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海珠生态城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构建研究*

2015-07-31陈霭雯朱志军CHENAiwenWEIYaZHUZhiju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海珠控制线廊道

陈霭雯 韦 娅 朱志军 CHEN Aiwen, WEI Ya, ZHU Zhijun

广州海珠生态城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构建研究*

陈霭雯 韦 娅 朱志军 CHEN Aiwen, WEI Ya, ZHU Zhijun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广州市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样本和示范,海珠生态城未来将建设成为“以万亩果园为核心、具有岭南水乡魅力的花城、水城、绿城特色生态城市样板区”。构建海珠生态城的生态安全格局极为重要,规划不应仅停留于理念、目标和方法研究层面,而应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实践,从战略构想逐步走向规划实施。本文对海珠生态城的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构建进行分析研究,对广州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海珠生态城;生态安全格局;基本生态控制线

0 引 言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2年,广州提出建设海珠生态城理念,规划建设具有岭南水乡魅力的花城、水城与绿城特色生态城市样板区,成为广州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重要规划举措。

本文以广州特大城市中心区的海珠生态城规划建设为例,借鉴景观生态学中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斑块—廊道—基质”生态构型,划定包含生态斑块及廊道在内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对控制线划定范围内的重要本底基质生态资源进行分区控制,合理引导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外的保护控制和功能引导要求。从总体规划层面上制定策略,保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要素,有效指导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向。

1 概念界定

1.1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的概念起源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结构研究,指的是由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共同构成的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共同构成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1]。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区域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2],涉及城市总体的景观格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承载力等多方面[3-4],而笔者认为,在城市规划与生态安全格局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内,探求如何利用规划手段引导和控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成要素,将成为一个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首要基础工作。因此,需在规划中落实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内容,从法定规划层面保护基本生态要素,形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保障。

1.2 基本生态控制线

基本生态控制线是指为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城市规划中保护城市生态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成为城市规划管理中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所需要的一项技术手段[5]。

2 海珠生态城的生态安全使命

广州已进入到“充实内涵、优化提升”的重要阶段,城市建设亟需从“粗放式拓展”逐渐转变为“集约节约”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广州在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图1),但城市空间拓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在延续“山、水、城、田、海”自然生态框架基础上,广州逐步构建起以郊野公园为核心、以公园为节点、以绿廊为纽带的多层次、开放型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网络体系,构筑“三纵、五横、多公园”的开放型、多层次城乡生态网络体系[6]。

从整个城市生态建设格局来看,位于广州中心城区南部的海珠生态城,是广州城市生态格局中公园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内的核心节点,连接着市域南北片区的生态源;是珠江后航道与东江生态廊道的中心,更是城市生态片区、板块、廊道的重要生态交集点,在城市战略提升时期将起到完善南北生态空间架构的重要作用。

图1 广州生态格局示意图Fig.1 ecological pattern of Guangzhou

图2 研究范围示意图Fig.2 research scope

海珠生态城的资源丰富,园、林、湖、涌、江等自然要素齐备。拥有占地约12km2(1.8万亩)的万亩果园,吸引了夜鹭等湿地鸟类在此栖息繁育,是广州的“绿肺”所在;拥有广州第二大人工湖——湖面面积为1220hm2的海珠湖以及74条河涌,总长116km,水面率达到20%;珠江前后航道包围其中,拥有绵延277km的江、河、湖岸线(江岸35km,河岸232km,湖岸10km),以上的自然资源为生态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2014年,万亩果园内的869hm2的果林湿地总体规划成功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复,此地将建设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其类型为珠三角河涌湿地、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定位对海珠生态城在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万亩果园为核心的海珠生态城是中心城区生态文化资源最丰富、岭南特色水乡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是市域生态格局中珠江前、后航道生态廊道内的重要公园网络节点,同时,也是中心城区纵横生态廊道贯通的地理中心和广州市城区重要的生态隔离带,被誉为广州“南肺”,与“北肺”白云山一起构成广州主城区的两大生态屏障。在规划层面上,如何积极引导空间发展与生态资源维育相协调,有效指导实践建设,成为规划界的关注新重点。为此,本文以海珠生态城为例,研究对象为海珠生态城整体52km2的范围(图2),重点研究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基础的规划思路与对策。

3 海珠生态城的现实:愈加严重的生态矛盾

3.1 城市增长不断危害生态安全格局

海珠区内东部至中部的绿地连成一片,规模大,环境较好,俗称广州市“南肺”。以果园、湿地为主,原生生态环境良好。虽然从现状总体来看,绿化用地集中连片,占比较大,但近年遭蚕食的情况愈加严重,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矛盾不断加剧。海珠区1986年建设用地范围约为11.2km2,至2008年建设用地范围已增长至39.7km2,年增长率约为17%,仅1991—2000年十年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就高达9.5km2。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使得生态安全格局受到了威胁,自1986年至今,万亩果园湿地范围内年均建设用地增长面积为48hm2(图3)。如果按照此速度发展,30年后万亩果园可能将不复存在。

