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初探
2015-07-28邹秀舫
邹秀舫
【摘要】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力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在相互的配合和互补中使得孩子的教育更加完善。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关键词】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09-02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那么如何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宏大的、广远的,从社会的整体性提出教育目标,而家庭教育是个人的、短暂的的教育目标,他具有个人的更大的功利性在里面。它们在教育人才的目的性上又具有一致性,所以追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性,也就找到了和谐的一致性。所以家庭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和学校教育的目标相违背,要服从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前提,学校也会针对每个个体的学生进行教育,但由于家庭是个人教育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是个人生活化的最基本的场所,他也是个人个性化发展形成的关键。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会感受和体验到许多学习、品德的个人意义,对他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很深的影响。
在教育内容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家庭教育侧重于人格的培养、生活能力、伦理道德规范、安身立命等方面的教育。而学校教育则以基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为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果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对一个人的发展会大有裨益,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通过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而学校教育则通过知识的学习系统的渗透人的各种能力的凸显。但在现实的社会中很多的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应该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往往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来教育孩子,以单纯关心孩子的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结果造成孩子道德品质的退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使得孩子畸形发展,从而导致不能很好的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教育最大的作用莫过于培养这个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个全面的综合过程的体现,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更大的程度之以人的认知和情感双重体现出来的,只有达到和谐的一致,才能对社会贡献达到最优化。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情感教育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而家庭教育则是人的情感形成的基点,人的情感最深次的形成则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家长如果能够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情感熏陶,重视孩子良好的学习情绪培养,疏导孩子不健康的情感体验,将对孩子最终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效应。据调查,对社会贡献最大的人物中,99%的家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中孩子情感品质的培养。但在现实中一些家长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认知的多少,忽视了孩子的作为人的情感体验,和孩子的亲子矛盾很不和谐,表面上好像是很配合学校教育。其实是在重复学校教育的那一套,造成教育的不和谐。正是“考试逼得学长急,错把学教当家教”。
在教育角色扮演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他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但和家长相比,二者塑造又有许多的不同,我们的孩子在发展中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师生情谊;但同样更离不开爸爸、妈妈,离不开自己的亲人,离不开骨肉亲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教育着,但更多的角色是孩子的亲人。亲情在很多时候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家长在更多的时候扮演的是孩子的好妈妈、好爸爸、好长辈。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家长平时对孩子缺乏细心的引导和感染,当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时,又把一切的罪责归到孩子、老师、学校的身上。家长在孩子面前这种角色上的混乱,带来了教育要求上的混乱,不要说与学校教育的协调,连在家庭教育中的协调也成了问题。作为家长,必须以教育子女为天职,否则就是不称职的家长。做父母的,家长这个职务是不能退休的,是终身制的。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组织机构繁多,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与补偿性,其方式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若善于利用,引导得力,必然会对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准备。
总之,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只有认识到三者的特点,并注意找出结合点,才能在教育的和弦中奏出最美的乐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