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讯
2015-07-31
◎简 讯
● 国际动态
慕尼黑将建立自行车“高速公路”网
德国慕尼黑市计划建立横穿城市和郊区的自行车道路网,让人们享受在高速公路上骑自行车的快感,并鼓励无车驾驶上下班。城市规划师Birgit Kastrop正着手该设计,他指出在进出慕尼黑的交通高峰期,公共交通已接近饱和,从逻辑上看,鼓励人们骑自行车是减轻交通负担的一个方法。这个雄心壮志的方案要求建立包含14条双向自行车道的路网,每条道路宽4m,没有十字路口和交通信号灯,完全与机动车交通隔离开。该自行车高速公路区域将延伸和覆盖1036km2的范围,把慕尼黑与周边小城市中心、大学和就业中心等连接起来。
骑自行车上下班的道路网概念现在正流行起来。根据城市实验室(City Lab)所述,荷兰走在此类项目的前沿,建造了28条长距离的自行车专用道;伦敦正在计划一个“直接、大容量、联合型的自行车道路网”;哥本哈根已经建造了自行车天桥;巴黎则耗资1.6亿美元用于自行车道路的发展,包括规划5条完全与机动车道隔离开的“自行车高速公路”,建在城市最大的道路上,如香榭丽舍大道等。
“自行车高速公路”项目的建造成本高昂,据《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报道,每千米约110万美元。Kastrup很乐观,但也知道政府有可能会反对这个方案——慕尼黑人口密集,无论给骑自行车的人专门建造了什么空间,其他人都有可能充作它用。现在,在许多地方,汽车占据了大量的城市空间,而相关研究显示,自行车交通的上升率与社会、经济、环境、健康效益等有关。Kastrop表示,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也许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也许他们得给其他交通方式一点空间。”(整理自:景观中国 原文载自:wired)
历时15年,盖里终将设计并完成艾森豪威尔纪念碑
美国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NCPC)于2015年7月9日的一个会议上通过了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所设计的艾森豪威尔纪念碑方案,这意味着所有的监督机构都已经最终认可了该设计方案。这个项目前后历时15年,期间多次易稿,目前的设计为盖里建筑事务所与艾奕康科技公司(AECOM)合作完成,去年10月初已获得了初步批准。
美国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NCPC)在报告中指出,“艾森豪威尔纪念碑的最终设计方案满足了2006年NCPC所定下的7条设计原则,将保护并加强这一地区的原有风貌,同时设计全新的植被区,从而与美国陆军少校Pierre Charles L’Enfant规划的华盛顿特区相呼应。”
该纪念碑是盖里在华盛顿的首个项目,计划建造在国家大草坪上。考虑到国会山的视野问题,盖里已经做了方案修改。他设计的纪念碑有25m高,在金属板上摆放了艾森豪威尔童年时代的照片,却没有体现他在战争年代的成就。而且,这种金属板和交互式的展示技术很容易损坏,不如石料更适合作为纪念碑的材料。
2012年时,艾森豪威尔的外孙女安妮·艾森豪威尔代表整个家族写信给美国国家规划委,敦促盖里对方案的概念、规模和范围进行修改。她表示,1960年代罗斯福纪念碑就曾经遭到批评而重新设计过,盖里曾经答应她会做修改,但后来就没有音信了。她强调,纪念碑的设计必须得到总统后人的支持。”直到2013年,盖里对纪念碑的设计才真正开始受到认可。(整理自:景观中国)
流浪者之家——英国设计挂在建筑外墙上的“小仓”
为了帮助无家可归的人,为他们提供栖身之所,使他们免受路人的甚或成为城市犯罪的受害者,英国建筑事务所Spatial Design Architects的设计师James Furzer设计了一套建筑方案,来给他们提供暂时的居所。这是一种建在建筑外墙上的“悬舱”,其底部离地面有一段距离,通过爬梯出入,就像是悬挂、附着在建筑外侧。设计师认为这个设计能改善伦敦本地无家可归者(每晚约750人)的处境,让他们有更为安全的地方睡觉,或者至少可躲避频繁的风雨。
悬舱并非永久性住所,其设计原则是造型简洁、能快速建造和拆卸,且容易建在各种类型的墙上。每个悬舱以两个主要的钢架作为结构支撑,这两个钢架被钉在所附着的建筑上,并将悬舱的墙、地板等部件连接组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最终的构造。悬舱上半部设置窗户,兼具景观、通风换气和临时逃生通道等功能。为配合附着建筑的风格并控制预算,悬舱的建筑材料也有多种选择。此外悬舱的设计和建造还必须考虑到行人的安全,因此需要将其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上以免影响行人走路,并且不能有物件、建材从舱中掉落砸到行人。
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方案,悬舱在实施时还面临着室内家具与设施配置、归属权、如何防止人为破坏、管理和维修费用由谁支付等实际问题。令设计师James Furzer高兴的是,日前方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汤森路透公司表示,如果他能找到资金建出可供参考的样板房,他们愿意出资帮助整个概念和设想成型,付诸实际建设。(整理自:优尔城)
芝加哥鹅岛复兴方案
芝加哥鹅岛有着悠久的制造业历史,但是缺乏许多其他芝加哥地区的收入流。为了扭转这个小而独特的地区的命运,房地产开发公司R2公司和城市规划组织PORT Urbanism联手设计了一个复兴鹅岛的方案,希望在2025年之前改善鹅岛的地区条件,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可持续的高科技社区,并与芝加哥的城市化连接起来。
鹅岛是芝加哥河上唯一的岛屿,被芝加哥河的北支从西面、1853年开挖的北支运河从东面与陆地隔开。鹅岛是近一百年来的制造业和航运中心,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造业公司开始向郊区迁移,这里工作岗位大幅减少。漫长的经济衰退之后,当地政府开始创建机制,激励开发商重建鹅岛,使其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但尽管如箭牌公司和Kendall大学等组织和机构已经扎根鹅岛,该地区仍然不具备芝加哥其他地区的经济来源。