3.2 现状用地功能混杂,居住环境质量偏低

海珠区内用地功能较为复杂,其中建设用地以村镇用地、工业及仓储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四种为主,村镇和工业用地占比大,分布零散,在用地功能上总体呈现出居住小区与“脏乱差”的城中村及环境污染的工业厂房相互交错的情况。同时,在生活服务上也存在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配套不足等问题,使得海珠区整体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图4)。

3.3 生态用地的生态功能薄弱

海珠区内绿地及水域等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虽然在用地结构中占较高的比例,达到37%,但除万亩果园外,其他城市生态绿地分布零散,与居民生活的联系度低。同时,受到城市发展规模扩张的影响,存在违法占地、侵占农田、污水量激增、河道淤塞、湿地面积锐减和河岸人工化等现象,影响到面状及带状生态绿地的连续性,破坏该地区的果树种植和生态多样性维持,使得高比例的生态建设用地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4 海珠生态城的保护基础构筑: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

4.1 划定必要性及原则

划定生态基本控制线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科学措施,能够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确保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形成,是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的基础[7]。为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控制城市发展用地总量,保护城市生态用地,应划定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为城市预留生态发展空间[8]。

万亩果园是我国位于城市中心建成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它对于调解城市微气候、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因区位的特殊性,面临被城市建设蚕食的巨大风险。

海珠生态城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将成为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因海珠生态城位于广州中心城区,同时兼顾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与人的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划定原则上应首先以城市绿地、农林用地、水域等生态用地为主要划定对象,确保规划区内生态用地达到合理生态承载力的连续性和规模,并结合城市水系及风向明确水体廊道和风廊引导,同时,也要遵循人的活动规律,以及生态城市中各个发展组团之间的功能关系[9]。

4.2 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

本次海珠生态城规划借鉴了景观生态学的生态空间镶嵌结构与“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空间结构,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其中,在划定基质本底湿地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的双重控制要求。

4.2.1 生态基质

海珠生态城的生态基质是区域内重要的湿地资源,对其进行划定控制,落实法定要求有以下步骤:首先,以划定万亩果园一期征而不转范围和广东省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为基础;其次,基于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将对高敏感的湿地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周边城市建设地区纳入湿地控制范围;最后,基于规划管理和实施的可操作性,依据自然山水界限和主要城市道路对湿地控制范围的边界进一步修正。最终划定的生态基质范围为15.11km2(图5)。在此范围内,需保护好果林湿地,恢复和完善水系,并通过林相改造实现湿地动植物多样化的目标。

图3 海珠生态城历年建设用地叠加图及历年航拍图Fig.3 overlay chart and aerial photo of construction land for Haizhu eco-city over the years

图4 2012年现状土地利用比例图Fig.4 proportion chart of land use in 2012

与一般生态基质完全为生态用地不同,海珠生态城的生态基质内还包含了部分生态用地周边对高敏感的湿地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用地,此类建设用地将受到严格的建设控制,如基质南侧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小洲村,以古村落的保护为主,通过抽疏整治、立面改造、完善配套等手段,在严格控制其建设的同时,延续了生态城的历史文脉,展现出传统岭南村落的特色风情。

4.2.2 生态斑块

在分析海珠生态城现状生态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对地区内连片均质的生态绿地及水域用地进行划分,总体上形成以人工湿地斑块和自然湿地斑块为主的两大生态斑块类型(图6)。

图5 生态基质范围线划定图Fig.5 the draw diagrams of ecological matrix range line

图6 生态斑块分布图Fig.6 the distribution graph of ecological patch

其中,土华村、仑头村和北山村生态斑块以自然湿地为主,面积约为150~300hm2,斑块内严禁任何与生态修复、湿地和岸线保护无关的建设行为。瑞宝公园、海珠湖及小洲村生态斑块以人工湿地为主,面积约为100~200hm2,允许设置少量与生态区协调有关的功能设施,严禁进行大规模的新开发活动。

4.2.3 生态廊道

基于海珠生态城内良好的水网和绿地资源,生态廊道主要有河道生态廊道、景观绿地廊道、风向通廊以及道路绿地廊道四种生态廊道类型。各河涌水系河道须保持现状自然状态,两岸生态缓冲带宽度须控制在20m以上;中轴南北向景观生态廊道控制在180m以上;引导东南向的风向廊道控制在100m以上;城市快速路两侧绿化廊道控制在40m以上,城市主干道两侧绿化廊道控制在20m以上(表1、图7)。

