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困境

2015-07-27朱哲吴松超

人民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寄宿制儿童家长

朱哲 吴松超

在赵营一中,校长张红森对家长会的感觉如同一些孩子表现不好的家长一样,想开但又怕开。他怕的是,尽管反复通知,看到只有不到一半的家长稀稀拉拉地坐在会场,而且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时,老师们会不自觉地涌上一股挫败感。

赵营一中位于河南滑县。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在赵营一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比例为56%。无奈之下,学校的家长会只能选择家长陆续返乡的春节前召开。

李兰芝是赵营一中的班主任,她的愿望是能跟每位家长面对面地聊聊孩子的情况,至于城区学校常见的家委会之类的,她直言“不敢奢望”。

即便如此,当她告诉家长,这段时间孩子情绪不高,“特别需要得到认同和关注”时,许多家长的反馈常常让她十分无语。“我们出去打工还不是为了他,不缺吃不缺穿的,他咋还不高兴?”在这些家长看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足够了,教育手段也只有最原始的两种:打、骂。

“我觉得需要给家长补补家庭教育课。”为此,李兰芝自费学习并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利用各种机会跟家长宣讲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然而,李兰芝的影响范围只限于愿意来学校或通过电话沟通的家长,还有家长把孩子“扔给”学校后便杳无音信,电话再也没有打通过。

留守儿童心里的那个“洞”,老师的爱填不满

家长把孩子“扔给”学校的情况,陈仕新遇到过不止一次。他是贵州水域县猴场乡猴场小学的校长,学校每年开学初都会对在校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上级的文件注明统计的标准是“父母双方都外出3个月以上”的儿童。

学校有一个叫小欣的孩子,出生不久后父母就都外出务工了,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直到小學毕业,她都没见过自己父母的样子。在这所偏远的小学,孩子几年见不到父母的情况很常见。家长之所以这么“放心”,是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一定会有人管”的。

这些一定会管的人,就是学校的老师。

作为实际监护人,小欣的爷爷、奶奶给孩子提供吃住等物质条件,但她的学业知识,怎么处理友情,甚至发育之后的生理卫生知识等,都是老师教给她的。

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对于这些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孩子,无趣、冷清的家反而不如学校更让他们留恋;与看不见摸不着的父母相比,老师和同伴成为这段灰色“留守生活”中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和小欣一样,很多留守儿童无意中把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当做了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关爱留守儿童,但相对而言,只有学校教育能为孩子们提供长期而有效的影响,老师成为孩子们更为“名副其实”的重要他人。

也因如此,多数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都会“倡导”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内容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帮助。说是“倡导”,实际执行中便成了“要求”。一位教师在家访后曾感慨道,“学生家的房子比自己家还好”,自己却还要每月给帮扶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

其实,留守儿童缺的不是金钱,而是爱。

对于自己留守儿童的身份,很多孩子既敏感又无奈。“我最大的痛苦,就是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这是学生小李在日记中写的一句话,陈智花看到后心酸地流下了眼泪。

陈智花是陕西洋县洋洲镇中心小学的一名班主任。当地对留守儿童的界定是父母皆外出3个月以上,今年这个数字为16%左右。但是如果算上父母一方外出的儿童,这个数字会超过60%。

小李是班干部,是老师眼中“懂事”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后,小李的学习成绩依然很好,比以前更努力,但性格却变得内向、沉默寡言。他就像一个“小大人”,只有在日记中,小李才会流露出自己的委屈和难过。

父母外出打工后,很多孩子都会消沉一段时间,尤其是父母同时外出的孩子。有的学生出现上课不听讲、课后作业完不成、成绩下滑的现象。但也有孩子会像小李一样,在环境逼迫下变得“早熟”起来。

后来有一天,小李特别高兴地告诉陈智花,“爸爸妈妈回来了”。陈智花特意跟小李的爸爸聊孩子性格的变化,希望他能考虑让妈妈留在家里陪伴孩子。然而,小李的爸爸说,他这次回来是跟妻子离婚的,再婚后还要出去打工……

此后,小李很长时间没缓过劲儿来,话越来越少,上课也开始走神。陈智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小李去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不知道怎么跟小李解释,才能让他坚信父母是爱他的。

陈智花说自己感觉“力不从心”,因为“老师的爱再多也无法替代父母的爱”。

安全问题“压力山大”,学校无法24小时“在线”

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并不会特意区分留守或非留守儿童。但在小学阶段,两者还是很好区分的。如果一个孩子“天凉了,还穿着拖鞋,脖子是黑的,衣服是脏的”,那“十之八九是留守儿童”。每每看到这样的学生,滑县赵营小学校长赵美安“心里总不是个滋味”。

