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一年级新生习惯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2015-08-05林琪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7期

林琪

【摘 要】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个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与落实才能形成。改变孩子人生的习惯养成,也是从新生踏入校园开始抓起,一年级时期的习惯培养也是教育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新生;生活习惯现状;习惯培养策略

一、现状描述

1.勤俭节约习惯现状描述

从对学生的观察来看,学校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是很好。从家长的反馈信息分析得出,孩子不喜欢吃的东西很多,平时吃饭也比较浪费。从调查来看,爱惜学习用品一项,仅有45%的学生做得比较好;不乱花钱一项中,僅有32%的学生做得不错;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一项,只有个别学生会注意到下课时或全班同学离开教室时要关灯。

2.锻炼身体习惯现状描述

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就是每天上午的大课间和体育课时间。老师带领孩子每天运动一小时,但是,在学校以外的时间,大多数孩子体育锻炼的机会就比较少。调查显示,积极参加大课间的学生占60%左右;认真上体育课的学生也只有60%。

3.动手习惯现状描述

多数同学基本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但是丢失铅笔橡皮等学习文具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调查中发现,能每天独立整理书包的学生只有34%;坚持每天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学生有48%。

二、现状分析

造成这样的现状必然是有很多原因:

(1)从孩子原因来看,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年龄为6周岁,6岁左右的儿童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性方面开始发展,但是需要在学校的教育下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有些身体协调性发展不好的孩子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就稍落后其他同学。

(2)从家庭原因来看,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往往过多的保护和包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剥夺性教育的体现。自理的核心是“自”,人的自主性可以说是人的素质教育中最高尚的。没有自主性,人就不会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3)学校原因。学校是以教育为本质目的的,学校生活不是基于生存的生活,而是基于人的成长发展,这样的学校生活兼容了生活逻辑和科学逻辑。学校生活是学生的必然成长途径,对学生的身心有着重大影响。

三、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多采用影像资源

根据一年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的特点,采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鲜活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实实在在直观地感受正确的做法。“知愈明,则行愈骂”,学生只有明白的为什么做,怎么做,他才会产生做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2.多给予锻炼的机会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为简单和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实现由理性到实践的跨越,达到实践行动的目标。如要培养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解师长、体验师长、学会体贴是必不可少的。在班上开展了 “我是老师的小助手” “一日小干部” “今天我当家”等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换位思考后,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使他们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最后达到行为品质上所追求的目标。这样将尊敬师长的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之中,既加强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

3.多树立学生榜样

儿童的特点是天真活拨,善于模仿,可塑性和依赖性强,因其独立性和自觉性比较差,通过榜样示范的途径对其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班级的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评比活动中,增设“勤检节约小标兵” “热爱劳动小模范” “自主自立小明星”的评选,学生努力争取荣誉的积极性非常高,老师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评比,产生学生身边的小模范、小榜样,并为其颁发荣誉证书,帮助行为习惯较为薄弱的孩子迅速的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养成教育使班级成为强大的正面磁场,牢牢的吸引住每一个学生。

4.多进行常规训练

一年级是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是否更快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学生在做人、做事、求知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一年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奠基工程,应该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张晓春,盖笑松.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行动研究——同伴融合活动和家校协同指导手册的应用[J].中国德育.2010(10).

[2]赵.加强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0(09).

[3]顾春柳.一年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点滴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6(33).

[4]刘焱.入学准备在美国:不仅仅是入学准备[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