5 生态城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开发控制要求

因海珠生态城的区位和已有建设的先天因素,所划定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将被一定程度地开发,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影响生态功能、不降低景观质量的基本前提下,在严格控制的政策引导下,对控制线范围内的部分用地可进行生态性开发建设,但需要遵循相关的控制条件。

5.1 项目建设条件

在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进行一定的项目开发要遵循的条件主要集中在项目选择和项目建设方面。

项目的选择应以更为充分地发挥生态性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进行以服务为主的辅助性开发建设,谋求以生态效益为主、直接经济效益为辅的开发效益,同时,项目的立项必须经过严格的生态评价过程,包括其建设后的土地利用性质须与所在地的土地自然特性相容,即在损失土地自然生态功能的同时可满足相应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

在项目的建设中,必须满足基本生态控制线内涉及到基质、斑块和廊道等所指定的一系列生态指标和建设导则的要求,并可形成特有的绿色城市景观及村庄景观。

表1 道路、河道生态廊道细化控制一览表Tab.1 a detailed control list of road and river in ecological corridor

图7 生态廊道控制图Fig.7 the control chart of ecological corridor

5.2 宜选择的主要用地类型

遵循永久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控制线内的利用应以参观、游览和科研为主,因此,从用地类型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5.2.1 参与型——游乐用地、体育用地、公园

游乐用地以户外娱乐项目开发建设为主,但建设模式还需结合土地的自然特征,如地形、植被、水系等特征。体育用地以户外、野外体育项目开发为主,必须利用原生地形、植被等生态元素,允许配建少量服务性设施。公园主要为控制线内具有观光旅游功能的生态游览区等。

5.2.2 科教型——教育科研用地、文物古迹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指结合生态科研和教育基地设置的辅助性设施用地,文物古迹用地指配合当地的人文遗存的保护性用地。

5.2.3 配套性——市政基础设施用地

从区域统筹角度,必须在控制线内建设为区域配套的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如供水加压泵站、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

6 结 语

海珠生态城是广州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域,本文针对新型城市化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回顾与总结海珠生态城建设现状,对规划经验进行深入剖析,借鉴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镶嵌空间结构,划定海珠生态城基本生态控制线,进而提出生态基本控制线内的项目建设条件和主要用地类型选择的思路,构筑出海珠生态城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基础,该思路可以推广至国内城市中具有同等保育意义的生态资源区域的保护,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俞孔坚, 王思思, 李迪华, 等.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J]. 生态学报, 2009(03): 1190-1204.

[2]庄艳美, 马向明, 宋立新, 等. 面向生态安全的城市规划方法探索——以国家级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念规划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3: 14.

[3]俞孔坚, 王思思, 李迪华, 等.北京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安全格局[J]. 城市规划, 2010(02): 19-24.

[4]王恒伟. 基于生态健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21-22.

[5]盛鸣. 规划编制到政策设计: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12): 48-53.

[6]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从“拓展”到“优化与提升”[R]. 2010.

[7]马克明, 傅伯杰, 黎晓亚, 等.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J]. 生态学报, 2004(04): 761-768.

[8]周锐. 快速城镇化地区城镇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8): 82-87.

[9]杨鹏飞.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探讨——以武汉市蔡甸新农地区总体规划为例[J]. 华中建筑, 2008(11): 100-103.

图表来源:

图1: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从“拓展”到“优化与提升”》

图2-7:作者绘制

表1:作者绘制

(编辑:袁李姝)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 in Haizhu Eco-City, Guangzhou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and na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Represented as samples and demonstrations of Guangzhou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Haizhu new eco-city will be built into the model eco-city which will take the Acres of Orchards as its core, and is of the splendor and charm of the flower town, water town and green tow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ysecurity-pattern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planning ideas, goals and methods, but also attach greater importance to th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 from a strategic vision to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 and carries out a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gener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construction in Guangzhou city.

Haizhu Eco-city;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 Basic Ecological Control Line

10.13791/j.cnki.hsfwest.20150409

陈霭雯, 韦娅, 朱志军. 广州海珠生态城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构建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4): 43-47.

TU981.2

B

2095-6304(2015)04-0043-05

* 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资助项目(2012A010800011);

北京市科技专项资助项目(Z131100001113026)

陈霭雯: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注册规划师,48072447@qq.com

韦 娅: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朱志军: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2014-09-02

猜你喜欢

海珠控制线廊道
Spatial and spectral filtering of tapered lasers by using tapered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grating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海珠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一浅谈黄哗市三条控制线划定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丁力 广州亟需海珠创新湾去激活城央发展
新海珠,新引擎,新活力!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空间规划背景下大连市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作探索
《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