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逆力让留守儿童摆脱成长困境

2015-07-27赵景欣

人民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处境个体因素

赵景欣

长期以来,留守儿童被“问题化”或“污名化”的倾向比较突出。媒体所报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极端案例”以及局部调查所揭示的令人触目惊心的“问题”,直接强化了“留守”这一负面标签。

农村留守儿童真的是问题儿童吗?我们在访谈研究中发现,50%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乐于交朋友、外向乐观或兴趣爱好广泛等;但是,73%的教师和75%的校长却认为留守儿童任性叛逆、难管理、敏感自卑、不善于交往、在学校表现出不良行为和习惯、学习态度消极、学业成绩欠佳等,只有不足10%的教师或校长提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表现。

可见,留守儿童被“问题化”的倾向,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看法和期望,留守儿童与问题儿童之间逐渐被等同起来。

这一结论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包括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的夸大、测量工具的不科学选择以及问题的简单归因,等等。分析已有的新闻报道和相关研究结果,虽然总体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但是仍然有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并没有出现相关的问题行为。

在同样的亲情缺失的不利条件下,为什么有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了发展上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却没有出现问题行为,甚至能够发展良好呢?我们可以把留守儿童在不利处境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自强奋进、积极适应的力量称之为“抗逆力”,是个体面对危机或困难处境的适应、内在改变、自我矫正及复原的一种能力。

在抗逆力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不利处境并不必然导致个体的发展不良,个体仍有机会保持正常的发展,并且其发展水平甚至会超出正常个体的发展水平。抗逆力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虽然神奇,却不是一种“超能力”,而是一种人人都能够具备的能力。拥有抗逆力意味着:个人、家庭或社会能够预防、減轻或克服不利处境带来的损害;个体能够转化不利处境,令生命力更坚强。

在抗逆力这一概念框架下来看留守儿童的发展,就会使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表现出来的问题,而是更为关注如何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

能否培养并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呢?答案是肯定的。儿童之所以能够表现出抗逆力,主要是源于保护因素的存在。保护因素不仅可以使来自危险性环境中的个体避免出现后期不良的适应结果,而且能够打破个体已经出现的不良发展进程,并引导其进入积极的发展进程。因此,培养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关键在于开发并强化农村留守儿童个体及其生活中的保护因素。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个体保护因素,这主要包括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将来的能力及对未来的积极预期、自主行动的能力等;二是家庭保护因素,包括父母的支持、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管理、父母关系的和谐、留守监护人的关心和良好的教养方式等;三是社会环境保护因素,包括来自学校、社区等环境中的资源,如教师的支持、积极课程的开发、积极友谊关系的建立,等等。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通过提升家庭以及家庭外社会环境中保护因素的水平,来提升个体自身的保护因素水平或增加个体内部的发展资源,进而达成让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利处境中积极发展的目的。作为教育者和养育者,要善于挖掘适合于留守儿童的保护因素,以更好地促进其抗逆力的形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处境个体因素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画与理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现代雕塑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