认可新课程的理念,认知上理解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才能从实践上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政策倾斜,充分合理配置资源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在学校教育上的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而要促进农村学校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重视,适当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与设备更新力度,为农村学校提供适合进行课程改革的物质环境与制度支撑。

(1)增加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加快农村学校图书资源建设。及时有效的杂志和期刊读物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也为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提供了理念支撑。同时,丰富的图书资源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与拓展都具有积极地引领效果。

(2)增加计算机设备投入,加强农村学校互联网建设。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及时有效地获取知识、共享优秀教育资源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撑。因而需要政府增加部分教育经费用于农村学校计算机设备的购置及互联网的建设。

(3)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面对农村师资队伍薄弱的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使其能够心无旁骛地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同时,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价的改进等都离不开师资培训,因而,及时充分有效地教师培训也是推进农村课程改革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徐陶.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个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05(18):19.

[2]王文岚,尹弘飚.简析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认同感[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28.

[3]郭宁.论我国教育部公平现状[D].烟台:烟台大学,2013.

[4]冯学军.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5]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2(7):52.

作者简介:

孙嘉(1990~ ),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改进措施问题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医院会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探讨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