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教材“留白”,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
2015-07-28徐勇
徐勇
中国画中的“留白”能达到以无胜有、有无相生的效果,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仔细翻看小学品德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给我们留下了诸如指导性的“片言只语”、空格和“?”等许多教学空白,即所谓的“留白”。这些留白是编者专为学生表白内心感受体验、抒发情感、进行创意、放飞自我而营造的空间。借助这特定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创意及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向教材进行倾诉和表达,这样,学生和教材就能进行富有能动和创造性的双向建构。
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教材的留白空间,引导学生对这些留白进行填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那么如何巧妙利用这些留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善用“置前性留白”,激发学生的情感
当学生刚接触文本时,可能一下子不能进入情境,无法对教材有心灵上的共鸣,此时教师可以用留白的手法,让学生提前去准备、搜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酝酿感情。有了置前性的体验之后,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抒发内心真实的声音。
例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民风、民俗大观园》时,其中一个主题活动就是“一起去采风”,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搜集、展示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风土民情以及丰富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处留白,我置前到了新授课之前一周,让学生在课前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搜集、发现家乡绍兴的民风民俗,并以文字、图片、照相甚至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然后召开了信息发布会,学生将丰富的素材一一交流,教师则协助分类,按绍兴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传说故事、名胜古迹、戏曲艺术及民间舞蹈等类别进行整理。经过一周准备的汇报展示可谓精彩纷呈,有的图文并茂地介绍,有的呈现特产实物,有的模拟表演,学生们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升华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生创作的“本土教材”上凝聚着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留下来的是心中最美的图片、文字或情景。此时,教材已成为学生的创作手册、心灵档案,成了学生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善用“探究性留白”,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其中的“探究性留白”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带到课堂上来,在交流中共同探讨生活、社会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将教材中的画面转换为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并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留白,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感受、调查、实验、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撞击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来。
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竞争与合作》中,有一个“合作互助”重要性的体验环节,教材中只呈现了几幅插图和一句概括性的提示语,我利用这一留白在教学时安排了一个游戏。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苹果,要求学生右手拿苹果,手臂向前伸直,左手不能帮忙,看谁先吃到手中的苹果。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形态各异,经过一番尝试探索,有的吃到了,有的还在努力着。活动后请吃到的同学和没吃到的同学分别说说为什么,分析得出:同桌或伙伴合作,你的给我吃,我的给你吃就可吃到;只想着自己的那个就吃不到。我乘机再问:从活动中,你明白了什么呢?有的说同学间应互帮互助,有的想到了一句名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类似合作互助的例子并交流感受。学生用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你一言、我一语,分辨反思,进行自我教育。这样做更贴近学生,学生也更能深刻体会到“合作实现双赢”的道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实践理解的基础上,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思维过程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并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超越时空的联想,把教材的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开拓思路,且提出一些深度问题,增强教学的高度和深度。在这种集体智慧交流与碰撞中,教学的主旨逐渐明晰落实。这是巧妙运用“探究性留白”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善用“评价性留白”,丰富学生的认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教材中根据这一特点设置了许多评价性的留白。对于“评价性留白”,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另一方面也应引导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时,我围绕“心里话”这一环节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先用课件播放《找朋友》歌曲,在音乐声中,学生自由找朋友。现场随即让学生说说找了谁做新朋友,为什么找这位小同学做自己的新朋友。然后请学生把好朋友的优点写下来,制作“闪光卡”进行赞扬学习,并要求学生在赞美之后也说一说自己的好朋友有没有什么缺点或不足之处,自己对好朋友有什么建议或希望,交流分享各自对好朋友的评价。接着让学生询问同学眼中的自己又是什么样的,可以问问同桌,问问自己喜欢的同学。学生们纷纷参与,进行询问活动。接下去让学生看老师的评语,师生交流:老师眼中的你是怎样的。教师在这里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语,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评价他人,主动并虚心请他人对自己作一个真实的评价,让学生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使其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认识自我。
如果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那么就容易压制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事实上,教师完全可以放手把某些评价权还给学生,实行学生自评与互评,更真实、客观地实现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当然,除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之外,还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家长、社会参与的评价等。
四、善用“延伸性留白”,提升学生的知行
新课标提出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提倡生活即教育的大德育观。因此,课堂教学的结束只是某种狭义层面上的教学阶段的完成,我们应抓住“延伸性留白”,让学生把道德的触角延伸到生活,巩固相应的道德认知。
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园丁赞歌》一课,在最后的“活动角”环节,我让学生设计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打算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情意,并写出自己的方案。学生们认真进行着自己的方案设计,有的认为可以提笔给老师写一封信,表达对老师深深的谢意;也有人认为组织一次自主学习日,让老师在教师节这天走下讲台,由学生自主管理,还老师一个彻底轻松的教师节……学生们充分发表并讨论着不同的意见。最后小结时,我引导学生将活动的过程和收获记下来,几天后在课堂上交流评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延伸性留白”,将学生引向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找到课堂上获取不了的信息,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体验真切的人生情感,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
教材只是个例子,品德教学绝不能只限于教材,也不应止于活动表层。因为从根本上说,道德是靠人的身体力行来实现的,向课外延伸,是品德教学的应有之义。为此,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
总之,品德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课堂中的留白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我们教师应重视教材留白,善用策略,充分激活教材的留白部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就会更精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