作为对困扰鹅岛的经济问题的回应,重建方案着力于提升鹅岛的都市环境和为人们创造体验的机会,并鼓励公众参与城市建设。项目以鹅岛的制造业和技术优势作为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并促进其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作用。方案引进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措施,如太阳能电池板的应用、水径流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新型办公室、培育植物等,藉此巩固芝加哥的新兴科技产业,使鹅岛成为美国中西部重要的制造中心。
开发团队希望方案能成为鹅岛这个有着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未来发展的新的开端。对R2公司来说,与PORT Urbanism联手进行的设计为其他公司提供了一种愿景,鼓励他们来鹅岛投资,并为鹅岛的复兴提出统一的目标。(整理自:Archdaily)
安倍晋三宣布彻底修改东京奥运场馆建设计划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5年7月17日正式宣布修改2020年东京奥运会暨残奥会主会场“新国立竞技场”的建设计划。他向记者表示“此前的计划作废,将从头进行调整。”据日媒报道,日本阁僚们也纷纷表示应修改建设计划以获得国民的理解。日本总务大臣高市早苗在17日的记者会上强调:“国会议员是全国民众的代表,也是纳税人的代表。希望将成本控制在合理且纳税人能接受范围内。”日本地方创生担当大臣石破茂指出:“如果场馆建设得不到国民的理解,国民对政府和执政党的信任将出现动摇。不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作为使用税金的人,必须对国民作出真诚的解释。”防卫大臣中谷元表示:“必须举办得到国民祝福和理解的(奥运会)。”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表示:“由于建材费和人工费高涨,成本增加很多。进行各种形式的修改在方向上绝对没错。”
目前,日本朝野各党都对以两根巨型钢筋拱梁为特征的设计和因施工难度大而导致的巨额建设费提出了强烈批判。据日本政府相关人士透露,有提案建议以选出目前设计方案的2012年全球征集中位列第二的作品为基础研究费用和工期。此外,维持现有设计、通过延长工期削减人工费也是一个选项。有分析指出,如果因日本政府改变计划导致工期延长,有着确认奥运运营程序作用的2019年日本橄榄球世界杯大赛有可能无法在新竞技场举行。
自日方发表声明拒绝其设计后,于2012年在日本国家体育场设计竞赛中胜出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也就此作出了一系列回应,认为预算的水涨船高与其设计并无直接关系,并且认为日本体育委员会(JSC)对其方案及预算一直持着“一路绿灯”的认可态度。最近,曾担任体育场设计案评委会评委的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亦发表声明声援扎哈,指责日方正“失去勇气”,并警告日方将会使设计工作“重新归零”,甚至会使日本在世界建筑行业内丧失信誉。(整理自:abbs建筑论坛)
奥地利Dasparkhotel:下水管道改造的旅店
奥地利奥滕斯海姆的Dasparkhotel旅店由澳大利亚艺术家Andreas Strauss于2004年开设,距今已超过10年。该旅店每年5月到10月开放,这里没有乡村小屋,只有3个用旧下水管道改造的房间。下水管道经清理和装修成的客房里包括台灯、插座、床、按键安全锁等基础设施和宽大的行李存储空间,房顶上的开洞让人们躺在床上时可以看见天空——旅店希望用最小的空间为客人提供最大程度的舒适。
然而Dasparkhotel旅店的客房内并没有配备独立的卫浴设施,且直到开店10年后的2014年夏天才增设了住客共用的,内含厕所、水槽和淋浴的特殊设计的“卫生管道”。而在此之前,大多数时候,住客们需要自行寻找奥滕斯海姆Freizeitgelände休息区的公共设施来解决洗漱、淋浴以及解手等问题。毕竟,Strauss当初设计这些下水管道房间时并不打算让人长住,而是给大胆的旅行者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稍作停留、补充体力。
在Dasparkhotel旅店,房间没有明码实价。尽管这些下水管道住所被作为非商业运营的场所,Strauss仍鼓励住客们多少也能给点钱,至于给多少就看住客自己了。人们最多能在Dasparkhotel连续住三晚,并且必须提前在线预订。
除奥地利以外,Strauss还将Dasparkhotel的概念推广到了德国的Bernepark,这里是污水处理厂改建的公园和文化中心,位于埃森市附近的埃姆歇岛。(整理自:优尔城)
花园城市或者乌托邦?Paypal创始人投资打造海上浮城
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正在投资一个2020年之前建设海上漂浮之城的计划。推出这个项目的组织海洋家园协会(Seasteading Institute)称,这种半独立的漂浮之城可能会带来新的统治管理模式,还能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开发建立这个海上漂浮之城是海洋家园协会实现“8大道德要求(8 Great Moral Imperatives)”的第一步,所谓的道德八条即是:让饿肚子的人吃饱、让穷人变富、病有所医、净化空气、修复海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推动文明进步及战争休止。该组织认为,为了实现以上这些宏伟目标,海洋是必须利用的工具。他们列举了海洋的各种潜力,包括提供空间以容纳更多人口、提供食物来源和开发可持续能源等。他们还认为,漂浮之城不仅对“道德八条”目标的实现有帮助,还能创造更多创新型政府,而不是现在的垄断部门。该组织称,出生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都承担着过去战争遗留的一些问题,无法改变所属政府,不离开他们的家园就不能摆脱这种隶属关系。但漂浮之城是独立在外的,能让不赞同所属政府的管理模式的独立个人航行到新的群落,开始自己全新的生活,这会促使政府采取措施吸引人民留下来。海上漂浮之城就像漂在海面上的拼图,可以转移位置、重新组装,并能采取更受欢迎、更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居民前来居住。日前,荷兰设计公司Deltasync已对漂浮之城作了可行性报告和多方案比对设计。海洋家园协会认为“漂浮之城”的概念是有市场的,可以以合适的市场价出售给有意愿入住的人,并将之交给某个沿海国家作为自治区。
