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师生协同发展
2015-07-28李健
李健
在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课程建设的过程即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也许我们一开始的目标是课程建设,但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课程建设本身不是最终的目的或目标,学生在丰富的、适合自己的课程中成长和发展,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成长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拟从学校学科课程建设的角度谈谈三个思考和四个转变。
思考一:课程表上的科目,老师每天的课堂教学的综合是“课程”吗?
这是我们在进行第一次课程培训时,一位老师提出来的。当时,我的回答不假思索:是,当然是,那是国家课程。但多年的研究经验告诉我,学科和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概念不同,内涵不同,外延不同,唯有厘清概念,把事情想明白,才能明白地做事,才能把事情做明白。一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有如下三个要素:(1)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知识体系;(2)严密的逻辑系统;(3)独特的学习方法。学科要成为课程进入中小学教育,还需要满足课程要素,即育人。
在第二次课程培训时,我们厘清了概念,让每一位老师思考三个问题:(1)自己担任的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是什么?(2)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是怎样的?(3)课程评价该如何以“育人”为核心进行评价?
思考二:沁园小学的课程建设从哪里开始?
在第三次课程培训时,大家越来越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价值。老师们交流了自己学习其他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如创意课程、情智课程、科创课程、生命体验课程、主题式课程等,我们带领老师在这些纷繁的课程中,梳理提炼,无论什么课程,其核心是育人,无论什么课程,其课程框架是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沁园小学坚守18年的是激励教育,通过激励教育办有特质的学校,育有潜能的学生。特质,不是特色,特质是学校特有的气质和风骨,以及始终如一的教育教学质量,潜能即无限发展的可能。
在第三次课程培训中,我们和老师共同协商、确认,在课程建设上坚守育人根本,提出个性、超越、未来三个关键词,同时也是我们课程建设的行动纲领,即面向学生未来,超越现在的基础,张扬学生的个性。那么沁园小学的课程建设从哪里开始呢?
从学科课程建设开始,学生在校时间的60%~70%都在学科学习中度过。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课程的重要支撑和落脚点,唯有先让学科建设成为学科课程,我们才能负责任地说:我们坚守住了育人的底线。
思考三:学科课程谁来建设、建设什么、如何建设?
学科课程当然是由教师来建设,建设什么,如何建设,这正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命题。我们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摸索出六种学科课程建设的策略,学校经实践探索,运用比较成熟的有两种策略,正在实践起步的有一种策略。
两种比较成熟的策略:
策略一:课程标准校本化
内涵是基于标准,以校为本,主要学科是语文、数学、英语。
建设过程:
(1)重组学科教学内容。特别是语文。通过培训,老师们认识到语文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我们系统学习了王荣生的《语文课程论》,我带着老师们一起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通过《赵州桥》一课的示范教学,让老师明白:一篇课文教学内容是很多的,怎样做才能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
(2)优化知识结构。特别是数学,同一个教学内容在每个学段都会出现,体现出螺旋上升趋势,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老师应打通衔接年段目标,实现知识的最优化,而不是教给学生知识的碎片。
(3)补充教学建议。
(4)建立个性化评价。
(5)增加推荐读物。特别是英语学科,我们通过开设英语剧团,看英语原版书籍,配影视同期声,表演英语话剧,让学生大胆用英语表达。
策略二:项目导向
内涵是基于项目,以点带面。主要学科是音乐、美术。
美术学科以版画为项目导向,将构图、色彩、调课、拓印、审美、传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整体推进美育。
音乐学科以声乐为项目导向,将练耳、视场、节奏、旋律、发声、技巧、音乐鉴赏等融为一体,整体推进音乐教育。
我们正在实践探索的是课程通整策略。课程通整策略,是借鉴主题式课程研究成果,在所有学科课程中找到相同点,从结构、内容、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整合。2015年,我们想以科学学科为试点,因为科学学科将起始年级定为一年级,我们首先想厘清六年科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群,寻求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结合点。
下面我谈谈四个转变。
1.学科课程建设转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工作即研究,课堂即实践
由学校要老师学习、合作,慢慢转变成“我”要学习,“我们”要合作。我们的教研活动已静悄悄地发生变革,由以往学校要求教师单人学习或一人研习、多人听评的规范的教研活动,变革为集体研究常态化的更为灵动的研究。一个年级几位教师形成一个集体研究团队,一门学科由于课程建设的需要,不同年段老师就某个知识群走到一起,形成自发的研究团队。
校长要做的是技术支撑,行动鼓励和思想引领。我目前在某个领域从事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推进教师研究向更深处迈进。
2.学科课程建设转变了学校的管理行为
我们逐步淡化并从严格意义上取消了教师大会。本学期我们只开过一次教师大会,统一思想,布置落实省优质均衡工作。没有了教师大会,我们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老师去建设课程,也留给校长和老师共同研究课程。校长很大程度上从事务管理走向课程管理,从约束控制管理走向思想引领。
3.学科课程建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走进课堂观课评教,老师们的视角从关注怎样教到关注怎样学。如数学课上小白板呈现学习进程,便于老师诊断学情,语文课由老师组织一个个语文学习活动代替了以往的讲讲、读读、背背。
4.学科课程建设转变了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以往我们借助讲座,专家、特级教师来作示范课的方式培训引领教师,现在我们发现课程建设的过程即是师训过程。实践出真知:(1)委培是一种主动寻求师训培养的途径。美术学科两位骨干教师,我们委托无锡市名师华斌工作室培养,两位青年教师我们委托两位骨干教师培养。(2)个性化培训是一种成效显著的师训途径。音乐学科组何志娟老师每周我们少排两节课,这两节课由她向资深声乐老师登门学艺。每学期,由导师列出一学期学习菜单,她将所学的艺,开发成校本教案,音乐组老师共享。(3)目标激励是一种发动教师内驱力自主发展的途径。学科课程建设不是某个老师的事,也不是部分老师的事,而是所有教师的事,我们应给老师一个目标,激励他们每天向目标进步一点点,并及时肯定、认可、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