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闯汉字书写关,练好语文“童子功”
2015-08-05华惠娜
华惠娜
【摘 要】写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重大。然而在现实中,低年级学生的写字教学成绩却并不显著,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如何打破困局,给写字教学减负增效?本文从“咬定‘趣字不放松,立根原在‘主动中”、“见贤思齐‘拿来,多元评价勤‘三省”、“教学‘有法授以渔,教‘无定法须变通”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低年级;写字教学;减负增效;情境教学;多元评价
汉字形体优美,结构匀称,内涵丰富,既倾注了造字者的良苦用心,又渗透着写字人的修养品行,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情结所归。鼓励娃娃练写汉字,从低年级开始紧抓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教学目标,更是責无旁贷的文化沿袭之使命。那么,如何才能减负增效,指导低年级学生写好字,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呢?在笔者看来,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一、咬定“趣”字不放松,立足点在“主动”之中
1.多媒体让试听齐飞,孩子的思维在想象中绽放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思维的主要成分,因而相对直观形象的实物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所以在面对抽象的汉字时,笔者会尽力让抽象的文字化成形象直观的语言,让文字“开口”说话,而借用多媒体的帮助是其中最好的方法之一。
2.多种故事让目光聚焦,孩子的兴趣在找榜样中激发
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王羲之练字染黑一池清水》、《岳飞沙土练字》等名人的故事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让学生明白一手好字的获得在于坚持不懈的精神,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品德教育。笔者再适时拿出这些书法家遗留下来的名作,给学生欣赏,潜移默化熏陶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感受美、树立奋斗目标、督促自我实践。
3.课堂比赛让写字增色,孩子的自信在赛中收获
俗话说: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我在班级里经常会举行各种写字比赛。上课结束后,我把几个写的特别好或特别差的作业,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孩子们自己来评价和比较。自信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快乐。正是有了自信,孩子们才能主动的学写汉字,从而写好汉字。
二、多种形式齐“拿来”,多元评价勤“三省”
1.多种拿来,自我找寻榜样
当勾起了孩子的写字兴趣,得给孩子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会借鉴、“拿来”和创造,形成适合自我的风格。于是,在图书角、墙壁上笔者会放一些书法家的经典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和学习典范。
2.以身作则,细节决定成败
艾斯奎斯说: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首先需要做什么样的人。我希望孩子能够书写端正,因此,我必须是他们见到过的书写最端正的人。平常笔者也会非常注意自己的板书,注意到低段写字教学务必要有板有眼,以免给学生错误的示范和不当的表率。
3.多元评价,找亮点树信心
低年级学生初跨入汉字领地,难免写得不尽如人意,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对他们宽容一点,努力从他们写好的字中寻找“亮点”,可以从一堆字中寻找写得好的字,也可以从一个字里寻找好的笔画,还可以从写字态度上或完成任务上予以表扬,给学生成功的体验。俗话说: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尤其是低段学生,教师适当的夸奖学生会让其赢得自信心。
三、教学“有”法授以渔,教“无”定法须变通
1.“四部曲”,循序渐进“学”会写字
练字四部曲即“一看二说三写四评价”。所谓的“一看”,就是学生要学会观察所写汉字,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组字特点、笔画规则、提运顿收笔技巧等。“二说”则是强调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构字规律和笔画顺序、学生之间互相说。“三写”就是鼓励学生把观察所得,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四评价”就是以谦虚的态度来聆听他人的教诲指点,及时改进。这样循序渐进的练字方式若能真正实现,相信学生的练字成绩将会有巨大飞跃。
2.“学”会写字,不如学“会”写字
“学”会写字其实很容易,每个字的组成不外乎偏旁和笔画,你只要搞清楚字的笔顺、字的结构,就能很容易的写出一个字。而学“会”写字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但归根到底,书写规范还主要是依靠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我们教师应该首先培养学生做到正确姿势,其次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完成作业,最后,一定要随之随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孩子学“会”写字。
3.家校合作,真正“学会写字”
学生的汉字书写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语文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双管齐下,合力共赢。语文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帮助、鼓励、督促学生练好字、写好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是“拐杖”,家长是明灯,缺一不可,学生才有前行的勇气和坚持的信心,以及正确的指导。
总而言之,写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基石之于大厦,枕木之于铁轨。低段学习的起步,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务必要在低段写字教学中勤下功夫,探索出更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写字教学方法,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艳.运用多媒体有效提高低年级写字教学效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