Deltasync公司最初设计的是模块化的平台,每个平台大小为50×50m,两侧有50m高的四边形或五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建造3层的楼房。平台可以相互拼接,公寓、排屋、写字楼和旅馆等建筑类型都被考虑在内。最初版设计概念能提供11个这样的平台,拼在一起能容纳225~300个全日在上面活动的居民,预计将耗费1.67亿美元。海洋家园协会还在调查潜在客户的数量,并且正和沿海国家协商,建立第一个拥有政治独立性的海上漂浮之城。(整理自:筑有网)
俄罗斯田野中的劳动博物馆
高高地矗立在俄罗斯西部的田野中,视野广阔,农村劳动力整体博物馆是卡卢加州地区的一座灯塔、一座地标。该建筑高8m,由当地稻草和泥土建造,位于一片土豆田的边缘,旁边有两条农村道路。建筑体量为两种基本几何体块的组合,让人联想到一个废弃的筒仓。建筑内部仅一个带有圆形玻璃天窗的圆形通高房间,各种劳动工具等展品挂在墙上。设计团队试图将劳动者塑造成几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并向该地区的农业历史致敬。鲜明的非传统形式使得这座塔一样的建筑在打破当地自然景观的同时成为了附近Zvizzhi村庄的显要地标,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了卡卢加州的一道风景。设计者俄罗斯谢尔盖·卓班联合设计事务所和Agniya Sterligova指出,该建筑的形式植根于俄罗斯建筑类型学,“建筑师着重通过结合这些简单、朴素的结构,重新创建出一种前圣彼得堡时期的建筑风格,这是俄罗斯传统建筑的特点。”这座建筑与土地及其所处环境融为了一体,很容易令人们认为它原来一直就在这里。通过传统与现代建筑技术的融合,项目团队创造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农业景观。(整理自:优尔城)
加拿大一公司申请可充气太空电梯专利
“太空电梯”这个疯狂的概念大约是在1970年由著名的火箭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的,从此以后,人类就开始了为让这个概念成为现实的努力。日前,加拿大透特科技公司成功申请到一项发明专利——“太空电梯”。根据设计方案,太空电梯可建造到高达约20km的平流层,这比直达约35405km的对地静止轨道高度容易得多。未来,宇航员和运载火箭将先搭乘太空电梯进入位于平流层的塔顶发射平台,然后再点火起飞进入太空,只需要一级就可进入轨道,还可以返回塔顶平台加油后再重新起飞。通常情况下,飞行器从地面上起飞需要耗费大量的燃料以获得巨大的动力,其中大部分燃料用于对抗惯性和大气摩擦力,因此,太空电梯可以使未来太空飞行的花费减少三分之一。
太空电梯将被命名为“透特 X 塔”,它是一种可以充气的太空塔,采用强化材质建造,塔顶上设有跑道。一套极端复杂的调速轮装置被用来抵补太空塔的弯曲度,以保证电梯的角度始终垂直。透特科技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表示,从大约12英里高的位置起飞会让太空飞行有像乘坐喷气式客机一样的感觉。尽管太空电梯并非直达太空,但设计方案显示,它将比现在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筑迪拜塔都要高20倍以上。
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太空电梯为什么不是被贪玩而不务正业的谷歌公司研发出来的?事实上,谷歌神秘实验室Google X曾经透露过其研发太空电梯的细节:用一种网将人们从地面带到近地轨道上,几乎零能耗。然而,谷歌的太空电梯计划最终还是搁置了,原因很简单:目前的材料技术跟不上要求——这种“网”所需材料的强度之高,现有金属材料无法满足。对此谷歌认为,碳纳米管或许合适,但现有的技术无法造出1m以上的碳纳米管。(整理自:中国建筑新闻网)
英国7大城市交通环岛改造项目
由于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学院和Pictorial Meadows、汽车租赁公司(Enterprise Rent-A-Car)合作推出的项目,英国7大城市驾车出行的人们可以期待更加愉快的旅程。这个13万欧元的创新项目是为庆祝汽车租赁公司在英国的20年业绩而启动的,计划将7大交通环岛转变成可持续的野生草地,为城市空间增加色彩,同时改善蜜蜂和其他授粉昆虫的生存条件。7大交通环岛由当地政府精心挑选,分别是伯明翰夏洛克街交通环岛、格拉斯哥Drumry路交通环岛、利兹米德尔顿交通环岛、利物浦东普莱斯考特交通环岛、谢菲尔德公园广场交通环岛、史云顿Elgin Drive and Kembrey Park交通环岛以及沃金罗宾汉交通环岛。主干道将被优先改善,以便使改造行动对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最大化。
在与汽车租赁公司和各当地政府进行了12个月的咨询与讨论之后,谢菲尔德大学教授奈杰尔·杜耐特设计了每一处待改造交通环岛的草地。城市草地专业公司Pictorial Meadows将负责具体的植物配置。
改造项目计划结合多种技术与方法来获得交通环岛景观的显著转变。茁壮的宿根植物、生命力顽强的灌木、多彩的球茎植物、五彩的一年生和宿根植物将被混合种植,尤其会选择适合每个区域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植物。一个创新举措是在林肯郡的一个区域培养0.8hm2(2英亩)各种各样的预生长草皮,以便为该项目提供足够的草地。人们在场外培养草皮,进行密集灌溉,保证幼苗有一个强壮的根基。在这些精心、细致的准备工作之后,2015年秋天,植物、种子和草皮将被栽植到恰当的位置。(整理自:景观中国 原文载自:landscapeinstitute)
