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法与内容齐飞,能力共素养一色

2015-07-28王志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天游峰外貌学法

王志芳

引子——由匪夷所思到习以为常的巨变

2008年6月,本市毕业班语文期末调研卷上,有道阅读题让所有高年级语文老师感到匪夷所思,大家一致认为这涉及文章表达方法的考核,只有初中试卷才会出现。事实上,这题的解答学生基本上全军覆没。

2014年6月,还是毕业班期末调研,还是涉及文章表达方法的考核,老师们已经习以为常,至少一半学生能做这方面的分析。

剖析——一份《建议》、一次讲话的引领

2010年6月,《苏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讨论稿)对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与作用。”

2010年7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作了题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重要讲话,他郑重提出:阅读教学要实现美丽转身,“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假如2008年的调研让高年级语文老师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的认识有所触动,那么《建议》的出台,崔峦老师的讲话,则引领了所有语文老师,尤其是高年级语文老师,认清了高年段教学目标。的确,着眼学生长足发展,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并非只是“初中老师的任务”,也是小学高年级老师的重要任务。小学高年段教学,理应做好与初中教学的衔接。

实践——且看美丽转身中的课堂风景

我们常熟的小语界中,阅读教学一直在努力实现美丽的转身。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堂,有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有学法的指导、写法的揣摩;关注我们的学生发展,有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有学习能力的发展,可谓“方法与内容齐飞,能力共素养一色”。

下面,我就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为例,来欣赏这转身中美丽的课堂风景。

一、在践行学法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查过不少资料,对于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似乎没有系统的阐述。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同行课堂的观察,最常用的学法不外乎以下几种:朗读感悟法、质疑问难法、圈点批注法。怎样让学生的感悟深刻些,提出的问题有价值些,写出的批注丰厚些?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

想象与联系是小学生阅读中最为常用的思维方法。想象,对小学生而言与生俱来,本文就不再赘述。而联系的思维方法恰是学生所陌生的,需要教师引导、点拨,并予不断强化。

阅读教学中联系的思维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从文内找信息,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人情事理上进行思考。请看《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学中联系的思维方法在品读人物形象过程中的运用。

1.观其貌,识其人——在联系中品读重点词语,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文中有两段外貌描写,如何观其貌识其人,其间的重点词语就是重要抓手,值得好好揣摩。“精瘦”“瘦削”“黝黑”等词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老人的工作,再联系生活中熟悉的环卫工人形象进行品味。就在联系中,这些词语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或干枯的意思,而是化为一幕幕风吹雨淋的情景,一个个默默劳作的身影,一张张饱经风霜却又精神矍铄的面孔。在联系中品读重点词语,学生认识了一位工作劳苦但又精神抖擞的老人。

2.听其言,识其人——在联系中质疑释疑,深入体会人物特点

言为心声,老人的三句话质朴而真挚,学生一读就懂。怎样透过这些平实的话语去体会老人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联系中质疑释疑。

第一句,联系前文天游峰之险峻,学生质疑:明明很累的活,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引导联系自己“乐此不疲”的生活体验,进而释疑:老人热爱扫路工作,虽苦犹乐。

第二句,联系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正常退休,学生质疑:明明可以退休了,老人为什么还是不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初步释疑:源于老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再联系部分退休老人虽退休仍工作的生活见闻,彻底释疑:还源于老人发挥余热,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句,联系生活中百岁老人凤毛麟角这一事实,学生质疑:明明很难活到100岁,老人为什么还那么自信?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相关信息再结合生活见闻释疑:绿色生活、经常锻炼、乐观心态,老人长命百岁不是没有可能。

就是在层层推进的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老人的形象越发鲜明,愈加丰满。在联系中质疑释疑,学生认识了一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老人。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重点词句,质疑释疑,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的方法。此外,还有联系主人公情况、作者创作背景去理解感悟,联系所在单元或别的相关课文去比较分析,都是阅读理解的好方法。

二、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表达方法

2011版课程标准关于第三学段精读评价这样指出: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这无疑为我们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写法指导,对摸索了四年的常熟小语教学来说,至少已经不再陌生。且看《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学中的两处写法指导。

1.外貌描写——要有所侧重,可适当分散

(品读完扫路人的外貌描写之后)

师:两段都是外貌描写,但各有侧重。谁能具体说说?

生:前一段侧重于写衣着,后一段侧重于写长相。

师:我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要分开来在两处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是乍一看所见到的,所以侧重于写衣着;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打量得非常仔细。

师:所以,我们在进行外貌描写时,要有所侧重,可以把外貌描写适当分散,有机融入情节的发展过程中。

2.人物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学完全文之后)

师:学到这里,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略(学生基于对全文的理解感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师: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来进行描写,这叫“正面描写”;而通过写天游峰的高和险,来说明老人工作的辛劳,从而衬托老人的特点,这种旁敲侧击的方法叫做“侧面描写”。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能“双管齐下”,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那么,人物形象会更加鲜明。

这样的写法指导不是纯粹灌输,而是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式的巧妙小结,是水到渠成时的及时点醒,是恰到好处的有机渗透。

综观第三学段课文的典型写法,从表现角度讲,还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睹物思人、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从布局谋篇角度讲,还有首尾呼应、倒叙插叙、总分结构等。

让学生在读中悟写,阅读与写作就不再是互不关联的两张皮,而是血肉相连的统一体。这样的写法指导,日积月累,犹如在慢慢布云。试想:等到学生习作需要运用之时,又怎会落不下雨来呢?

透视这“美丽转身”中的课堂,在内容与方法有机整合的背后,是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同步发展。“方法与内容齐飞,能力共素养一色”,恰是那一转身之中的美丽风景。

尾声——衣带渐宽,只为那转身中的“伊人”

假如说首轮课改带给了我们语文课堂亮丽的风景,那么,这次美丽的转身,给这道风景更增添了深沉和厚重的色彩。在实践中,我快乐欣赏着转身过程中的风景,也真切体验着转身过程中的艰难。崔峦老师说:“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我想,这改革的重中之重,还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尤其是教材解读能力的锤炼。而这,恰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为了这转身中的“伊人”,为了这“方法与内容齐飞,能力共素养一色”课堂风景,纵使我“衣带渐宽”也无怨无悔!?

猜你喜欢

天游峰外貌学法
丹山碧水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