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也要落地发芽
2015-07-28李萍
李萍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后,发展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成为语文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故而“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语用”也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于是,读写结合又一次成了最常见的举措之一,即以课文为载体,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从文章内容、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出发,设计相关的练笔。随文练笔正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但笔者发现,目前课堂上的读写结合存在很多问题。
1.“大家做我也做”
教师对写什么、为什么写,目标把握不准确。人家课堂上都有写的环节,“我”也必须紧跟步伐,不然这节课就不是扎实的课。教者只是把写当成了一个教学环节,一项教学任务,一种时尚流行,趋向于一种模式,一种套路。学完了《孙中山破陋习》,就写“孙中山,我想对你说……”;学习了《雾凇》,就写“雾凇,我想赞美你……”;学过了《我和祖父的园子》,就写“祖父,我想对你说……”。这样,每节课的写就变成了一种模式,这种“流行”的跟风落入俗套,无聊至极。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产生抗拒或迎合心理,课堂所呈现的要么是沉默不举手的学生,要么是揣摩着教师需要什么我就回答什么答案的声音。这样的练笔必然很难激起学生内心的写作欲望。
2.成了随意读写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练笔的内容和成效,看到想象,写个想象;看到对话,来段对话;看到议论,也来议论一番,一文数练,过于随意,往往破坏了文本学习的整体性,一节课因为练笔的介入而变得支离破碎。如学完《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的总分段落结构,若教师马上让学生仿写自己熟悉的一处景色,学生的思维就很快被拉出文本,跑到自己喜爱的景色中,兴趣点发生了转移,教学也因此而零碎不堪。这样的练笔变得随意,让“假目标”“次目标”挤偏了“真目标”“主目标”。
3.读读写写“两张皮”
现在的“读写结合”常与“读”和“写”脱钩,读归读,写归写,两者毫无关联。练笔的内容无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无助于写作方法的迁移,让人感到很突兀。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中,在学完“……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后,可顺势让学生仿照这种言语形式写写姥姥还能剪出哪些惟妙惟肖的东西。可有的教师,在这时安排的练笔内容却是:“你想对姥姥说什么?把它写下来。”这样进行练笔就变成了读、写“两张皮”,读写结合应是读与写双向建构的过程。
要避免以上问题,提高课堂随文小练笔的功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提升,阅读教学过程中该如何通达到写?而写又该如何提升读?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目标要明确
课堂上进行读写结合要紧扣学段训练重点、文本特点与学生的读写学情,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此外,读写结合也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把从文章中学到的语言、表达的技巧等自觉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促使其“积极语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写的目标是为读写衔接点的迁移,还是为情感聚焦点的升华;是为了课文空白点的充实,还是为语言生长点的生成;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是迁移文章的表达方式……教者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
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石榴》这一课,对石榴生长过程的描写有详有略,比喻、拟人贴切生动,活化了石榴花与果,它们玲珑可爱,品尝起来更让人垂涎三尺。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品读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说写,力求学习文本中的表达方式把水果写生动,这就是为了读写衔接点的迁移而写。再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雾凇》一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引导学生选用课堂上积累的一些好词好句描绘一处雪景,这就是为语言生长点的生成而练。在进行随文练笔时,不宜从一个文本中寻求太多的信息,更不可面面俱到,这样会妨碍阅读向写作的迁移。目标明确,训练的时候就会直指靶心,有的放矢,也就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切入点要准
课堂上进行随文小练笔,应该注意紧扣读与写的交点。具体说,可以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可以是最能触动学生思考的思维点,也可以是矛盾冲突的焦点,还可以是情感的触点、省略的余音点……总之,作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应从细节入手,宜小不宜大,精心选择,力求一练一得,扎实有效,谨防阅读中信息的过剩和冗余而造成对有效认知资源的挤兑。最常用的有以下切入点:
1.省略的余音点
课文中有些地方,虽然文字停了,但仍给人余音缭绕之感,假若能引导学生将余音续奏,定能不同凡响。有些文字,成功地运用了简略的剪裁艺术,教学时,就应在简略处给予填补,空白处给以充实,让余韵续绕,触动心灵。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倒数第二自然段(省略号)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此时,作者还有许多无法言说的意想不到的事情,许多无法倾诉的人鸥深情,都化在了这泪珠般的省略号中,你能把它倾诉出来吗?(生书写,然后交流)
生:您如父亲一样,给我们无私的爱,每天步行二十里路给我们喂食,难道您不累吗?我们知道您岁数大了,赶这么多路一定累坏了吧?您生前为我们付出了11年的心血,您在天堂就好好休息,不要担心我们,我们很好。
生:爸爸,您到底是怎么了,您为什么不来给我们喂食了?今天我把羽毛梳理得很漂亮,可是……可是您却再也看不到了。
……
学文至此,学生早已情动,此时“辞发”恰到好处。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内心的情感犹如汩汩甘泉在笔尖自然流淌,没有矫揉造作之词,没有虚情假意的附和之词。教者敏锐地发掘文本空白点,丰厚了对文本的解读。行文至此,情感达到沸点,作者已无法言说,也无需多说,独“号”成段,用意深远。此外,教者还巧妙抓住了这个饱含深意的省略号,让学生的目光穿越标点,看到其背后的一个个鲜活的感人场景,使学生走进海鸥们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人鸥不了情。如此,原本冰凉的省略号,因学生精彩的练笔而愈发温暖,更使文本从多角度得以拓展。
