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了歌》译者选词差异分析

2015-08-04王云坤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差异分析

王云坤

摘要: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好了歌》英译本为例,对译者选词过程的差异进行调查,发现译者在选词上存在以下七个方面显著差异:文化因素,同义词选取,修辞格,译者变通策略,译文风格,对原作的理解以及审美的处理。

关键词:好了歌;选词差异;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7-0140-02

1引言

翻译过程可分为“翻译大过程”和“翻译小过程”。“翻译大过程”的两大步骤为“翻译理解”和“翻译表达”。“翻译小过程”指翻译处理一个句子、一篇短文、甚至一个表达的过程[1]。理解是在原文中选义的过程,表达是在译文中选词的过程,即在译文中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法[2]。此外,译者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中国的典籍英译,除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之外,还面临着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语内转换,选义和选词的过程就更为重要。

《好了歌》是《红楼梦》之“纲”。虽然简短,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全篇十分重要,所以无论全译还是节译,《好了歌》都从未被删去。本文主要是对译本的选词进行对比分析,深入观察译者选词的过程,并试图解释影响译者选词的要素,以促进翻译实践。

2选词差异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习惯使用某些词汇,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将这些词进行分类,发现两译者的用词差异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2.1文化因素处理差异

《红楼梦》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容文化现象的林林总总,是一部社会的百科全书,如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传统、社会结构等。而中外两位译者为了不同的翻译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处理这些文化词汇。

例1:世上都晓神仙好

杨译: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霍译: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两位译者对于“神仙”的表达各不相同,分别是“immortal”和“salvation”。这两个单词出现在每小节的首句,且连续重复四次,是两句话的核心。杨译可回译为“所有的人都渴望做神仙”,这里的“神仙”(immortals)主要是指“长生不老”,是一个道教概念。“长生不老”是从古到今王侯将相渴望的事情,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好”。杨译《好了歌》以道教的超然态度讽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现实。而霍译可回译为“人人都晓得灵魂要拯救”,明显带有基督教的价值取向。“salvation”是一个神学的专有词汇,意为“deliverance from sin and its consequences, believed by Christens to be brought about by faith in Christ.”[3]因此,霍克斯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程度,进行了明显的西化处理,将其处理为现实的享乐与灵魂的拯救之间的矛盾。

2.2同义词处理差异

不同译者在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可能会使用同义词来表达一个相近或相同的概念,但是要把握分寸,归纳为五点:“节奏的缓急,态度的褒贬,感情的浓淡,语气的轻重和用词的雅俗。”[4]

例2:荒冢一堆草没了

杨译: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iars

霍译: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 every one

两位译者使用同义词briar和weed 来翻译“草”。但是二者含义还是有区别的。原文中“草没了”的“草”是“杂草(weed)”,给人以荒凉沧桑之感。而“briars”意为“a number of prickly scrambling shrubs, especially a wild rose”[3],荒凉沧桑之感的韵味略逊色,影响了《好了歌》的整体气氛。

2.3修辞处理差异

《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如加注、比喻、押韵、拟人、借代等方法,使小说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跃然纸上。“忘不了”也是《好了歌》的特色之一,讲述了人们对人世红尘的深深眷恋,所以在霍译中被翻译为“have done,have done”,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表达人们不愿离去,余愿未了的复杂心情。而在杨译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2.4译者变通策略处理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在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时常常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变通,产生不同的词形和表达。常见的变通策略有具体化、视点转换、增词、省略、虚化、概略化,等等。具体化是将原文中某些笼统、抽象的词语译成具体的词语,将某些象征性的说法转换成一般的说法[5]。

例3:只有儿孙忘不了

杨译:Yet with getting sons wont have done

霍译:But with their childre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杨译使用了“son”来译“儿孙”,是词义的具体化,这是因为中国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子嗣观念很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只有男性才是家族的后代,有资格记入族谱,而《红楼梦》中也明显地体现了出来。而霍译未联系中国实际,选取了“children”一词。

2.5译文风格处理差异

《好了歌》虽然采用了七言诗的形式,但并非严格的格律诗,而是跛足道人随口而歌的一首民谣,讽刺意味强。霍译中押韵比较自然,又比较严格,每小节的一、二、四行押韵,使用了“won, done, one”来押韵,韵尾采用的形式为:aaba, aaca, aada, aaea。读起来比较流畅,富有节奏感。基本符合原作“好、了、了”的韵脚和意义,并且和下文跛足道人的议论相统一。相比之下,杨译中采用的抑扬格,韵尾押韵就稍稍逊色。

2.6原文理解处理差异

《红楼梦》一书曾经遭禁,手稿残缺不全,只保留了前八十回。因此,人们翻译所根据的版本各不相同,而霍克斯更是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对比分析了很多版本,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所以不同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差异。并且《红楼梦》是用文言文书写,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双重任务,误解在所难免。

例4: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杨译:And grub for money all their lives, Till death seals up their eyes.

霍译:Each day they grumble theyve not made enough, When theyve enough, its goodnight everyone!

两位译者对于“眼闭了”有着不同的理解。杨认为这指的是死亡,而霍译则使用了“goodnight”一词做委婉语,因而杨译更为具体清晰。

2.7审美处理差异

语言不仅具有交际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 “三美”原则,包括“音美,意美,形美”。英语音韵之美种类繁多,有头韵、腹韵、尾韵、拟声等。

例5:惟有功名忘不了

杨译: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

霍译: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杨译巧妙地运用了“rank”一词,使用了头韵,即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它给语言增添了一种音韵美,使文字富有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功名” 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和译文中的“钱财和名号”比较贴切。而霍译使用“ambition”这个词,走得稍远,且缺乏音韵之美。

3结语

通过对杨宪益先生和霍克斯先生的《好了歌》两个英译本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发现译者的选词差异不仅体现在表达阶段,更是体现在不同的理解角度上。两位译者的选词差异体现在对于文化因素,同义词选取,修辞格,译者变通策略,译文风格,对原作的理解以及审美的处理上。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不同的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霍克斯在其译本的前言中指出他十分重视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度,因而不放过原著中的任何东西,甚至于一个小小的单字。而杨宪益先生有着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观念,希望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时时处处体现出竭力保留中国文化意象。

参考文献:

[1]桂乾元.翻译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8—63.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3—78.

[3]《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编辑出版委员会.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42—68.

[5]蒋坚松.古籍翻译中理解的若干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40—43.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差异分析
中美高等职业教育差异分析
试论中国声乐作品的文化定位
普通高中班主任胜任力差异分析
新旧会计制度下医院会计核算的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