● 国内资讯
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二
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2015年7月5日完成了新增世界遗产审议工作,2015年又有24处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随着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数达48处,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意大利的51处。截至目前,世界遗产总数达到1031处,其中包括802处文化遗产、197处自然遗产以及32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13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即是当时“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土司遗址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联合申遗的三处遗址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土司管理制度的特殊见证。
新加坡和加勒比海岛国牙买加今年分别迎来了本国的首处世界遗产。作为科研和植物保护的重要中心,始建于1859年的新加坡植物园申遗成功。牙买加蓝山-约翰·克罗山脉因其反殖民主义文化和生物的多样性被列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使得出产自该地区的世界知名的蓝山咖啡“回味”更为悠长。此外,本届会议的东道主德国也新添了一处世界遗产:位于汉堡的仓库城及包括“智利之家”在内的办公楼区。紧邻的仓库建筑群和办公建筑群见证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汉堡港繁荣的国际贸易。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5日还宣布,英国苏格兰福斯桥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斯桥跨越苏格兰福斯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多跨悬臂桥。该铁路桥于1890年启用,至今仍在通行客货火车。在铁路作为长途陆路运输主要手段的年代,福斯桥是桥梁设计和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福斯桥是苏格兰第六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古迹,也是英国第29个世界遗产。
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2015年6月28日至7月8日举行。委员会7月3日至5日对36个申遗项目进行了审议,确定了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名单。(整理自:北京日报)
《可持续城市与社区评价标准导则》发布 指导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5年7月13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佳粹(中国)环境发展促进中心共同在北京发布《可持续城市与社区评价标准导则》(以下简称“SUC导则”)并举办“可持续城市与社区国际论坛”,全面介绍中国可持续城市和宜居社区项目。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发表视频致辞,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峰会秘书长沙祖康出席论坛并致辞。联合国人居署、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国驻华机构、使馆以及中国城市、企业、行业机构代表也出席了论坛。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表示,SUC导则以中国为起点,为中国的城市与社区服务,并最终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国际化的指导,也需要新模式,SUC项目在中国的实施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SUC项目执行主任李响介绍,作为当前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全新的国际化评价体系,SUC导则的发布符合时下中国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依照导则开展的样板城市与社区的选择和建设也将致力于解决地方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实际问题。
SUC项目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先后已有20多个城市与30多个社区项目申报参与。在SUC导则正式发布后,项目执行方将遴选出第一个样板城市,作为试点城市引入SUC导则。与此同时,联合国环境署与佳粹(中国)联合组建的国际专家团队和实施团队将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辅导。在社区方面,首个可持续样板社区的选择也将同期展开。(整理自:中国环境报)