2.情感的聚焦点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句子高度概括地反映了作者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教学时,若能将这些浓缩的情感用练笔化开来,以写促悟,就会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份情感。
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其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情感的浓墨重彩处。教者可以引导学生换位移情,创设情境:你现在就是李白,孟浩然的船看不见了,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学生写道:“孟兄啊,我们之间的友谊就像这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永世不绝。”还有学生写道:“孟兄啊,我们之间的友谊比这长江还要长,比这长江水还要多。我心中的理想,像这奔流向前的长江水,永不停歇;我心中的情谊啊,也像这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永不枯竭。”……学生笔下的离别不仅有依依不舍,而且有羡慕,有高兴,有畅想,有希望,有期待……这样就赋予了这次离别更多的诗意。
3.思维的生长点
课文中总有一些句子,含蓄、凝练、饱满,值得人深思,字里行间透露出无限的滋味,引导学生细品之,则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使其自觉语用,生成新的语言亮点。这也正是学生思维的生长点。
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花钟》,教师一般会在第一自然段设计练笔训练:你还知道哪些花会在什么时候开放呢?请你写一写。笔者认为这样的“写”,没有达到“练”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这完全可以放在课前预习,学生搜集资料后进行整合,组织学生交流。笔者认为,第二小节描写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语言朴实具有科学性,写的训练可以指向学生思维,这也正是课后习题要求的延伸,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通过写帮助学生内化理解文本内容。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笔:
你能仿照昙花的例子,来推测一下其他几种花的开花原因吗?当然,你也可以写课外的,根据老师的提示,选择一句写一写,出示:
有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有关,比如 , , 。
有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湿度有关,比如 , , 。
有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昆虫活动时间有关,比如 , , 。
学生所呈现的答案是有瑕疵的,是有待完善的,也是多元的。有学生写道:“有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有关,比如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它不能接受强烈的太阳光,只能在温度低的晚上开放,那么小的花瓣在夜间居然能散发出这么浓的香味,真是神奇。”也有学生写道:“有些植物的开花的时间与湿度有关,比如水仙花,一听它的名字就能知道它喜欢水,必须生长在湿润的环境里。”这样的随文练笔是建立在学生思维之上,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树上的果子。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一开始都能写通顺、写生动,正是因为他们不会才需要教师引领。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差异,课堂上应让学生生命在场。
三、时机要恰当
读写结合恰到好处,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整篇文章就“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什么时机练笔才准确高效呢?
1.深化情感时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学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时。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他心中有怎样的信念?他会对自己说写什么?只有情到浓时才会露真情。这时,指导学生随文练笔,就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感悟,化抽象为具体,深化人物内心情感的理解。
2.领悟写法时
不同的文本作者写法不同,作者独具匠心,引导学生领悟写法时因根据学段的不同来确定语言训练点,彰显文本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切实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应重视词句的运用训练,如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它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儿童诗,考虑到文本特点和学段要求,教者借板书课题来给课堂收官,相机提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心愿要对老师说呢?请参照下列句式把自己的心愿写下来,再读给大家听听。(句式:我想送给老师__________,希望老师__________。)让学生书写自己的心愿,是在学生深情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时学生有法可依,有情可抒,有物可写,符合言语习得从理解内化到迁移运用的规律。中年级则应重视句群和构段训练,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个排比句式“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句中包含着“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是一个很好的句式训练点,可引导学生先想象海底还有哪些声音,再模仿这一句式说一说,写一写。高年级阅读教学应关注综合运用,要使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使学生能从课文中借鉴谋篇布局的框架和方法。当然,这里不是一种纯粹的写作知识的技巧分析与了解,而是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原因,即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精神境界。
课堂上读写结合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时代的随波逐流,我们应回归教育的原点,让每一次随文练笔都能落地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