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2020-09-10熊丙奇
熊丙奇
举办乡村寄宿制学校并非发展乡村教育的捷径。为了让乡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采取“寄宿”模式,不是在“硬件”上建一所寄宿制学校就圆满成功了,还需要在师资培训、课余活动、生活服务、心理辅导等“软件”方面加大投入,方能建立起完整的乡村寄宿制教育体系。
两年来,马云公益基金会在全国9所乡村学校进行了寄宿制改造,撤并了11个教学点。在今年的午餐会上,马云重申:并校是一定要执行的。并校不是一并了之,而是要建立起一整套寄宿制体系,包括校车接送、生活管理、课余活动、教师培训等。不过,寄宿学校的建设远比想象中困难,整體上存在项目管理模式过重,成果产出率低、可复制性低的问题。马云公益基金会尚在不断探索,也希望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
马云公益基金会对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建小规模学校好?还是建乡村寄宿制学校好?这不是靠“纸上谈兵”能解决的,必须深入到实际之中。撤点并校,“一撤了之”和“一并了之”,都很容易,但要给乡村孩子好的教育,首先必须解决撤并之后学生“能上学,上好学”的问题。之前撤点并校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从学生出发,一哄而上“一并了之”,小规模学校撤并了,寄宿制学校却没有办好,社会舆论反对的也是这种“一并了之”的撤点并校。
社会公益组织的探索,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是不同的。马云公益基金会探索办优质的乡村寄宿制学校,和地方政府“一刀切”撤掉所有小规模学校,把乡村孩子集中在条件简陋的学校读书,是不同的。这是在探索一种模式,相当于告诉社会,优质的乡村寄宿制学校应该这么办,但要推广这种模式、形成完备的办学体系,不是靠一个社会公益机构就能做到的。
把学生集中到一所寄宿制学校读书,不管寄宿制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也不管学生双休日回家的交通安全,只管把超额学生往教室里塞,让学生住通铺,宿舍情况脏乱差,不能洗热水澡,办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地方政府根本不需要花多少成本。但是,却坏了“寄宿制学校”的名声。一提起乡村寄宿制学校,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这类寄宿制学校。
正因如此,不少舆论都表示反对撤点并校。但事实上,办小规模学校与办寄宿制学校,并不矛盾,这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科学决策。比如,一个地方人口分散,就算办小规模学校,孩子步行上学也十分遥远,那么就适合举办寄宿制学校,关键在于,要把寄宿制学校办好。
办优质的寄宿制学校,一点也不比办小规模学校容易,甚至可以说更难。此前,有的地方政府热衷“撤点并校+办寄宿制”,是因为对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要求低,如果“算计”办学投入,这比办小规模学校“合算”——减少师资、减少管理成本,但孩子们却没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也会进一步增加。而如果对寄宿制学校提出高标准建设要求,包括消除大班额,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必须配备生活教师、心理教师,配备校车等等,地方政府就会权衡利弊,决策到底是办小规模学校还是建寄宿制学校。
马云公益基金会建设优质乡村寄宿制学校,给地方政府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提供了一个“样板”,而且,也通过他们的实践,论证了办好乡村寄宿制学校很不容易。这有两方面极为重要的价值,其一,今后乡村如果撤点并校,建寄宿制学校,可用马云公益基金会的乡村寄宿制学校来要求地方政府办同样标准的乡村寄宿制学校,推动提高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其二,让全社会认识到,举办乡村寄宿制学校并非发展乡村教育的捷径。为了让乡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采取“寄宿”模式,不是在“硬件”上建一所寄宿制学校就圆满成功了,还需要在师资培训、课余活动、生活服务、心理辅导等“软件”方面加大投入,方能建立起完整的乡村寄宿制教育体系。