趁着家长们在家,赵美安每年春节期间都雷打不动地带着老师挨家进行家访。除了聊孩子,他还要问问家长,他们看到的城市学校如何教育孩子,家长对学校有哪些要求。

他很清楚这样做近乎于“自讨苦吃”。因为随着眼界的开阔,家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学能有校车接送,希望孩子在音体美等方面接受良好的教育,希望学校保障孩子的身心安全……

这些问题正是许多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学校的共性问题。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有条件的学生多数选择到城市学校就读,农村学校学生总人数减少,但年级数量并未减少。因此,在生师比符合国家要求,甚至“富余”的情况下,班师比却远远达不到要求。

以赵营一中为例,61名教师满负荷工作量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如果全部课程开足开好,还有近20名教师的缺口。还有的学校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大多是非专业教师在“顶着”。

为了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一些老师自发、自费学习了心理咨询相关知识,成为学校的兼职心理教师。然而他们自己坦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他们的心理学知识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操作方面还不行”,“能提供的帮助有限”。

实际上,最让赵美安们感到最“压力山大”的事情是安全问题。

在校时,学生的安全尚可得到保障,校门之外的情况却让人揪心。有的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听话”,经常购买没有质量保证的零食;有的监护人没有精力看管,任由孩子在乡野间玩闹、戏水;小学高年级的女生已经开始发育,但家里却没有人告诉她性知识和如何防止性侵;还有的孩子根本没有监护人,日常所需的一切都要自己动手……

有的时候,有的地方,学校教育会被要求负全责。

近几年,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乡村少年宫项目、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政策,让赵美安们看到了希望。但是从政策出台到执行与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家长们教育理念的转变则是一件更难的事情。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留守儿童现象还会继续存在。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戰。

对于眼下的问题,陈仕新希望村里能建立乡组管理机制,让放学回家后孩子的安全有专人监管,也让他们这些教育人真正“放下心来”。

寄宿学校能否解决全部问题?

寄宿制学校是在外打工的父母理想的学校管理方式。有的家长甚至不惜花费高价送孩子读私立学校,理由就是由学校看管、照顾孩子,他们放心。

因此陈仕新一直想筹建寄宿制学校。猴场小学占地4亩多,却有550多名学生。寄宿制学校基本的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比如食堂、澡堂等,现有的校园根本无法承载。陈仕新的申请没有获得批准,一是没地,二是没钱。

与猴场小学不同,位于贵州六盘水市的四格乡中心小学汇集了全乡3~6年级的学生,是一所较大规模的寄宿制学校。这些寄宿学生的吃、住、安全、健康、课余生活等问题是校长朱兴让每天都要思考的“头等大事”。

食堂供应的饭菜要保证每天有肉,让学生吃好吃饱,满足营养需求;学校领导和值班教师每天晚上查看学生宿舍,值班教师与学生一起睡,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及时响应;利用“乡村少年宫”项目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学校开设了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聘请医生为孩子讲解性健康知识和自我保护的策略;开设“亲情聊天室”,加强孩子与父母的联系……

但朱兴让直言“学校的老师非常辛苦”。利用公用经费,学校聘请了专业的厨师和食堂工作人员。但其他与寄宿相关的工作,都是专职学科教师在兼着。他们白天满工作量地教书,晚上就是孩子们的生活老师、保健老师、心理老师。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寄宿制学校的饮水、食堂、宿舍、浴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标准,其他的文件中也注明“寄宿制学校可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配备服务人员”,但对于宿舍、食堂、保健室等工作人员的资质要求、人数标准却无明确规定。

2015年,借助“全面改薄”工程,许多省份都在致力于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我们希望寄宿学校工作人员配备的“标准化”也尽快出台。

洋洲镇中心小学校长路秀兰则直言不讳地表示不希望建寄宿制学校。除了师资问题,她认为寄宿制“对年龄太小的孩子的情感发展不利”,爷爷奶奶的亲情也是家庭功能的一部分,是寄宿制学校无法提供的,还可能造成“家长更加不重视教育”的问题。

在全国,有许多老师和李兰芝、陈智花一样,他们帮助班里的孩子疏导情绪、做孩子的“代理家长妈妈”、坚持家访……他们“有多少力出多少力”,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孩子们。但正如一位校长坦言,人的精力有限,正常的学校工作已经足够老师们忙碌了,他们“坚持不了一直这么做”。

陈仕新希望“能立法,规定家庭中必须有一个家长陪伴孩子,外出的父母要定时回家看望孩子”。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教育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不想让这些留守儿童因为缺失父母的关爱而丧失了爱的能力,将来“走上社会后也不会爱别人”。但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愿望什么时候能实现。

猜你喜欢

寄宿制儿童家长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家长错了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犯错误找家长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