国务院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5年7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会议指出,针对长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落后的突出问题,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城市中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这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逐步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之需,而且可以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会议确定,一是各城市政府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在年度建设中优先安排,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二是在全国开展一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示范,在探索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已建管廊区域,所有管线必须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加快现有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工程。三是完善管廊建设和抗震防灾等标准,落实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各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入廊管线单位应交纳适当的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确保项目合理稳定回报。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将管廊建设列入专项金融债支持范围,支持管廊建设运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融资。通过城市的集约、高效、安全发展,提升民生福祉。(整理自:景观中国)
最新研究报告称城市空气污染倒逼煤炭减量消费
在国际环保机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共同协助下,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近日在京发布最新研究报告 《城市煤炭总量控制方案政策和案例研究》。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撰写完成。报告指出, 我国近300个地级行政区是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决胜关键所在。
报告分析了我国293个地级市(自治州)的基本状况, 其中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19%,地区生产总值占GDP的97.45%,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95.45%,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94.62%,乌海、临汾、运城等31个高耗煤的中等城市群的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较大。报告称,如果未来的城市发展被现有路径锁定,对煤炭消耗的依赖难以摆脱,那么2050年的煤炭消费量将会是2010年的3倍。
研究表明,地均煤炭消费量(单位城市面积的煤炭消耗量)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山西及长三角等地区,该区域可表示为以“北京—西安—杭州”为顶点的高煤耗三角区;通过分析煤炭消费与大气污染的关联性发现,地均煤耗强度高的城市的空间分布与PM2.5年均浓度较高地区的分布相吻合,从而证实了煤炭消费对大气污染的“贡献”。
根据国家相关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要求及各省市(地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同时结合全国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以及煤炭消费强度情况,报告划分了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制约级别,划分结果为83个I级制约城市,84个II级制约城市,71个III级制约城市,55个IV级制约城市。
报告称,中国应该首先针对I级和II级制约城市进行严格有力的管控,推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倒逼煤炭消费减量。煤控政策下,城市煤炭消费总量的峰值可由基准情景下的2030年提前至2020年,峰值量约为32亿吨标准煤,较基准情景下降42.3%左右;2050年煤炭消费总量约为19亿吨标准煤,下降58.3%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的总体效果显著。(整理自:国土资源部)
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文化沙龙在北京举行
