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教育

2015-07-28崔丽萍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知识创新教育创新

崔丽萍

【摘要】创新教育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它能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如果把人的整体素质比作一颗大树,文化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这棵大树的要系,而创造能力是这棵大树的花和果实。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 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36-02

引言:“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今天的青年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他们的人生历程正与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同步,创造出较前人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文明,就需要更具有创造力,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天赋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教育要引导不同的青年在社会的不同方面成才,而且他的作用不可能和课堂上教你套用公式那样,立马可以看到效果。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或教育,不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它是受一些因素影响的。

一、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能力社会需要创新思想

未来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资本多少,而是创造性人才的多少,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学生是世界的主人,老师和家长在想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多一点创新知识,多一种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美国由两个小发明家——10岁的柯蒂斯·劳森和14岁的刘易斯·巴顿,他们已拥有10项美国发明权,他们的母亲劳森给他们制定了一条家规:每天下午必需完成2小时的创造性“作业”,画画可以,捏泥人可以,拆装玩具也可以。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习惯,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造欲望。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性强,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出能力社会需要创新。

2.从自身角度讲,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雅德博士指出:未来人应持有三张“护照”,即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和开拓能力“护照”。以往人们往往重视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而忽视了事业和开拓能力“护照”,然而事业和开拓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就变得没有意义。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我们要教在今天,想到明日,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新”,从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创造性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即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创新教学着力解决的是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问题,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也可以看出,创新教育对个人的优良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由重要作用。

二、应试教育和封建残余是创新教育的绊脚石

1.封建思想残余是创新教育的绊脚石

根据中央教育部与团中央近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缺乏创新能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创新能力特征。究其原因,传统文化中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虽然封建制度早被推翻,但封建思想残余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妨碍着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繁荣与发展,是同封建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相一致的。因而他更多地表现在建立的法制基础上的血缘文化,家国同构、宗法一体,神权、皇权、父权合一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石和主要特色,也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传统文化的封建性,它的“以礼杀人,以礼吃人”,它的迷信、反动和无能在鲁迅小说《祝福》和《阿Q正传》中,描写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中国人没有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的独立人格,只能惟上听命,而不敢独立思考、改革、创新。惟上的极端就是个人崇拜,由此导致如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恶果,惟上心理导致不敢创新,草民心理导致不思创新,中庸心理导致不敢创新。传统文化的封建性阻碍了创新,阻碍了发展。

2.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学生个性发展的严重失衡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大多数学生还背负着升学的枷锁,在传统的成才道路上挪着沉重的步子,去应对各种各样的试卷。教师们也由传到、授业、解惑的角度变成了分析试题、说解技巧的试卷专家。一切为高考,一切服从答案的学生向老师负责,老师向家长负责,校长向上级负责,如此等等,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在为上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不敢问,不敢说,不敢做,不敢为;只会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缺乏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更缺乏别出心裁,标心立异的胆量。

教师、家长们的心中都明白,培养孩子的科技能力、创造能力是一件好事,可是升学看的是分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没有考上大学,将来吃饭都是一个问题,当科学家更是一种奢谈,现在只能不惜一切代价挤过独木桥,在一般意义上成长,以后有机会再成“爱迪生”。于是,这就陷入了一个误区,应试教育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人们记忆、计算功能,同时产生了知识的接收器、传声筒,而社会需要的是知识的孵化器、进化器。而事实说明证明,只有那些爱思考、爱创新、有个性、有想法,同时基础知识也扎实的孩子最容易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总结:创新教育除受以上两个方面影响外,还有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缺乏深入探究和挑战权威的意识,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等等,这新都是创新的“绊脚石”、“拦路虎”。但曾经饱尝落后就要挨打的我们,在聆听知识时代清脆的脚步声和睿智者激越的呐喊时,不能不猛醒,除了创新教育,我们别无选择!这是时代的选择,我坚信在中华的大地上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创造教育之花,成功的收获到丰硕的创造教育之果。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 当代教育科学. 2007(14)

[2] 刘会平. 论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J]. 教育探索. 2005(06)

猜你喜欢

知识创新教育创新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爱与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