从城市原点走向城市未来——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下简称“深双”)北京推广会暨文化沙龙2015年7月8日于北京单向空间花家地店举行。沙龙由资深策展人、建筑评论家史建主持,深圳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本届深双策展人刘珩,2009年深双分策展人侯唯唯,建筑师马岩松,首届深双策展人、建筑师张永和悉数到场,与观众分享了各自和深双的渊源,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自己对“什么是好的城市”的理解。作为全球唯一以城市及城市化为主旨的展览,经过10年历练,深双已成长为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建筑交流平台之一,也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广泛肯定。除了在学术层面上向世界展示当代城市的最新成果,它也在当代艺术与大众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推广会上,黄伟文首先通过对十年深双展品的梳理,将其归纳为城市开放性 、城市自发性和主体性 、城市日常生活 、城市基础 、城市生命周期 、城市与乡村农业 、城市建筑 、策展城市和学习城市九个面向,对展览进行了观念性的还原。刘珩接着向大家介绍了本届深双的主题及展览对城市空间影响的期待,今年深双的“城市原点”主题更多关注于人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本身。马岩松同样分享了自己此前三次的参展经历,其参展作品一直在探索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今年的作品则根据深圳前海目前围海造田以及水污染等现状,带来了“未来海上森林岛”的设想,提出通过散步道网络连接公共艺术空间。侯唯唯专门介绍了今年的“UABB学堂”——“一砖一瓦建深圳”大型公众互动活动。最后,张永和谈到自己的城市观念,谈及展览本身,在他看来一个双年展坚持下来又做好并不容易,是否能坚持自己独到的城市立场决定了展览未来的走向。
本届深双将于2015年12月4日在深圳蛇口开幕,展示来自六大洲75个参展机构的作品。2015深双由四位国际知名建筑师、评论家及教育家策展,他们包括2008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策展人艾伦·贝斯奇、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主任阿尔弗雷多·布林伯格、胡博特·克伦普纳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刘珩。参展方包括都市实践、海德堡计划、Jimenez Lai、MAD、Ecosistema Urbano事务所、拉胡尔·迈赫罗特拉等知名建筑设计机构。(整理自:UABB)
第九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年会开幕式在重庆大学顺利召开
2015年6月20日上午,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共同举办的第九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年会在重庆大学建筑系馆多功能厅隆重开幕。会议注册参会人员400余人,其中有百余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华盛顿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大学的专家及行业精英。本次IACP年会的主题为“新型城镇化:精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包括历史和理论基础、交通和土地利用、住房和社区发展、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公共健康规划、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大数据与城市规划等。会议日程包括1个主题大会、1个院长与系主任高峰论坛和8个专题分会。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赵万民教授主持了开幕仪式。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张四平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杜春兰教授首先向来宾致辞;随后,国际中国规划学会理事会主席潘起胜教授介绍了会议流程;最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Gary Hack、赵万民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Peter Gordon针对会议主题给予了学术发言。
张四平校长对与会领导、嘉宾和同学表示热切欢迎和感谢,强调重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因而精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具有重要意义。杜春兰教授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平台,交流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经验,传播可持续理念,探索创新途径,并预祝本次大会能够成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体制背景下城市规划行业的精彩对话。
潘起胜教授强调IACP成立十年来一直遵循着架设中国城市规划对外交流的桥梁、提供城市规划学术与实践的国际论坛、为会员营造活跃的交流互动平台的宗旨,并简单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参会人员及流程。
在学术交流阶段,Gary Hack教授以巨变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模式探讨为主题,从经济发展转型、技术革新、社会组织结构、公共政策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型城市化的表象特征、内在含义及突围之路。赵万民教授以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认识观和领域内理论及实践建设的重要意义。Peter Gordon教授针对经济发展、城市、网络的交易成本进行了主题演讲,用大量数据及理性态度为听众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
开幕式为IACP国际会议的成功举办开启了圆满的一页。(撰文:冯矛,谭璐薇)
北京通州最大再生水厂将入地 地面将建体育公园
承担着北京市通州城区84%污水处理量的原北京碧水污水处理厂日前开始动工升级改造,在原址上新建一座处理量18万吨/天的全地下封闭式再生水厂。新厂处理设施全部置入地下,地面将建成一座包含绿地、运动休闲和水环境科普教育基地的体育休闲乐园。升级改造工程预计2016年6月完成主体结构并投入运营,出水标准达到北京市新的京标B标准。
北京碧水污水处理厂始建于2002年,采用大面积敞开曝气式处理池。工厂选址时厂区位置偏僻,周围没有大型居民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厂区周边陆续建起了数个大型居民小区,最近的居民楼离水厂只有百余米,污水处理时产生的臭气让周围居民饱受困扰。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州区决定对原碧水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经科学论证,这里将新建一座国内领先的全封闭式地下再生水厂。升级改扩建后的再生水厂除了增加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出水水质外,污水处理设施藏身地下也将彻底解决困扰居民的臭气、噪音等问题,而产出的再生水将用于市政浇洒、河道生态补水及中水回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新的再生水厂将构筑物藏到地下,腾出的地面空间将建成对市民开放的体育休闲公园、供青少年和群众参观学习的水环境科普教育基地、水环境与生态技术研发基地及水环境生态博物馆。开放式生态公园规划约7万平方米,由国内一流团队设计,并借鉴国际先进成熟的生态技术,融合前沿的生态环保理念,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及LID技术,营造“雨水花园”,利用浅凹绿地,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源。
目前,污水处理池被切出135亩后剩下的区域仍在继续运行。通州区水务局、环保局正会同业内专家,研究制定水质保障及除臭方案,争取把困扰居民的臭味降到最低。在臭气较浓的粗格栅井等部位,目前已安装除臭设备,并将在近日投入运行。此外,曝气池近期安装并投入使用的两套风炮喷洒除臭装置和表曝推流设备也可对臭气产生较好的抑制效果。
新厂建成投用后,原厂将彻底关闭。厂子南面池体将注入新的清水,改造为200余亩的生态水上乐园,形成与北侧公园相依的水景。湖内用水全部来自新水厂产出的再生水,并作为生态补水注入玉带河,最终汇入北运河。(整理自:北京日报)
上海成立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已试点多时,推广装配式住宅还缺些什么?在2015年7月28日举办的上海地区首届建筑工业化产业创新学术论坛上,与会专家直言当前装配式住宅面临三大瓶颈,首当其冲的就是技术标准滞后。如果有了统一的标准,将来建筑业可利用“互联网+”建立零库存生产体系,创新物流推进装配式住宅的“遍地开花”。
现在许多装配式住宅开始将结构和内装系统化集成,拼装完成即可入住使用。具体来说,在设计阶段,将建筑图纸拆分成可以在工厂生产、适宜运输的模块生产图纸,鉴于可以生产异形模块,建筑的户型和外立面设计不受局限,确保个性化需求;而在生产阶段,模块建筑在工厂内的流水线上完成,一个模块内可以有多个空间,室内装修、家具摆放甚至包括清洁工作都可以在工厂完成。国内装配式住宅已在多地试点,但还面临三大发展瓶颈。与会专家、国务院参事仇保兴认为,首要的问题是技术标准滞后,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生产、安装施工、验收评定等标准尚未建立,试点成果无法大规模推广。其次,建造成本偏高,由于未形成大规模生产等因素,目前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比传统方式高500元/m2左右。此外,当前的项目建设管理体制也不利于工业化住宅发展,由于具备总承包资质的企业专业化生产能力不足,而少数具备能力的企业又无承包项目资格,造成专业化公司还要挂靠,增加了管理成本。上海从2012年开始,以“装配整体式住宅示范项目”为切入点,以政策扶持推进建筑工业化。截至2014年底,上海共推进装配式住宅近187万平方米。根据《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今年各区县在本区域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的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将不少于50%。而到2016年,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将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不过,上海地区尚未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规范体系,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尚未成熟。为此,现代设计、上海建工、上海城建等七家沪上建筑业龙头单位日前发起成立上海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有效融合行业资源,打通设计、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效率和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水平。目前,上海正在创建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整理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